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这也是一条,以下另一条。这个说的水逆证,本来他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发汗不行,那是误治。发汗后,就得五苓散的这种水逆证,微热、消渴,直门儿喝,他就“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个所谓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们治疗给造成的逆证、逆治,(就是)由于逆治造成的,就是误发了里有停水人的(汗),这种病。这样你再发汗,越发汗表越不解,“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你再发汗,激动这个里水,这个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泻不止。所以这个逆证啊只能用五苓散之类的办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发汗,这个水上下而为上吐下泻这种病。在这是给五苓散作总结,五苓散这样(的)很多了,水逆到这个地方,只(能)是用五苓散。再有五苓散这个水逆证更不可发汗,发汗能为上吐下泻这类的恶变,这个当医者不得不知。 底下这个他又另起炉灶了,另讲一个问题了,与上节是不相关的。底下讲的是虚烦这类的病。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他说也有这么一种病,在汗吐下之后,也发了汗了,也吃过吐药了,吃过下药了,这个人呢,“虚烦不得眠”。这个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虚了。虽然用过发汗、吐下药之后,他比原来还发烦,这个发烦不是有实证,也吃过吐药、下药,没有实质的证候,表也没有像我们说的麻黄汤那种表实证,也没有,这个虚就是指着这个虚不是一种实证的虚。这个拿着现在话说就是一种炎症。发汗吐下之后遗热不出,热在里头还有,这个人烦躁不得安眠,这个病很多呀,这种病一般说就是虚烦不得眠。 要说厉害的话,“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反覆颠倒就是睡不着觉,翻转不安啊,翻来覆去的,等他厉害的时候就是辗转反侧,不能安卧在床上,而心中懊憹。这个懊憹是烦躁剧烈的一个状态。这个懊憹,烦恼谓之懊憹,说这个烦躁,人啊不可名状,叫心中懊憹。那么这都是这个热冲击人的脑子,影响心脏的这种情况,才能发生这一系列的毛病。这都是热,在中医说是热毒啊,虽然吃过发汗、吐下的药了,但是这个热还不尽,拿着现在话说就是里头有炎症,这得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这个药也是很常用的药,它是以解烦为主,解烦去热,不是真虚。真虚用不得苦寒药啊,像咱们说那个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不行。 “若少气者”,这个热盛啊人气就短,《内经》说壮火食气嘛。这个少气也是呼吸短嘛,这个是一种急迫状态,并不是真正的虚。为什么搁甘草啊?就是这个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这个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缓急迫嘛。同时这个甘草啊,多少都有点补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没有这么说的。根据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药都有补益作用,甘药补脾胃。 “若呕者”,就是上边那个证候啊,我们还用栀子豉汤,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呕。 这个栀子豉汤啊就是栀子、香豉这两味药,这个药虽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凡是这个胸中啊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比较多。这个方剂后面的注解有错误,他说是这两味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错的,这个栀子豉汤我常用,差不多用到这么大岁数,我一回也没遇到吐的,没有这个事,这个药不吐。这都是这个书的注家这么搞的这个。瓜蒂散这个药啊里面搁的豆豉,(注家)总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栀子豉汤中也有豆豉,就寻思这个是吐药,不对的。这个豆豉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大豆做的东西了,那个东西不能使着人吐啊,根本也不使着人吐。这个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这个就是不经临床。这个临床试验,谁吃栀子豉汤吐啊,没有一个,哪有这个事呀。而且这一段文章你们看看,他说发汗吐下后,你还给吃吐药啊,哪有这个事呀。这个本文,在发汗、吐下之后遗留下来的虚烦不得眠,你再给吃吐药,哪有这么治疗的!在这个文章上讲也不行。(而且)在这个方剂本身,通过实践,它也不吐。所以这个不是吐药。这个书流传时间比较长了,但是也没有给它更正,这个绝不通。 栀子甘草豉汤,就是栀子豉汤加二两甘草,也不吐,后面也是“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错的。后头这个栀子生姜豉汤更错,怎么说呢?栀子生姜豉汤本文明明这么说的,栀子生姜豉汤它治呕,好嘛这个方子还吐哇,这不是瞎闹嘛,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啊,讲书人怎么能在这个地方讲下去,我就纳闷。它治呕啊,怎么能吐啊,所以这是错的。这个我们不要信这句话。 那么方剂好明白,这个栀子和豉全是解烦去热的药,消烦,去热,止烦。这个栀子豉汤是好药,在临床上最常用了,别看药少。 后头的比较重要。 胡老自注水药不得入口,即指水入则吐的水逆证,此以误发里有停水之汗所致,故谓为逆。若以表不解,而重发汗,逆上加逆,必致吐下不止。 经过发汗、吐、下等法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烦躁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懊憹即烦闷不可名状之意,栀子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而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憹者。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于栀子豉汤加缓急迫的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急迫者。条文中的少气,当指呼吸短促,然亦不外急迫的为证也。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于栀子豉汤加止呕逆的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胡老按语水逆更发汗,有使吐下不止之变,但此仍是水之为患,治之,亦只有五苓散的一法,不可不知。 诸栀子剂,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注文,但实践证明,栀子诸方并非吐剂,尤其本条所述,为发汗、吐、下后的虚烦,更无复吐之理,当是传抄有误,应删去。 冯老按语 探讨三方证的六经归属:三方药以栀子为主药,即主治阳明里热,加甘草、生姜,温中健胃,是治里虚寒,故两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 学生总结与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