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以舟喻

 d大羊 2016-04-04
孙稼阜简介

孙稼阜,《书法》杂志副主编。书法爱好者,鉴赏家,学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心灵平静 纯音乐 - 我的健康音乐 快乐上班

 

书以舟喻

□孙稼阜


认真去做每一件事的目的,归根是为了实现人生之价值。这价值既有作为社会人的方面,亦包括作为自然人的方面。相比于诸多门类,研习书法艺术似乎是认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捷径。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书法本身之属性决定的。中国书法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之形成、进步而演化的。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篆隶草行真的递变,便是一个“法天、法地、法情”的过程。中国古代的书法贤哲们,将其一生之经验有意无意的转化成点画、字体、章法这种独特的形式,传承至今。



由于书法作为文字具有传义功能,作为艺术具有审美功能,作为载道之器具有益智功能。因而,研习书法便自然形成技、艺、道三层次。这三层次就如一座大山的山脚、山腰与峰顶,各有其风景与特色,而且,虽高一层有别样风致,但总是以其下层为基础的。技、艺是社会性的范畴,它追求的是社会秩序中所呈现的规则与美,书者在体验这种规则与美时,会自然将其流露于书法语言,古代杰出书家的作品是我们这些后来者解读他们曾经的审美境界的媒介。道是技、艺之上的境界与语言,是技、艺之升华,是超个人功利性的,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一种反映。书法中的“道”是古哲参透万物变化之理而得之大智慧,亦是后来习书者得以了悟解脱的一个法门。

书法如一叶舟,是渡习书者到人生彼岸的。舟的结实、实用就如技,舟装饰得漂亮美观就如艺,舟渡人上岸是道。

学习书法亦如参禅,临帖是与古德对话。这是一个缜密的还原过程,既须澄心静性,又须空明活泼,是由“死”则得“活”法。学书法的入帖、出帖,即是言此。入帖为就规则,出帖为得活法,其阶段略同于禅修之“戒、定、慧”,试析如下:

戒:空可容物,低而纳川,此为物理。为人、治学、从艺莫外于此。书虽小技,通于大道。欲从之先,首在修心,去杂俗念;由心及手,勿信笔为体,勿自以为是。归于婴儿之茫然,以纯真之心视周围万物,抱空虚之想 、好奇之心,世间诸物无一我有,无一不我有。

定:去杂念而后能定,定者有恒一信念、目标也。空本是实,不可视触故名之空,非真无也。以阴阳释空,已去本空小且局限万万倍。然由一及万,可推而识之,由万再归一,庶几近之。后“一”近前言之空,即实有。世间万物一理,以书法喻:不存我体,就于法则,用笔、间架等,莫不可以阴阳释之。阴阳者,规则也,变化也。有规则方可变化。此规则,因识见不同,有“技”、“艺”、“道”之分,其势如水之漫山,层层进取,无下便无上,偷巧不得。

慧:定为舟,慧是岸。定是法则,慧归自由。万类虽存在形式不同,但都应视之为有生命之物。书法亦然,应视点画为“活物”,方可言道。如视戒为澄心,定为修持,慧则为神游。以书法喻:戒为去积习,定为入帖,慧为出帖。



拿佛家的写经来说,古人写经大约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写,即抄写了供他人“阅读或存作史料”的;另一类是把写经视作修行,写时心境亦若手敲木鱼、口念弥陀。敦煌所藏古代经卷多为前一种,是当时“经生”所书。既然书为别人,好看正确便是为尚,相当于世“书籍”的作用。经生虽多为“善书者”,而偏于书法技法的层次,与书法之“境界”多无关,或者说不是自觉地追求书法艺术的境界。至于古代一些高僧大德的书经,那便是后一类型了,其书法是“墨迹舍利”,是其人生所达境界的一种佐证,是后人深入解读其人最为可靠的依据,对其书写的衡量,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书写的技法范围,更应注重于“境界”方面。古德不计其数,近者如弘一法师就是这类杰出的代表。他在一次讲演中说:“……我觉得想要写好字,还是要多多地练习,多看碑,多看帖才对,那就自然可以写得好了。诸位或者要说,这是普通的方法,假如要达到最高的境界,须如何呢?我没有办法再回答。曾记得《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解’,我便借用这句子,只改了一个字,那就是‘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了。因为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即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可以写得好的;同时要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鉴赏艺术,才能达到艺术的最上乘的境界……”可谓将写字说得极为透彻了。

任何一门技艺,达到极致时,都通于“道”。道是指一种普遍的规律,是可打破门类区别而对话的“语言”,所谓万事“理通”。和别的技艺相比,书法是一种自觉追求道、理的艺术。书写者通过长久不懈的书写训练,在掌握娴熟技法的同时,通过解读古人的经过析、总结、实践而将既得经验附加在这门技艺上而形成的道与理,得以深刻理解与掌握。掌握这些道、理的目的是明白人生的价值,这是任何一种艺术的终极追求。古贤们将一生之经验归结为艺术实物,后来者通过解读艺术实物,得到古贤们一生的经验,这是人类进步的捷径,也是艺术的一种实用价值。

关于书法,后来者通过临摹,从掌握古人的书写规则到把握古人的精神脉动,从他们遗留在书法实物上的痕迹去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得以隔世交流,所谓“与古人游”。



持久的书写类似于一种修持,无论是临摹,还是自由挥洒,只要是认真不苟,都具这种性质。由章法、结构到点画细微处,以至对水墨由笔力而送入纸的独特感受,是由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体验。所谓点画外一世界,点画内一世界。古代书家中,其作品有偏于追求法、结构等外在变化的,也有侧于体验点画内在节奏的。前者如王献之、米芾、王铎等,其作品多重外势,具平面张力;后者如钟繇、虞南、欧阳询、文徵明等,他们多是在“规矩”内变化,是于点画纵深度的探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一类重外势的书家寿命都不是很长,而后一类较规矩的书家多长寿者。古人以为长寿始于“注”,一个人用心专一,便气凝神定,气血运行亦平稳而畅达,病不易侵。相反,若情绪躁动,心诱于新奇变化,久而久之,定会影响到气血运行。样,自然界中,迅雷烈风虽是壮观,暴雨洪水虽来势凶猛,但多不持久。我们习见的是月圆月缺,春秋递变这样恒久而规律化的节奏。修持便是一种向恒久规律的无限靠近,去除炫目、耀眼的诱惑,追求内心的平静。

   


孙稼阜书法作品清赏




































收藏是风尚 分享是美德

威海博文书画艺术有限公司推广

威海镆铘论剑营销策划公司策划

传播书画艺术,展现名家风范,

传承圣贤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0631—7582566

2496728357@qq.com

订阅号 :bwsh99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