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生意都是“街坊生意”

 汕头能率 2016-03-30

品友说

人物 案例 品牌 观点 创意

品牌就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像“街坊”一样的信任与爱!



记得2002年刚到广州时,有次在小区楼下买东西,付完钱我随口说了句:“你们这东西可不便宜啊”,对方说了一句话,直到今天我都记着:“放心吧!我们这里做的都是‘街坊生意’ ”。


好多年没听人说起这个曾经深深嵌在一代代中国人生活记忆中的词语了。



什么是街坊


01

以前的“街坊”


“街坊”是和你住同一条街、同一个胡同、同一个村、同一个家属区的人,有可能你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大家几乎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街坊”是那些来自五湖四海,虽然说着不同方言但下雨了可以帮你收晾晒衣服、床单的人;


 “街坊”是你实在周转不开可以开口借钱、借米又不觉着难为情的人;


 “街坊”是你放学了可父母还没下班可以先去他家里玩耍、蹭饭的人;


甚至,“老街坊”家是你可以放心托管备用钥匙的地方,是有了憋屈可以倾诉的地方,是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一定要首先登门告知的地方······


因此有华人的地方都懂一个道理:远亲不如近邻,形容空间无法稀释亲密关系也一定要说:天涯若比邻。



02

现在的“街坊”


当然,随着所谓“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当我们再次提起久违的“街坊”啊、“邻居”啊这些词语时,的确是需要打上双引号甚至感叹号的。


君不见短短十几年时间,现在几乎所有的社区窗户、所有的临街门面恨不得武装到牙齿,里外几层的304不锈钢防盗网、安全门,更为可悲的是:住了三五年都不知道自己对门到底是干嘛的,这种现象在都市里比比皆是。


03

以前 VS 现在


以前的“街坊”那真叫“鸡犬之声相闻”;现在的“街坊”可以是“老死不相往来”,回到家把门一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小日子。


从这个层面来看,“街坊”其实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概念,它应该具备更强的精神属性。


以前的“街坊”之所以让人觉得温暖,是基于共同区域内人与人之间最朴素单纯的信任感;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各种欲望的不断滋长以及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大量蔓延,人和人之间最可宝贵的“信任感“却日趋稀薄乃至于消弥怠尽。


这对生意人来讲不啻是最可怕的灾难,无论你做什么生意,这年头最大的生意成本既不是时间成本,也不是金钱成本,而是信任成本!




“你讲什么新概念,消费者都不信了,你请多少明星站台消费者都不信了,你在任何媒体上宣传消费者都不信了!是的,无论生意人怎么折腾,整个世界都TM不信你说的那套东西了!”   ——杨晓东 


回到“熟人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