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辈

 道不在远 2016-04-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54a810100fpi4.html
在伤寒论中,对于阴性病,四逆辈是很值得关注的。研究研究。
先看看四逆辈的药物组成:
四  逆  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四逆加人参: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通脉加猪胆汁:炙甘草二两,干姜三或四两,附子一枚,猪胆汁半合。
茯苓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茯苓四两。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
伤寒论中大概就这么多。
四逆辈当首推“四逆汤”。四逆汤是四逆辈的源头。药物简单,功效可不简单啊。
从方名的意义上推测,应该为人的四逆而设。四肢的厥逆及全身内外的寒痛、救急而设。
四逆汤在伤寒论上的条文较多。我的理解就是“长期的损失阳气,导致身体阳气匮乏。四肢厥逆,五脏六腑皆寒”的厥阴病的状态。在患者急性发作期时的急救方。
与主流“中医”大家的区别是:好多大家认为“厥阴为阴尽阳复”,我认为应该是“阴阳分离”的前兆。
先从药物上看看:
炙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尰,解毒。
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
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瘕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在我的《附子的研究》中,我对附子的功用的结论是: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背恶寒。也就是今天说的“四逆”。全身恶寒。就是附子的外证。
干姜的功效是温中。肠胃系统有寒,就需要干姜了。
甘草就是“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炙过以后,就是主“寒邪气”了。
通篇说明了人体阳气匮乏到了“四肢厥逆”的程度,就需要“四逆汤”来救了。
因为“救急”,所以病情稍稍好转,就要变方,人参呀,茯苓呀的增加。
所以人参四逆、茯苓四逆就是急救过程中的“变法”。在救急过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张仲景老师在告诫我们要“知常达变”。不仅加人参、茯苓,应该随证治之。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一样,不过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差别,所以附子、干姜、炙甘草的量在变化。体现了常与变。
至于四逆散,是教育我们要区别真假四逆。患者如果仅仅是四肢不温,手足厥冷。不一定就是“四逆汤”证。一定要在临床时仔细的区分。四逆汤证是患者从里到外的阴冷痛。而四逆散仅仅是四肢的冷。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中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当归四逆就是桂枝汤易干姜为通草、细辛,加当归。其主治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而四逆汤是脉微欲绝、手足厥冷者。其寒冷的程度以四逆汤为最。当归四逆 汤外为寒,脉微细。应该为患者突遇寒冷,肌肤受冷,导致的结果。所以,处以当归四逆,虽名为四逆,实为假四逆。特别提出了“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就是告诉 我们,当归四逆的适应症是里无寒——阳气不匮乏。而此处的寒,我的理解是“胃虚不治水,导致胃水泛滥”的里寒。所以加生姜,吴茱萸。生姜温胃,吴茱萸逐 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54a810100fpi6.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伤寒论中,厥阴病是患者的阴证已经很久也很危险了。是阴阳欲分离的先兆。治有四逆辈及乌梅丸。等。
看看伤寒论的说法:
334、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很多的专家都把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我特同意
我认为,厥阴病就是患者由于久利或其他原因,身体的阳气持续的不足,导致身体五脏厥寒四肢厥逆了,是人体的阴阳就快要分离的一种状态。
先看看伤寒论的乌梅丸:
乌梅丸:34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嗅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46条指出了蛔厥与脏厥的鉴别点——吐蛔。但同时又指出了蛔厥的原因也是藏寒。而藏厥也是藏寒之甚者。所以吐蛔与否不是为了鉴别是否使用乌梅丸,而是都需使用乌梅丸,同时别被吐蛔蒙蔽住。又主久利是乌梅丸的另一个功效。由于病属慢性,所以宜“丸剂”来缓之。
359 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60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由于患者的进入了厥阴状态,急了,用四逆辈,包括少阴篇的以及本篇的,好理解。当归四逆不属于“四逆辈”,后有专论。到是麻黄升麻汤需要说明。
365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者,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陈慎吾老师:本条方证不合,似非张仲景老师的原文。胡希恕老师也认为是一种错误。呵呵,俺也不解了四逆辈
李翰卿老师:此升散下陷之郁阳,治上热下寒、热多寒少证之方。
主治:伤寒误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等证。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方证方可试用
看看李老说的多谨慎,热多寒少方可试用。
所以,这个方子也不是厥阴病类的方,应属阳证。
至于栀子豉汤,不属于厥阴范畴,可能是为了与厥阴相鉴别吧。
白头翁汤:380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与厥阴的鉴别。热利不属于厥阴病类。所以用“白头翁汤”治疗
小柴胡、小承气也不用说了。
干姜芩连汤:367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汤主之。
(俺自己断句了,呵呵)。患者本来是伤寒,得了外感。下医反而用吐下的办法治疗。所以导致上吐下利的。由于胃有寒,不纳物,所以“食入口即吐”。表明患者没有进入“厥阴病”的状态。患者还在三阳状态,仅仅由于“食入口即吐”且利,所以治用“干姜芩连汤”。
以上是我对“厥阴病”篇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