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复习资料 一、考什么? 《考纲》对本考点的要求:A、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怎么考? 命题形式:题型稳定,考察重点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三、文言翻译方法 1、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年高考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中画线的词语都不需要翻译。 2、对,就是对译。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所以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节词为“局势”;在“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例如:盗惧(害怕)吾闻(知道)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11年上海题)。再如:“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公父母春秋高”中“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 此外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固定结构等,也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说法。 4、拆,就是拆解。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无聊”,“无”是“没有”的意思,“聊”是“依靠”的意思。而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5、删,就是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 6、补,就是增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等,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2009年高考题),应翻译为:(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再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翻译时就要把“逝者”“盈虚者”的中心词和“斯”“彼”指代的内容补出来。此外,文言文中词语活用时,也应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内容。如:(2012年上海高考题)“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把……看作)。 7、调,就是调整。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词序、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予以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2011年高考题),翻译为:我羞于在地下看到释之、辛毗。“于地下”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到前面去。 8、贯,就是贯通。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如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翻译,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至尊”与“敲扑”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至尊”代指帝位,“敲扑”代指刑罚,这两句可以翻译为:“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文言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特点,分类剖析,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显现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以及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同时翻译出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真正做到文言文翻译的“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 四、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关注点一: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句中出现“双音节”词语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不要误把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当成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理解,如“指示”(指给人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其实”(它的果实)等。否则,便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先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句中“食”是名词,却带了宾语“之”,所以此处应作动词用,具有使动意味,译为“使他们有饭吃”。后面的“衣”与此用法相同,应译为“使百姓有衣服穿”。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的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等,古代是专指,现在是泛指;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人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指“出身低微”,今指“行为道德低俗下流”。翻译文言文时千万不可盲目地“以今译古”。 关注点四:古字通假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用字现象,并通过课文学习、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当句子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时,要注意根据音同、形近的规律去发现句中的通假现象,找到其本字。如: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06年江苏卷)句中的“振”通“赈”,译为“救济”。 关注点五: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和一些古代特有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特别留心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之处,必须结合语境,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辨识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关注点六: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2006年天津卷)句中“带”是比喻,意为“像带子一样”,此处作“环绕”讲。该句应译为:现在河内陆区有环绕着的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关注点七: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湖北卷)句中“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与“江湖”相对。再如: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此句虽短,但如果不理解其中“受命”与“弑”等词语的特定含义,也很难翻译。“受命”在古代是指“秉受天命,继位天子”的意思;“弑”是“臣下弑主篡位”之意。该句译为:商汤、周武不是秉受天命继位天子,他们是弑其主而篡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