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本课堂当“三静”

 奉啸敏 2016-04-20

    时下,以生为本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共识,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实施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乐于鼓噪有声课堂,不间断的提问回答、讨论探究,似乎不如此就无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实,以生为本不一定非要体现在动口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做到“三静”才能收到实效。


    要静听。以生为本强调“学”的地位。有些教师就认为课堂就得让学生自学,自己讲得越少越好。须知新课程并不反对教师的“教”。之所以强调“学”,是因为在过去的旧课堂里充斥着填鸭式、灌输式的痼疾,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养成。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固然没错,但因此而讳教的做法显然是矫枉过正的。有些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已经越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此时学生必须做到静心聆听。有些教师的课看起来场面火爆,学生讨论得热血沸腾,可是站起来却不知所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该让学生安静听讲的时候没有静下来。


    要静思。新课程倡导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对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训练。在思维难度不大,没有太多争辩、质疑空间,学生自己可能解决的问题上就没有必要采用集体讨论探究的形式,应该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独立思考。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也必须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所以,即便是要轰轰烈烈地讨论一场,在此之前也应该有段安安静静的独立时间。否则,再热烈的讨论也只是作秀的假象而非真正的以生为本。


    要静悟。悟发生在解惑之后,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的必要过程。教师讲完重点难点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因为当堂理解不等于彻底理解。给一段时间,让学生理清思路、玩味原委,反刍一下才会使其将新知完全消化。而悟由心生、心归于静处方可自省,这个时候不让学生安静下来是不行的。有些教师怕冷场,在突破难点后立即组织互动活动,让学生开口说话。有的学生似懂非懂,由于教师操之过急,失去了彻底弄懂的机会;有的学生当时懂了,课后却糊涂了。这就是没有静悟的结果。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文思涌动的心灵。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也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督导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