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港

  2016-04-19

九江港位于长江中下游岸的九江市区,地处黄金水道长江与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o58′36″,北纬29o43′56″,顺长江东至上海856公里,西到武汉269公里,是国家内河主枢纽港之一,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该散货码头拟建于三角线散货港区西段,是该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线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港口经济腹地内大型钢铁及电力企业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以及工业和民用煤炭的重要集散地,主要承担江西省三大钢铁公司和湖南湘潭钢厂等进口铁矿及江苏谏壁电厂和九江、安庆电厂等工矿企业煤炭中转任务。为进一步完善该港区功能,交通部曾在1997年立项改扩建该港区,并列入"九五"计划工程。2003年初,九江市已着手进行城区港口布局总体规划,确定在该港区及毗邻区域内建设一座江西省最大的集装卸运输、仓储、加工、交易等集约经营为一体的散货物流中心。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钢铁行业已走出低谷,呈现出整体复苏的迹象,其对金属矿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仅江西三大钢厂通过九江中转的金属矿石年需求量就在250万吨以上。鉴于九江港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与九江港合作多年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已提出以九江港散货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其交通、仓储优势,将其打造为以供应赣、湘两省钢铁企业为主并辐射到周边省份的"进口矿石超市",而三角线散货港区的现有能力已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角线散货港区西段新建金属矿石进口泊位是十分必要的。

九江古称江州、浔阳、柴桑、汝南、湓城、德化,有江西北门之称。历来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境内京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等铁路线贯通。交通十分便利。她左邻鄱阳湖,右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长江边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齐全。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九江港日后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2008年2月1日,九江市借实行"一城一港一政"管理体制的机会,对九江港口集团公司进行改制,引进上港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上港集团九江港务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上港集团占91.67%股份,九江市国资委占8.33%股份。

2008年12月27日,总投资4.4亿元、年吞吐量30万标箱的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投资2.3亿元的物流园区也粗具规模,制约九江港发展的瓶颈已被打破。

港口货物吞吐量连创新高。2007年,九江港货物吞吐量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43%;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货物吞吐量达2315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同时,本着码头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九江港未来3年将新增5000吨级码头泊位13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后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278万吨。

目前,九江港有生产性码头泊位116个,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深水岸线码头泊位102个,最大起重能力800吨,现年货物吞吐能力近3000万吨。经预测,九江港2010年货物吞吐能力可达59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60万标箱,2020年九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1亿吨,将跨入亿吨大港行列。但九江港货物吞吐能力大增后,将面临货物吞吐能力过剩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11月成为海峡两岸首批开放海运直航口岸后,货物可直接运到台湾。

九江市有关专家建议,江西要制定适度超前的港口物流发展规划,从适应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定位建设港口,着重立足于整合资源,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港口布局。九江港、南昌港"南北对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搞活水运大物流,真正把九江港建成江西通江达海的枢纽强港。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为东北、频率20%,历年极大风速37.1米/秒。

降水:历年平均降水量1412.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141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25厘米。

雾况:全年雾日一般在20天左右。

气温:全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2℃,最低气温为-9.7℃。港口常年不冻,对船舶靠泊、航行没有影响。 全年平均水位12.09米(吴淞口海基准点),最高水位20.19米,最低水位4.58米。年平均流速0.8~1.0米/秒。

折叠编辑本段助航信息

航道:从武穴到马当为九江辖区航道,其常年维护水深为4米,宽120米,航道最大弯曲处在九江市永安大堤至九棉一厂处。5000吨级船可通航8个月以上,3000吨级的可常年航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