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炸酱面——这样做地道还养生

 北方的猫 2016-04-03

在中国,不同地域对面食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制作种类非常繁多。其中最具北京特色的,当属著名的老北京小碗干炸炸酱面,尤其到了春夏交替之时,买上新鲜的肉与黄酱,回到家中仔细炸,吃面时,拌点儿新采摘下的香椿芽,再来两瓣青蒜,别有一番滋味。这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几乎已成为人满为患的京味餐馆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

老北京人在家好做这口儿,新北京人也经常在百忙之余约上三五好友,找个老北京饭馆吃顿炸酱面。但是现在有很多打着老北京旗号开的餐馆,里面的炸酱已不再地道。

据我所知,有很多人都将自己与美味炸酱面的缘分断在了不地道的炸酱身上。正所谓,炸酱面好吃,酱难炸。

地道的炸酱是很费功夫的,酱如果炸不好,它本身的香味就出不来,而且还会带着一股生豆酱的豆腥味,用这样的酱去拌面,面自然不好吃。

那么地道的炸酱,应该是什么样呢?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正宗的老北京小碗干炸酱的炸酱方法与窍门。

顾名思义,炸酱最关键的选材是酱。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酱也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它是非常好的开胃、养生食品。

酱分甜、咸两种,老北京炸酱主要采用的是咸口的大豆酱,它以黄豆为主酿制而成,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进行适量选择。炸酱面——这样做地道还养生

选择好主料酱后,还有重要的辅料——猪肉,炸酱时要选择肥瘦搭配的五花肉为最佳,肥瘦搭配的原因在于,太瘦的炸不出香的感觉,太肥的又使酱整体太油腻。接下来就开始炸酱了。

这个时候把大豆酱打开,用水将豆酱泻开,这是一个技巧,要多搁一些水,将大豆酱完全泻开以后,再放入煸肉的锅里。

因为大豆酱本身已经很咸了,所以在炸酱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再放盐了,把酱放入锅里以后要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来回搅动,这个时候只要酱锅一开锅冒泡,就一定要调小火,让它慢慢地咕嘟咕嘟,然后继续向一个方向搅动。

炸酱的过程,所谓炸嘛,虽不是熬,但其实一开始有熬的意思在里面,必须把酱里的水分,慢慢收干,开锅后搅动一段时间,冒得泡会越来越小,这时不要停止搅动,同时观察整个锅面,一般来讲,大约在30分钟的时候,酱的表面会慢慢地浸出一层油来。这层油不出来,这个酱就不能出锅。

当黄色的大豆酱变成红褐色了以后,肉就开始入味了。

为什么我在前面说,煸肉的时候不能把它煸透了呢?因为肉一定要在锅里跟酱产生一个融合,如果彻底地煸熟了,酱味便不能够浸入到肉里,一定要在肉还没完全熟的时候,酱的汁液都浸入到肉中,这时,肉会有类似于酱肉的那种味道,是非常香的。煸到水汽完全没有了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这时候酱会稍微有点儿干结,要利用锅里面的油,使它不沾锅。出锅以后,把酱倒在容器里面,表层一定是有一层晶莹剔透的油脂,而酱是沉在油脂下面的。炸酱面——这样做地道还养生

吃的时候要是更讲究一点的呢,比如酱炸出来以后,放葱花的时候,不要将葱花剁碎,而要按照葱管的形状切成葱圈,不要搅乱,均匀地撒在炸好的酱上面。这个时候一碗真正的炸酱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炸酱的时间,应该控制在40分钟左右,有很多人酱炸得急,火候不到,出来那个酱就有股豆腥味,酱还很稀。

你或许会觉得,一个炸酱能有什么技术在里面?

其实这个里面,如果要让那个酱真的好吃,酱跟肉的比例还需要注意,基本上应该是一半一半,或者是肉再多一点点都可以。这样即便不吃面条,吃米饭的时候也可以加上酱拌着吃。肉偏多一些,就是拿酱作为一个辅助,炸酱就变成了酱肉,这时又是另一种吃法。实际上现在有很多人,也很喜欢这样吃,没事儿就炸一盒酱,包括包饺子时和饺子馅儿都要用到炸酱。

酱炸好了,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炸酱面的面,炸酱面对面条也讲究,老北京人一般只吃抻面和切面。

现在我们一般都是从副食店里买切面,但以前大都是家里抻或者手工切。以前老北京人家里的儿媳妇,抻面得要抻得好才算称职。

吃面条时讲究冷天吃“锅儿挑”热面,热天吃过水凉面。

冬天吃热的,从锅里挑出来就吃,北京人叫“锅儿挑”,“锅挑儿”面挑上来带有一些热汤,具有很好的养胃御寒作用。热天将捞上来的热面过水,使面条口感滑爽。

不论抻面还是切面都可以过水,叫“过水面”,一般夏天吃。过水时一定要把水滗尽,这样拌出来的炸酱面才好吃。

最后根据季节再佐以时令小菜,做“菜码儿”。“菜码儿”分时令不同,各有讲究。

初春,是掐头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萝卜缨;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则是新蒜、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有两样作料是离不开的,就是大蒜和醋。醋要腊八醋,蒜要独头蒜,没有独头蒜至少也要紫皮蒜。因为酱相对来讲比较黏,跟面混在一起有很多人拌不开。所以在吃面的时候要加一点点的醋,使酱和面充分地搅拌均匀。吃面的时候就着蒜瓣,吃着就觉得过瘾。

吃面条的时候大家可记住了,千万别像西方人吃西餐似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吃面条嘬出声是没问题的,只是千万别吧唧嘴,那个动作在过去和现在来讲,都是很不礼貌的。

我过去喜欢练拳,师父的父亲王芗斋先生是一位大武术家,在解放前家境比较殷实,家里面请了一位厨师,据说这位厨师是从皇宫里面出来的,早年专门给帝王将相做饭,后来到了晚年家道中落,王芗斋先生便把他请到家里来。这位老先生有一道比较绝的拿手菜,叫醋焖肉,就是用肥瘦搭配的五花肉,搭配同等重量的醋和香油,然后里面再加一只鸡。再酌情加一些特殊的调料,这样肉炖出来肥而不腻,香嫩可口。

王先生在晚年很爱吃这道菜。据王先生的后人讲,只要老先生家里炖了醋焖肉,接下来几天,一定是要吃炸酱面的。

他的这个炸酱更有特色,做这个炸酱面,就是在煸肉的时候,舀一勺醋焖肉上面一层的浮油,放在锅里,这一勺醋焖肉中的浮油中既有肉香又有调料的香气,炸出来的酱自然是与众不同。一些了解老先生生活习惯的人一看到他这几天吃炸酱面了,就知道老先生家前几天一定吃炖肉了!

做一碗炸酱面,就像集合了各类食物精英开大会;吃一碗炸酱面,就好像历史、情感、记忆都进了肚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