分享

从五脏与月经周期关系论治月经病

 wyfx100 2016-03-29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15 期



作者 / 吴 倩 秦佳佳 刘 政

暨南大学医学院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钱秀华


I导读 月经病是女子经带胎产中最常见的疾病,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阴阳失衡,冲任督带受损。 中医药 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围绕月经周期的分期治疗已成为当代中医之共识。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从五脏与月经周期关 系出发,以五脏为整体,病证结合,从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各期分属于肺、肾、肝、心、脾进行辨治,以提高中药 调经疗效。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期、量、色、质发生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各种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又称月经失调。 其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等。 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多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 调有关。 对于月经病的治疗, 当代中医大多选择了围绕月经周期进行分期治疗, 但是目前对月经 各期辨证用药尚无统一认识, 多数只强调从肝脾 肾论治, 有悖于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气血来源于五脏,肾藏精,精化气,肝藏血,脾统血, 心主血,肺主气。 笔者上循经旨,参考《内经》等古籍中阴阳五行理论、 前人经验总结以及恩师临床运用经验,试从五脏与月经周期关系论治月经失调。


1

 肺——行经期 


月经周期的 1~4 天,此期相当于行经期。 此时血室正开,子宫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行。 此期以通为用,以下行为要。 肺主气,主肃降。 月经来临是肺适时肃降所致,精血皆赖肺气之输布而达于子宫。


基本治则  活血调经为主


代表方剂  桃红四物汤、 理肺降气汤化裁


常用药物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 白芍、熟地、苏子、枳壳、乌药、香附、鸡血藤等。 若小腹冷痛加炮姜、肉桂、艾叶炭;若疲乏无力加白术、黄 芪;若五心烦热、盗汗加墨旱莲、麦冬、沙参。

2

 肾——经后期 


月经周期的 5~12 天,此期相当于卵泡期,又可 称为“阴长期”。 此时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肾气的封藏,阴精渐长,冲盛于冲任二脉,此为“重阴”阶段。 肾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 本,故《傅青主女科》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肾为气 血之根,《冯氏锦囊秘录论》云:“气之根,肾中之真 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 ”月经的物质基础源 于肾阴,由肾中阴精所滋生,然其生成必赖肾阳的 资助与温化。 月经周期性的藏泻,是肾阴、肾阳转 化,气血盈亏变化的结果。


基本治则  补肾养阴为主


代表方剂  归芍地黄汤、二至丸化裁


常用药物 

当归、白芍、地黄、山药、 茯苓、丹皮、泽泻、墨旱莲、女贞子等。 若小腹凉,夜 尿多,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桂;若神疲乏力, 大便溏泻,加补骨脂、吴茱萸;若心烦不眠,加酸枣 仁、夜交藤、远志。

3

 肝——经间期 


月经周期的 13~15 天,此期相当于排卵期。此时 阴精充沛,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鼓动下, 阴精化生阳气,又有“的候”之称,出现 缊之候,真 机之时。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与女子月经 及胎孕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肝为女子先天”之说。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 者肝也。”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阻滞,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常出现月经 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经行乳痛等。 但凡肝之 藏血和疏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月经失调。 


基本治则  疏肝理气为主


代表方剂  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化裁


常用药物 

柴胡、枳壳、芍药、 川芎、香附、陈皮、丹皮、栀子、当归、茯苓等。 若肝郁 血滞,经血有块,加丹参、蒲黄、桃仁、红花;若五心 烦热,舌红瘦小,加玄参、地骨皮、龟甲;若耳鸣神疲,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桑寄生。 

4

 心——经前期 


月经周期的 16~28 天, 此期相当于黄体期,又 可称为“阳长期”。 体温呈高水平相,阳气逐渐旺盛, 为孕育做好准备。 若已孕育,则胞宫继续藏而不泻。 若未孕育,则泄而不藏,经血下泻,周而复始,进入 下一个月经周期。 此期为“重阳”阶段。 心主血,主神 志。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仁 斋直指方》云:“血藏于肝,流注子脏,而主其血者在心。 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月经以血为本,若血液充 盈,脉管通利,则月经通畅。 若情志不畅亦会引起 “心气不通”,同样可以导致经行不畅。 


基本治则  温通心肾为主


代表方剂  温经汤、右归丸化裁


常用药物 

吴茱萸、肉桂、川芎、当归、芍 药、丹皮、熟地、杜仲等。 若经量少加鸡血藤、黄芪; 若经量多加艾叶炭、荆芥炭、茜草;气滞腹痛加木 香、香附、乌药。

5

 脾——各期 


月经周期中的四期虽各有脏腑所主,但都离不开脾胃的滋养,需要辅以补益脾胃,再者其对月经 来潮转化和排卵的转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 ”脾主运化,主统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 足是“月事以时下”的一个重要条件。 若脾气虚弱, 则化生无源或统摄无权,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 崩漏等。 《妇人规·经不调》云:“调经之要,贵在补脾 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


基本治则  补脾和血为主


代表方剂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化裁


常用药物 

人参、白术、茯苓、当 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等,若血量多,加仙鹤草、棕 榈炭、血余炭;若腰腹冷痛,小便频数,加益智仁、续 断、桑寄生;若小腹胀满,加砂仁、香附。


结语


月经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基本病机为脏腑功 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受损。 在治疗上,现代医 家多根据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采用中药分期治疗为基本,结合辨病、辨证。但其对月经失调的治 疗多是强调从五脏中的某一脏或某几脏论治,显然违 背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藏象理论。在调 节气血和月经的产生过程中,五脏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整体。唐容川《血证论》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 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 ” 笔者运用《内经》等古籍中阴阳五行理论,结合恩师的 临床用药遣方,主张治疗月经失调当从五脏和月经周 期关系着手,以五脏为整体,运用应期治疗,辨证与辨 病相结合,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最终达到调理气血冲 任,恢复女性正常月经生理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