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那啥,听起来特熟却想不起名字的音乐 | 小历史

 小矶 2016-04-05

有一类音乐,经常在你耳边飘过,但通常你不会十分在意,更加没有深究其为何曲。比如在星级宾馆大堂和餐厅中,你可能对那里的背景音乐感觉似曾相识,但你或许不清楚那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首。又比如你路过小学校园,下课铃声响起,你会惊讶现在小学的下课铃声已换成一段轻快悦耳的曲子,但或许仅此而已,匆匆的步伐没让你想起那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集《四季》《春》的第一乐章。


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在手机铃声中,你会听到巴赫的《第二号管弦乐组曲》中的《谐谑曲》;在飞机机舱的广播中,你会听到帕赫贝尔的《卡农和吉格》(通常你只能听到卡农);在小朋友的玩具中,你会听到巴赫的《小步舞曲》,巴赫写过大量的小步舞曲,你听到的当然是他妻子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笔记本中最好听的编号为“No.1 BWV,Anh.144”的那首。

巴赫一家,弹琴的是安娜,问题是桌子底下的呢?

上面提到的都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些音乐已经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

虽然你可能认为,肯尼·基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轻音乐亦是如此,但是那两位仁兄的音乐即便某时你曾非常喜欢,但可能你很快就会厌腻。或者你甚至对这些功能化的音乐,会产生厌恶的感觉,但是,你或许没有了解到有这样一个情况,巴洛克音乐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有着众多的忠(nao)实(can)粉丝。

如同笔者,在收藏的几千张唱片中,巴洛克音乐几占半数,除了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泰勒曼这些大家之外,还收藏了大量并不甚为知名的作曲家的作品,而某些名曲如维瓦尔第的《四季》、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都收有起码十几个版本。巴洛克音乐的爱好者们对于莱昂哈特、霍格伍德、平诺克、戈贝尔、加迪纳、萨瓦尔等演奏家、指挥家,更是如数家珍,并且百听不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Antonio Vivaldi - 四季(The Four Seasons)


巴洛克音乐的诞生

让我们回到那个被称之为巴洛克的时代,对于音乐来说,那应该是指16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巴洛克的本意是“不圆的珍珠”在法语中有“俗丽凌乱”之意。这就奇怪了,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规整而圆润的巴洛克音乐,何解称呼其为“俗丽凌乱”呢?这个原因在于,如果我们有听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的话,就会发现,相比之前的虔诚和古板,巴洛克的时代应该是进步多了。尤其是1650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的音乐,虽然说不上是浪漫,但绚丽多彩,璀璨生辉。


当然,保守人士不认为是进步,因为古时候的音乐可二分为大雅与大俗,欧洲文人雅士之风尚或许没有中国突出,大雅之曲也并非礼乐之制而更多是为了教会之需,顶多再加上游吟诗人的鲁特琴。至于大俗之作则是乡里田间的曲风,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俗乐,如今听来其实有点类似于民族音乐或世界音乐。但是到了巴洛克时期,王公贵族们开始有能力追求其生活的品质与丰富的娱乐,雇佣的乐师就雷同于家仆,此举甚为风行,甚至战败逃难的德国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662-1726),也不忘带上他的乐队。由是大雅与大俗之间土壤中,萌生出一类专侍于贵族们的“高雅的世俗音乐”。学院派人士很看不惯王公贵族的做派,于是“俗丽凌乱”的定义就随之而来,以期与刚劲、挺拔、肃穆的古典遗风有所区别。

巴洛克时期管弦乐团演奏时候的情景,此画作于1740年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地位不高,没有人会掏钱带着“熊孩子”去听88岁老钢琴家的音乐会,也不会出现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大骂“熊孩子”的情况。王公贵族有钱人们的音乐会大多为私人性质,即便是歌剧院,台下更是自由的很,可以聊天,可以吃东西,顺便准备好果皮,以对付演出欠佳的艺人。乐匠们依附贵族、教会与剧院而生,为了薪俸的及时到手,以及家族的传承,于是把音乐这门技艺弄得越来越复杂,不过王公们的品味和容忍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音乐上虽然有所突破,但还是被桎梏于庸凡的感官享受的奢华之中,没有实现形而上的升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Moonlight Sonata AM Orchestra - Moonlight Sonata

逐渐被其他音乐形式代替

直到音乐之父巴赫的出现,既确定了音律,又把音乐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境界。但是,巴赫的作品在当时被人认为是老旧保守的做派,人们又开始迷醉于“洛可可”的华丽雕琢、纤巧繁琐之中。把音乐最终推上希腊古典神殿的,则是埃斯特哈齐宫的老仆役——海顿。由于老雇主的离世,宫廷乐队解散,海顿退休并成为独立乐人。于是游走英伦,完成里程碑式的交响曲。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以及贝多芬的涌现,音乐的品位最终上升到一个崇高的境地。此后,音乐会就如同宗教仪式般神圣,你完全没有胃口在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中吃东西,你也不应该破坏《月光奏鸣曲》那沉静的美境。


古音乐学会乐团录制巴赫《咖啡康塔塔》的场景

那么巴洛克时代的作品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弃之不理呢?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时的情况大致如此,巴洛克时代海量的乐谱,绝大部分被遗忘并封存在图书馆与档案库中,只有巴赫以及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极具养分的作品,被贝多芬等作曲家与业内人士研究并学习。幸运的是,有识之士并非仅为贝多芬等,而且早在1726年的伦敦,就有人集会倡议关注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并且成立了“古音乐学会(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简称AAM)”。这个组织致力于保存与复苏古代的音乐,尤其是古教堂的音乐。

在两百多年后的1973年,羽管键琴演奏家霍格伍德组建了他的复古乐团,当考虑其乐团名字的时候,霍格伍德就想起了“古音乐学会”,于是他就借用了这个名字,把自己的乐团定名为“古音乐学会”。环球唱片公司的意大利分公司最近打包发行了古音乐学会乐团演奏的巴赫作品集合与维瓦尔第作品集合,这两套唱片可以说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与典范,大家不妨了解一下。

霍格伍德指挥古音乐学会乐团录制的巴赫作品集合(20CD)


霍格伍德指挥古音乐学会乐团录制的维瓦尔第作品集合(20CD)

让我们的时间再次回到19世纪初,当时人们对古音乐的关注还主要是在宗教音乐方面。1829年门德尔松改编并复演的巴赫《圣马太受难曲》,引起了公众对古音乐的普遍兴趣。在英国,许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效仿古音乐学会促进古音乐的发展。在这些社团中就包括了贝内特于1849年在伦敦成立的巴赫协会。不过在浪漫主义时期,追求规模宏大与精致细密的强大洪流之下,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都需要经过改编才能付演,由此经常会被严重夸张,使得其音乐变得无法辨别甚至又回到那不可想象的庸俗境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甚至连卡拉扬指挥的巴赫也难以抹去浪漫的夸大。同时,除了宗教音乐和具有练习作用的独奏作品之外,其余的世俗作品均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些作品在浪漫主义的风潮中,根本没有立锥之地。


兰多夫斯卡(Landowska 1879-1959)

重新发现巴洛克音乐的价值

一些问题一直困扰大家,单调、沉重、费解的乐曲是否存在其应有的价值?没有技巧的炫耀、没有深刻的内涵、没有突出的记忆触发,巴洛克时期那芸芸的乐谱有何价值?要让巴洛克音乐真正复活的关键何在?波兰的女羽管键琴演奏家万达·兰多夫斯卡(Landowska 1879-1959)为大家提供了答案。

一首迄今为止听起来不明了而单调的曲子,当在当时的乐器上演奏时,就会变得清楚而富有寓意,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我们追本溯源为的不仅仅是恢复原貌,还为了正确的速度、装饰音、配器、通奏低音、乐队规模、演奏技法,以及乐曲的真正特点——这些才是它真谛。巴赫那些前卫的键盘乐曲或许不适宜放在羽管键琴中演奏,但是拉莫、库普兰、斯卡拉蒂等人的作品就比较明显了。维瓦尔第海量的协奏曲,也曾经不为所动,在20世纪初,为人所知的仅仅是其中附有标题与诗词的《四季》,以及一些被改编成学生练习曲的协奏曲。随着古乐器的使用,以及小编制复古乐团的恢复,维瓦尔第的那些欢快的乐曲让人感觉到更加饶有趣味,从而回归到音乐会曲目单与唱片目录之中。

古乐器的油画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各种新旧乐器的比较情况。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短颈、羊肠弦和松弓,比现代版有力的乐器声音更加柔和,且相对微弱一些。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情况和小提琴类似,都拥有更轻柔的音色。小号则不同,没有阀键的巴洛克小号听起来更加嘹亮和清晰,但是难以吹奏半音,音准也难以控制。圆号当时也是没有阀键,狭窄的内径也使其保留源自于猎号的粗犷的音色。巴洛克时期的长笛是用木或者象牙制作的,音色比现在的更柔和,更迷人,更接近竖笛的音色。而双簧管则比现在的,更富有乡村气息,有像钟一样的音质,并且有更为宽广的低音区,声音更加嘹亮,不过较短的簧片影响了发音的平稳。由于篇幅有限,更多的新旧乐器比较在此就恕不累赘了。何况还有很多被复活了的曾经停用的乐器。


巴洛克小提琴与现在小提琴的区别


让我们话题又回到历史上,巴洛克音乐的复兴除了音乐家的努力之外,出版商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1933年澳大利亚人路易斯·戴尔在巴黎创立了琴鸟出版公司(editions de l’Oiseau-Lyre),专门从事演奏、录制稀有古乐。后来这个公司移到了伦敦,继续从事复兴工作,虽然当时,尚未使用复古乐器演奏古乐,但是“古音乐”以唱片或乐谱出版物的形式再现人世,从里程碑的角度来看,已经是复活了。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Adolf Busch;Adolf Busch Chamber Players -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

复古乐团的历史要到20世纪50年代初,维也纳音乐学院的约瑟夫·梅廷教授(Josef Mertin1904–1998)带领着哈农库特、莱昂哈特和梅尔库斯等日后的古乐界大拿们,一起研究使用古乐器和仿制古乐器演奏巴洛克音乐。并且在Supraphon公司录有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其中三首(第三、四和六号),但是由于各种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录音质量的不佳,此录音一直被遗忘,直到2004年才被ORF挖掘出来并出版发行。

在1953年,哈农库特组建了维也纳古乐合奏团,又经过了4年的研究与排练,他们于1957年首次举办了音乐会,并且录制了整套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此后复古乐团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J.S.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BWV 1048 - 1. [Allegro] Reinhard Goebel;Musica Antiqua Koln - Classical Music For Driving


厌倦了深沉厚重的古典音乐的听众,突然感受到这股清劲的古风,可谓是耳目一新。而且轻松活泼的音乐,也切合了欧美战后经济飞速发展黄金时代的生活特质与需求。唱片出版业也发现了这股商机,复古乐团较少的编制,减少了制作所需的成本费用,如同同期兴起的英伦摇滚,复古乐团演奏的巴洛克音乐一度风靡,只是其风头自然是要被摇滚所覆盖。

梅廷教授(Josef Mertin1904–1998)

直到近期,随着音乐出版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各大唱片公司的古乐录音也提供了网上试听与有偿下载的业务。而欧洲各地的唱片商店,巴洛克音乐依然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独立小厂牌所发掘与录制的稀罕的古乐录音,一直为圈内人士所追捧。在复兴巴洛克音乐方面,大厂牌也不甘示弱,以打包方式,结集发行知名复古乐团的旧录音,让更多音乐爱好者能感受到巴洛克音乐的魅力,是目前以环球、华纳、索尼与BMG公司为首的各大唱片公司们颇得人心的举措。

文章的最后,笔者简单介绍巴洛克音乐在国内的情况。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复古乐派的演奏在国内的推广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从众多的进口唱片中,才发现巴洛克音乐的魅力,以及复古乐器演奏家们的风采。以ARCHIV、l’Oiseau-Lyre、DHM、SONY VIVARTE等品牌系列为首众多的古乐唱片,让国内的不少音乐爱好者成为了巴洛克音乐与复古乐派忠实粉丝。

而另一方面,国内的专业学院的相关研究,起步也是较晚,直到2000年,维也纳留学归来的女羽管键琴、管风琴演奏家沈凡秀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键盘教研室任职,才开设羽管键琴与复古乐器演奏、复古乐团与巴洛克演奏风格等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全国各地巡演推广羽管键琴音乐。虽然,在国内推广普及巴洛克音乐的路还很漫长,但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巴洛克音乐的魅力会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领略。

羽管拨弦古钢琴
巴洛克小号
巴洛克双簧管
各种竖笛
自然圆号
古大提琴

(本文首发于《高保真音响》杂志3月号)


特邀撰稿人:子磬
IT从业男,音乐痴迷者,曾为华南木棉BBS以及音乐随想论坛斑竹,文章也曾在《高保真音响》、《爱乐》、《音乐爱好者》和《视听前线》发表。笔名除了子磬之外,还有子韵、夏空和Hyb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