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着宗教般的情怀做教育

 江山携手 2016-04-04

 怀着宗教般的情怀做教育

李振村

非常有幸,能够在一年里连续主持了两位“全美最佳教师”的访华演讲会,他们分别是《第56号教室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和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有意思的是,两位教育家的演讲风格完全不同。雷夫的演讲非常严谨,沉郁顿挫中透着思考的力量和深度。克拉克则像演员那样在讲台上又蹦又跳,表情夸张丰富——他不仅用语言,而是用全部的身体来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我有个朋友到雷夫课堂上呆过一周,他说雷夫的课堂像安静的农场,孩子们都静悄悄地在做自己的事情。克拉克的课堂则完全不同,孩子们居然欢快地跳着舞学习数学。想到我曾经接触过的其他美国老师和他们的课堂,也都是个性迥异,风格独具,绝少雷同,这引发了我一个思考:为什么中国孩子缺少个性,而美国孩子则个性张扬,根子原来在教师这里:美国不一样的老师太多太多,而中国一样的老师太多太多。

克拉克此次带着自己的学生现场上课,让中国的老师们耳目一新:孩子们敲着非洲鼓学数学,用流行歌谣的旋律来唱数学公式……在上海会场,孩子们甚至跳到桌子上发言——而这居然被克拉克大加赞赏!这还不算离奇,据他自己说,他甚至为了吸引孩子学习而不惜自虐:只要孩子能安静地听讲几分钟他就喝一瓶牛奶,结果喝到吐……克拉克无所不用其极的教学方式让我们震撼不已!原来教学无禁区,只要能点燃孩子的热情,老师可以采用任何适宜的手段。

克拉克在北京会场上课完毕,互动环节,现场一位老师说:“克拉克一节课教这么点内容,效率太低了!”我当时就提出:究竟是一节课的学习容量重要还是学习热情重要?克拉克这节课,乍一看容量的确少了些。但他借助各种手段,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烈火般熊熊燃烧起来。学生有了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容量还是问题吗?

克拉克的现场观摩课,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孩子一起来上。无论广州、北京、青岛还是上海,四大城市的学生在克拉克课堂上都是差不多的表现:拘谨腼腆,沉默少言,即便发言也是垂手而立站得僵直,很少伴随身体动作。上海学生的表现虽然稍微活跃一些,但是和克拉克的学生仍然没法相比: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面对上千中国老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身体动作和表情十分丰富,颇有演讲家的范儿。中美孩子的差异让每个在场的中国老师都深受刺激。而我想到的是:当我们埋怨孩子时,有没有反思自己:我们老师大方吗?自信吗?比如我们到了这样的舞台上,是否能够像克拉克这样载歌载舞挥洒自如?如果我们老师不能真正打开和解放自己,又怎么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打开和解放自己呢?所以,要解放学生,先解放老师。

克拉克在演讲的时候,经常边讲边跑到观众席上,或者拍拍某位听众的肩,或者握握某位听众的手,总之,他在努力关注每个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上海演讲时也曾说过:“我的目光要不时扫视全场,因为我要让每个老师感受到我的关注。”看来,关注全体的理念,在这些教育家身上,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养和行为习惯。

前面说到雷夫与克拉克的差异,其实他们身上在最根本的地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待孩子和教育的态度。雷夫30年如一日工作在自己的56号教室里,全身心帮助和引导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克拉克拿到《55条班规》一大笔版税后,立刻在一个贫民窟创办了克拉克学校。雷夫来中国演讲,每天晚上都要通过视频跟自己的学生对话。克拉克每次演讲完毕,走下讲台,筋疲力尽的他问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孩子们到哪里玩了?玩得好吗?有问题吗?”

雷夫说:我没有宗教信仰,教育就是我的宗教,第56号教室就是我的教堂!

正是因为对教育拥有这种宗教般的浓烈情怀,雷夫和克拉克们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我认为,这是两位美国教育家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