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伤寒论第161至170条——李国栋

 乐山有大佛 2016-04-15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表证解除后,心下痞硬,是汗、吐、下损伤胃气,胃虚饮停则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肝胃两虚,气虚不能化饮,正气欲祛除邪气而不能,故噫气不除。噫气上行,当顺其上行之势而升散之,故以旋覆代赭汤主之。旋复花、生姜、半夏均为辛温升散之药,人参、炙甘草大枣亦为甘温升提之药,唯代赭石苦寒沉降归肝心经,用以引药入肝经,走胸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为肝血不足,故代赭石不宜重用,用量仅为一两,以免量大伤气。旋复花、半夏、生姜都是消水化痰的,生姜消胃中之水,半夏化膈上之痰,旋复花化两胁之痰。旋覆花消痰饮,通血脉,可用于肝血虚而痰饮停聚。肝血虚则血行不利,血行不利则停水停痰。旋复花用于肝血虚而痰饮内停,可以从《金匮要略》中得到佐证。如:“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应是肝血不足而痰饮着其肝上,其人胸胁痞闷难耐,故常欲蹈其胸上,但欲饮热,为热能化痰,而饮入于内,又加重痰饮,故欲蹈其胸上。再如“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脉芤为血虚,血虚则痰饮阻滞脉络,故妇人半产漏下。这种血虚是由于痰饮阻滞脉络而血溢脉外,去痰饮则血行常道,故治法为温化痰饮。妇人漏下为胞宫血脉运行不利,故以旋复花化痰通脉。
旋覆代赭汤方:旋复花9g  人参6g  生姜15g  代赭石3g  炙甘草9g  半夏9g(洗)  大枣4枚(擘)
用法:上七味,每三副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法理解。第15条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所以,此条与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一样,是倒装句。其顺序应该是: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这也就是说,麻杏甘石汤证,是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之一。第63条为发汗后伤阳而致表虚,邪热得以越过表部而入内;此条为下后伤阴而致里虚,表热乘里虚而入内。下后邪热入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无大热,已不是太阳表实证,太阳表实证是身大热,无汗而喘;也不是阳明里实证,阳明里实证虽然也有汗出而喘,但不是无大热,而是身大热;汗出而喘也不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是微喘,表明内热不重。汗出而喘,是内热较重,又无大热,就不是阳明里热,而是上焦内热。这是因为汗出而喘,是先有汗后有喘,这个喘应是内热导致的,内有热故汗出,汗出热不解,故汗出而喘。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应不是阳明里热,那就是胸肺壅热,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辛温开腠理,石膏辛寒泄肺热,麻黄辅助石膏清泄胸肺壅热,使胸肺内热从外而解。知母苦寒清热化湿,通利湿热下行。甘草补虚助正祛邪。(方见63条)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数下虚其里,表邪乘虚入里,而表热未去,故协热而利。协热而利是协同表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是胃气虚寒,水停心下。表里不解,故与桂枝解表,人参汤解里。数下伤阴血,炙甘草益阴,人参补血。水停心下,与白术行水。不合用茯苓利水,是因为利下不止,阴气已虚。水停里寒,与干姜温里。血虚表不解者当与芍药,但是因为下利不止为脾胃虚寒,故不能用芍药,乃用人参。
所谓表里不解者,其表不解,应当有脉浮或身体疼痛,如果没有脉浮或身体疼痛,就不必用桂枝。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也是表里不解,为什么不与桂枝解表呢?因为下利清谷,是里阳虚甚的表现,所以不能与桂枝攻表再伤其阳。桂枝人参汤证虽然下利不止,但是没有清谷,里阳虽虚,但是还没有到虚甚的程度,所以可以表里双解。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新加汤证脉沉迟,为什么可以用桂枝呢?因为其证脉沉迟,是血虚而沉迟,不是阳虚而沉迟,阳虚沉迟者就会下利。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用法:上五味,每三副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四味,取1000毫升;内桂,更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再夜一服。
需要注意煎服法,桂枝后下,以减轻攻表的力度。不覆被令微汗出,是避免再伤其阳。不覆被令汗出其表邪怎么解除呢?自然是桂枝解肌,令表邪从小便出。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大下是误治,大下后,病必不除。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是因为大下伤其里,里阴被伤,其表不解者,当与桂枝汤解表。复以麻黄汤攻表,其血更伤,故恶寒表不解,又添心下痞。此痞为气痞。如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气痞属里热。表未解恶寒而兼里热者当先解表。解表宜桂枝汤,是因为伤寒大下后复发汗,表里两伤,虽然恶寒无汗,也宜与桂枝汤解表。表解后,不恶寒者,宜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此心下痞必为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热不解,是邪气离表入里。心中痞硬,应为心下痞硬。大柴胡汤证呕吐的病位在心下。如103条大柴胡汤证之“呕不止,心下急”。心下急就是心下急迫、紧急,与缓和、松弛相对。心下急、心下痞硬可以按出来,是按之硬,和154条“心下痞按之濡”相比,是硬是软可以由按之得知。而心中痞硬,就不能按之得知,因为心中隔着胸骨。心下痞硬,是膈肌痞硬,膈肌痉挛,影响血液运行(降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都从膈肌中通过),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而下利。发热,心下痞硬,此乃偏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的不同点是没有腹中雷鸣,没有脾虚。
大柴胡汤方见103条。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即如桂枝证之发热、汗出、气上冲。然“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这些症状却不是桂枝证。桂枝证为邪气在外,寸脉当浮。此脉微浮,为邪已入内。从“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的症状来看,应是邪气在胸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正邪分争的表现,正气上冲抗邪,抵抗邪气入里,故邪气结在胸中不得入里,而表现为胸中痞硬。胸居高位,又气上冲咽喉,治法当“高而越之”,故宜瓜蒂散,涌吐胸中之邪气。
“此为胸有寒”之“寒”,应是水气、湿气、痰气之意,与139条“此本有寒分”之“寒”应是类同的意思。“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是气上冲咽喉影响了呼吸,这是痰湿邪气郁遏胸阳,阳气在胸中不得通畅,正邪分争,故出现了胸腔憋闷,影响呼吸的症状,表现为“气上冲喉咽不得息”。
把“此为胸有寒”与“胸中痞硬”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胸有寒”和“胸中痞硬”是胸中有水气。纵观《伤寒》、《金匮》所谓心下有水气者则会表现为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者则会表现为胁下痞硬。如《金匮》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生姜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证之心下痞硬者,重用生姜散水气,都说明痞硬者有水。
此胸中痞硬,应为按之心下硬,又从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推断为胸有寒。胸有寒不是胸中有寒气。瓜蒂苦寒,功善催吐热痰、宿食。
瓜蒂散方:瓜蒂2.3g(熬黄)、赤小豆2.3g
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1.8g(一钱匕),以香豉6g(一合),用热汤七合(14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凡用吐法,择一避风之处,用带束紧肚腹,备以吐器,以快涌为度。
用带束紧肚腹,备以吐器,以快涌为度。这是吐什么呢?不是食积,肯定不是吐食。不是血瘀,也不是吐血。所以此为涌吐痰饮无疑。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病人胁下素有癥瘕痞块,连在脐旁。胁下痞块连在脐旁,应是肝脾肿大。今伤寒邪气入里,加重宿疾,而痛引少腹。痛引少腹是谓胁下疼痛牵掣少腹,甚至入于阴筋者,此名脏结。此脏结者,外为寒束,中为寒积,下为寒滞,三焦寒结无阳,纯为阴寒结滞,故为死证。
阴筋是什么?有说是阴囊,如是阴囊,那就只有男性患此病。故阴筋应为前阴,即生殖器官。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若吐若下后,导致里虚,七八日不解,是表热乘虚入里。时时恶风,是汗出表虚,如《金匮要略》太阳中暍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乃热结在里,里热外熏故“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一种病状。“时时恶风”不是表证未解,而是热伤阴血,血虚不能温养肌肤,故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是热盛伤津耗液、胃液亏损则大渴、舌上干燥;热伤心血则烦。此条与第26条对比,都有大渴而烦。第26条是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阴血亏虚,表热入里,故出现大烦渴,脉洪大。其脉洪大是心热的反应,大烦渴是心热伤胃,而不是胃家实。胃家实者法当脉大,而不是脉洪大。故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补血,而不能与承气汤攻下。此条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吐下伤里,表热入里,更伤里阴,故出现大烦渴。其证时时恶风,是心血不足的反应,故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补血止渴。
此条也可以视为三阳俱病。因为太阳病则恶风,少阳病则舌上干燥而烦,阳明病则渴欲饮水数升。三阳为病,治在少阳。少阳为枢,白虎汤亦可视为调解少阳枢机之方。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是无太阳、阳明之实热。口燥渴、心烦,应是少阳邪热伤耗阴血所致。“背微恶寒”是心血不足的表现。此乃热入心胸,热为阳,心胸之热属少阳,故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是邪热伤正,外气已虚,表邪乘虚入内。如果外气不虚,太阳气实,人体表部气血充实,邪气就不能越过表部而入里。邪盛正实相搏在人体表部,就会表现为身大热。如果太阳气虚,则表部腠理空虚,邪气就会乘虚入里。邪气入里,如果阳明气实,胃气不虚,邪盛正实相搏在人体里部,里热熏蒸于表,也会表现为身大热。而当胃气不足时,就不能保障五脏之气的充养,从而出现五脏之气的不足。五脏之气不足,就会出现五脏之肌肉、膈膜脉络的空虚,也就是人体中部的空虚,邪气就能乘虚侵入人体中部脏腑之空间,从而表现为少阳或少阴病证。所以,若胃气不虚者,就难以病少阳,更难以病少阴。《伤寒论》有关少阳病证的得病原因,都是由于汗、吐、下伤损了胃气。如柴胡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脉弦细或弦紧。弦为阴脉,胃气必虚。若胃气实者,脉当实大。胃气实者当恶热而不当恶寒。再如黄芩汤证、栀子豉汤证、泻心汤证、旋复代赭汤证等等,都有下利、呕吐等胃气不足的表现,或因用汗、吐、下法导致胃气不足,从而出现中部空虚的少阳病证。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必然不属于胃家实之阳明里证,而是属于中部空虚的少阳病证。这是因为此白虎加人参汤证,热伤阴气故“口燥渴”,热伤心血故“心烦,背微恶寒”。以白虎汤清泄少阳之热,加人参补心血,同时也补脾虚,少阳之热得清,心脾之虚得补,胃气之弱得扶,其证“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诸症即可得除。有学者解说此“背微恶寒”是表证未尽,此解不妥,表证未尽应该是全身微恶寒,不能只是背微恶寒。
    此条“背微恶寒”,表现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又一种病状。《金匮要略》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病状之一。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几个病状都是少阳热结而无表证的表现。170条之“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说明了如果有表证者,不可与白虎加人参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这是表证不解,可与麻黄汤解表,不可与白虎汤清里。表证不解,若与白虎汤清热,则会徒伤里气,延误病情。渴欲饮水,无表证者,是内热伤阴,故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用于内热伤阴口渴证。第168条所谓“表里俱热”,其表热并不是太阳表证,而是内热外熏于表,其人汗出,且内热伤血,血虚不能温养肌肤,故时时恶风。内热伤血之时时恶风,必有口渴心烦。故不可误以为该证“时时恶风”是表证未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