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针腰穿:「铅笔尖」对比「斜面尖」

 计日成功 2016-04-11

通常细针腰麻针都是联合穿刺包的 5 号铅笔尖式的细长针,相当国际标号的 25 G 针。单纯用细腰麻针直接穿刺做腰麻是可行的,在我们这里经常使用。

根据操作对象情况,我们有时还采用针尖是斜面的那种同样 5 号的细穿刺针(见放大针像图)。

其实这两种细腰麻针进针操作是有区别的。首先是铅笔式穿刺针直接刺皮是有困难的,多半需要 6 号或 7 号斜面针破皮引导才行,而且之后的进针阻力较大,需双手持针穿刺;斜面针则没有这种情况,通常单手持针操作既可以完成。



这里就这两类细针直接腰椎穿刺操作的不同做一对照总结(表):


第 4 项的针芯效果。都可以不用针芯穿刺,斜面针堵塞几乎都是遇到骨质后用力推针发生的,遇堵时最好换针重穿,适合于腰椎结构表观清楚或体型瘦长的人,选好对象,一针成功率很高。笔尖针针芯几乎无用,可以完全不放针芯,并可以在穿刺时让其连接注射器轻度负压回抽,刺透硬膜后可以较早见到脑脊液流出。

第 1 项的破皮难度。铅笔尖的操作,我们先用 7 号针穿刺入皮,用或不用局麻药,并留置该针头「立在」皮面定位,然后让笔尖穿刺针沿着定位针眼并行滑刺入皮下,随即拔出 7 号定位针,之后再调整笔尖穿刺针方向进针;而斜面尖穿刺针的操作,直接穿刺皮肤即可,通常不用局麻药。

第 5 项的「弹针现象」。所谓硬膜「弹针现象」,是腰硬联合穿刺特有的现象,即硬外穿刺成功后,我们从硬外针孔插入细针后硬膜会有适当退让,当针尖还没刺透硬膜时,一松手就被硬膜弹回,甚至能把细针弹出一大截出来,我们把联合穿刺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弹针现象」。

「弹针现象」在单纯腰穿针穿刺时没法表现,但弹针的力学机制还是存在的。就是,针尖抵刺硬膜时,硬膜因为有韧性,仍然会做出适当回让,回让到极限后就「噗呲」被刺透(图 1)。笔尖针的圆顿造成的这种「弹针现象」更为明显且普遍存在。

有些硬膜很是坚韧,加之脑脊液压力很低时,甚至会出现笔尖穿刺针挤压硬膜的前壁贴到后壁还刺不透,以致再行推进时前后两层都被刺透了,自然不会有脑脊液出来,这时只有慢慢回针让针孔落入「液池」里才告成功,酷似颈内静脉穿刺时常遇到的「退针回血」现象(图 2)。

这是笔尖针穿刺相对于斜面针穿刺成功率低的一个客观面原因。

第 6 项笔尖针穿刺成功率低除上一条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情形,穿刺针过于偏离硬膜囊中轴线时,笔尖针的圆顿容易让硬膜囊挤压到一边(图 3),针尖便在紧贴硬膜囊一侧滑到硬膜腔的前外侧,即最终「脱靶」,刺向背景的骨质或椎间盘;但对斜面针,即使针尖方向不太正,也容易刺透硬膜。

第 7 项的术后头痛发生率是有区别,但由于都是细针的原因,发生率的绝对数字都很低,这种区别的临床意义也就不大了。

单纯细针腰穿很是方便,但却与操作熟练度有关系,网上已经有不少人探索和实践细针腰麻,值得研究学习。只要用心,每个麻醉医生都能在一年内熟练掌握细针腰穿。

三年多来我们施行了一千多例直接细针腰穿,用于麻醉或干细胞移植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这两种针尖的细针穿刺。

两种针型在操作和使用对象上还是有不同的,各有长处短处,需要认真实践体会,区别使用。图中有我们用到最小的腰穿针是 4.5 号(26 G),1.4 cm 长的斜面针,适用对象为一岁以内或 10 公斤以内的婴幼儿。

编辑:陈松

麻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