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

 古今独步刘 2016-04-16

 

导读:见微知著,以察泻心汤之异同!

 

五泻心汤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其所以名“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之痞满而言。仲景书中所言“心下”,基本是指胃及横结肠部位。痞,为满闷不舒的形容,颇与临床所见胃炎患者上腹部常有饱闷不适感类似。心下痞满不痛,或按之较耎,多为虚证;若痞硬或痛的,多为实证。

 

心下痞满的成因,常由邪热郁胃所致,《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发于阴的“阴”以及“脉浮而紧”,都是所伤的寒邪,寒邪不从表解,反而入胃化热,热郁于胃,痞证即因之而成。

 

寒邪为什么能入胃化热?一是由于患者胃气素虚,抵抗力弱;一是由于误治。甘草泻心汤条文便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胃中虚,客气上逆”,即胃气亏损,客邪乘虚而入,一而再地攻下,即因误治而损伤胃气。于此明确了心下痞满病变的性质是:正气既虚,复有郁热。故治痞满,既要补胃气之虚,又须泻郁滞之热,即所谓扶正祛邪也。所以五泻心汤除大黄黄连泻心汤而外,都是攻补并用,其义可知。

 

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分做两组来比较。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一组,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另为一组。前一组芩、连、姜、夏、枣、甘、参并用,芩、连所以清胃中气分之热郁,姜、夏所以祛湿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胃气之虚。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伍以干姜,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气上逆者。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主,伍以半夏,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中水饮停蓄者。甘草泻心汤以生甘草为主,伍以芩、连,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中烦热不安者。后一组三黄并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心下痞而胃热冲逆吐衄血者,附子泻心汤则用于阳气素虚之人而胃热痞结者。

 

总之,五泻心汤所治之症,以心下痞满为主,多属于习见之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胃扩张等,如果辨证确切,疗效是很显著的。(本文原载于《任应秋论医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