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方布阵多争鸣

 願隨身 2016-04-01


行方布阵多争鸣

行方布阵多争鸣(转帖)         行方布阵多争鸣(转帖)

刘小斌 

  清代康乾年间,岭南出现一批学识广博的医学家,如刘渊、谢完卿、黄岩、何梦瑶、郭治等。他们的代表作,都是综合性的医书,这标志着岭南医学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有了培养出医学大家的底蕴了。  
  作为一门科学,学术的争鸣是难免的。清代中期的这几位医家虽然行方布阵自有心得,却也各执一派,刘渊、谢完卿、黄岩三人推崇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学说,临症善用温补方药治病;何梦瑶、郭治两人则有不同见解,引起学术上的争鸣。  
  行方布阵多争鸣(转帖)行方布阵多争鸣(转帖)             行方布阵多争鸣(转帖)

     岭南医家为何独与张景岳发生联系?据考,《景岳全书》是张景岳晚年着作,成书后景岳去世,原稿于康熙39年庚辰由其外孙林日蔚带到广东,经广东布政使鲁超主持刊行于世,这是《景岳全书》的始刊本,或自然保护区“鲁本”。十年后,即康熙49年庚寅两广转运使贾棠广东锓版摹发,简称“贾本”。三年后,即康熙52年癸已,查礼南再次在广东锓版摹发,简称“查本”。从此《景岳全书》得以大行于世。《景岳全书》清代三次在广东刊刻,其产生影响不可低估。查现在历代岭南医学书籍,类似《景岳全书》这样综合性大部医书,清代以前未见,有则自《景岳全书》粤省刊行后始,岭南医家才仿照其成书体例,着写了一批综合性内科医着,如刘渊《医学纂要》、谢完卿《会经阐义》、黄岩《医学精要》。  

     刘渊,字圣泉,号伏龙山人,籍贯广东惠阳,生当康熙至干隆年间,少年时曾习武便弓马,后弃去专攻医术,以医名南中三十年。干隆丁已年(1737年)刘渊自惠州抵羊城,遇广东布政使王恕及随行官员徐惠。徐惠为官初至岭南,寒暑之疾一时作焉,病热几殆,精神恍惚,气怯胆惊,众医束手,刘渊亲为诊脉定方,药三服而病已愈,由是名声大振。干隆四年(1739年)刘渊著《医学纂要》,广东布政使王恕方伯为之作序曰:“其所诊治喜用温补峻厉之剂,始或怪而笑之,久未见其失一也。”《医学纂要》全书六卷,按《周易》干卦卦辞“干、元、享、利、贞、吉”顺列,全书约30万字,共六册。  
  谢完卿,名国宝,广东平远县人。自幼习儒,受知于大学使惠公士奇。谢完卿丁卯科试榜首。嗣以廪员恩选入贡,属儒而通医者。谢氏学术上宗张景岳为师,干隆25年(1760年)着《会经阐义》21卷,约40万字,是书仿《景岳全书》体例,内容包括了阴阳、经络、病因病机、脉法治要,本草方剂等,是一部医学全书。《会经阐义》现存有民国18年潮安斫轮印务局排印本,10册。  
  黄岩,字耐庵,一字峻寿,嘉应松堡人,生平淡于名利,习儒喜好为诗,兼读医学嗜岐黄书,遍阅中医古籍,深得其秘旨,遂以医名于世。嘉庆五年(1800年),黄岩着《医学精要》八卷。就书中内容编幅来看,侧重面主要还在内科,诊疗上重视八纲辩证。黄岩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阴,疑似之间,最宜确辨。”重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显然是受《景岳全书》之启发。《医学精要》现存有同治6年(1867年)广州登云图重刊本,9册,约20多万字。  
  郭治,字元峰,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自有习儒学医,应试入仕,官历武宣县及柳州、象州知州,卓有政声。后罢官归乡,悬壶济世,曾用熏蒸外治法治愈一例清远县水肿病人,名声大噪。干隆十八年(1753年),郭元峰着,《脉如》二卷。《脉如》是一部中医诊断学好书,后人认为《脉如》可与李时珍《濒湖脉学》并美。岭南名医何梦瑶见书后大为赞赏,为之作鉴定并作序,何梦瑶在序言中指出,郭元峰所着的《脉如》,与近日宗张景岳者明显有别。由此可见,郭元峰与何梦瑶,都是岭南尊信刘完素、朱丹溪学说者,与刘渊、谢完卿,黄岩师承张景岳学说各有不同。据同治《广东通志郭治传》记载,郭元峰还着有《伤寒论》、《药性别》、《医药》各一卷。后两书已佚,惟《伤寒论》见存。郭氏《伤寒论》书中极少仲景景原文,其与一身医家随仲景原文衍释注解不同,反而有不少暑病、温病、发斑、衄血、战汗、辩舌、发颐等论述,从这一点上来说,郭元峰亦是一位打着仲景旗号却“暗渡陈仓”的岭南温病医家。《伤寒论》现存有道光丁亥年洗沂刊本,一册。  
  《景岳全书》清代三次在广东省刊印,对岭南医学发展影响甚大,出现了《医学纂要》、《会经阐义》、《医学精要》这样大型综合性医书。张景岳属于易水学派或者说是温补学派的医家,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和肾命学说,所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但景岳学说的盛行,也使岭南出现了滥用温补辛热药物的偏向,但何梦瑶与郭治认为,景岳学说过于温补,在学术上出现争鸣。何梦瑶着《医碥》,其自序曰:“方今《景岳全书》盛行,桂、附之烈,等于昆冈,子作焦头烂额客数矣。人咸谓子非医病,实医医。是书出,其时医之药石欤。碥当作砭。“何梦瑶这段话说得很清楚,由于《景岳全书》盛行,有的人滥用桂附,我写《医碥》这部书的目的,在于纠正这种偏向。“碥”,也可以当“砭”解释,即针砭时弊的意思,纠正这种偏向。  
  岭南医家的这种学术争鸣,进一步促进了岭南中医的发展。何梦瑶是这一时斯最有名望,影响最大的一位,被誉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下一集我们将详细介绍何梦瑶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