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性之隐秘,人人都需了解的

 上海立电 2016-04-05

人性之恶,虽然会让人透心凉,但我觉得人人都需要了解。否则会死得很惨,对人性不可有过多把握,对他人不可奢望过多。

孟子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关于人性之隐秘,人人都需了解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则言: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也可以变得不善,但那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使其本性改变了。

孟子是典型的性善论者,而荀子则是典型的性恶论者,荀子也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痛批。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是这样批评孟子的性善论的:

关于人性之隐秘,人人都需了解的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关于人性之隐秘,人人都需了解的

荀子说: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所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正因此,古代的圣人才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

人性之善恶,读者您更趋向哪种观点呢?我更认同荀子之言。同样都是儒学大师,荀子的思想更客观一些,孟子的思想则更具理想主义色彩。荀子的思想更具世界性,与国外“把总统关进笼子里”的观念甚是相通。

假如人性是善良的,世上何来这么多的罪恶。孟子有观点认为是环境使然,“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可是为何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教育,会有人善,会有人恶呢?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人性的看法,都不如书里面的公都子说的好。公都子说:“告子说:‘天性没有善良、不善良的区别。’有人说:‘天性可以变得善良,可以变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爱好善良;幽王、厉王统治了天下,百姓就变得凶暴。’又有人说:‘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尧为君主,却有象这样的臣民;以瞽瞍为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并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据我所知,有不少人总结认为,跟朋友不能谈钱,也就是不能借钱给朋友,因为那很可能给自己增加一个敌人。可是,如果跟朋友连钱都不能谈,那交个朋友又有什么用呢?只是为了找个陪说话的,陪喝酒的,陪玩耍的吗?可见,人性之恶,使得即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靠谱。人性之恶,让人无限神伤。但是,这些,依然是人生的必修课,如果不懂,可能会伤得更惨。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