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宽医师】半夏泻心汤临床浅解

 思考的蚂蚁qq 2016-04-22

 小道按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之颇为得意之方,为后世诸多医家临床借鉴之方剂,它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效,为后世众多疑难杂病的治愈开辟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罗宽医师凭借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浅谈了自己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小编整理如下: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今天不详细谈痞证的成因及病机和转归。只是主要谈半夏泻心汤的个人应用体会等。

【《伤寒论》、《金贵要略》等古籍之认识】

《伤寒论》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而具有和阴阳、复升降、调虚实之功,属于和解之剂。方中的关键点也在干姜和黄连等寒热药的配合、配比运用。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本方运用有以下要点】

1.升清降浊

脾主升而胃主降,为三焦水火气机运转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要考虑是少阳的枢机失常引邪入太阴;还是太阴脾湿无力运化,影响三焦水火气机的正常枢转。

2.寒温并调

本方为寒热并调之剂。往往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影响到中焦,造成中焦寒热错杂互结的病机,气机的升降失常,临床以痞满、呕逆、下利等为表现,舌苔多是黄或白、舌红或淡、脉数或缓等,当据具体情况而定。

    3.攻补兼施

姜、夏、芩、连等辛开苦降,消痞气,调寒热。参草姜坐镇顾护中焦,运化于中,揆理阴阳。各司其职,则邪可从太阳开机而出,或可随阳明阖机而出,或可随少阳枢机而出。本方所治之虚,多是久病中焦脾胃虚弱为主,临床多见神疲气短、面黄纳差、脉缓而弱;所治之实。以寒、热、湿邪为主,舌苔多是或黄或白,或兼厚腻、滑润等,皆可酌情用之。

临证可以据寒热偏盛、正邪虚实之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辛温、苦寒、甘温等药的配伍比例,还可以据兼夹脉证,而作相应的加减化裁。

【方解】

半夏泻心汤证由柴胡汤证误下所致,方亦从小柴胡汤衍变而来。邪已入里,不在少阳半表半里,柴胡不中,故去之。邪气内陷入里郁久化热或阳明燥、太阴湿相兼,邪随燥化、湿化而成寒。故加黄连以清中焦湿热痞气;中焦阳因寒阻,故不用生姜,改用干姜燥湿散寒痞。如此调整,把和解少阳之剂,变化成进一步和解少阳太阴之剂。随经误下,但是邪未伤少阴或厥阴之地,故不顾及其它。只是需要调整少阳太阴中焦之地即可。仲景在此已经为阳入阴的治法提供的范例。随着邪气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正气的进一步亏耗,邪气可以进一步深入三阴深处,上吐下泻,病渐日深。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等都在后面摩拳擦掌地等着。这是另一个话题,暂时不讨论。

半夏泻心汤取半夏之辛散、降逆,辛以开结消痞,降以和胃止呕为主。干姜之辛热,辛以合半夏开结,热以祛中焦之寒,且能助脾以升清;黄连、黄芩之苦寒,寒以清中焦之热,苦以降上炎之火。四药合用,苦辛寒热合剂,能调寒热,除痞满,调升降,即所谓“辛开苦降”。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益气补中,以助健运而正升降。且人参、炙草之甘温,与辛热之干姜相合,辛甘合化生阳,以温补中焦之阳气。人参干姜甘草三味是理中汤的路子。理中汤者理中焦。如是,苦辛合剂、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使寒热得去,痞结得开,中焦健运,升降复常,则痞满除而吐泻止。

【古代医家本方发挥】

古代医家对此方发挥颇多,善用辛开苦降法名医很多,我也是深受他们的影响,以下略举一二:

1.《金匮要略心典》之发挥

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2.《成方便读》之发挥

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

 

【罗宽医师临床经验】

在实践中病人的症状往往考验大夫的临床经验,我也是经历许多的失败的经验和思考才慢慢积累了些许经验。感谢信任我的患者,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以下是点滴心得汇报给大家: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在临证中,热重者倍用黄连,减少干姜的用量;寒重者倍用干姜,或者易炮姜等,减少黄连、黄芩用量;血瘀痛者加茜草、泽兰、蒲黄、五灵脂、元胡等;气滞者加枳实、厚朴、白术、陈皮、川楝子、香附等;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等;虚寒者加高良姜、桂枝、荜拨等。随证加减。

【半夏泻心汤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多种疾病。

    1、慢性泄泻

此病程长,病机多表现寒热错杂,易虚易实,虚实夹杂,饮食起居、七情内伤等稍有不慎,复发率高。治疗上当需详细考察患者的体质和精气神等物质的厚薄,需细细辨识,不可孟浪用药。舌苔厚腻者,痞满者恐壅滞导致腹胀;舌红苔薄者,滋阴苦寒等恐助湿加重泄泻,过寒过热脾胃虚弱,难以运化,均不受药。半夏、干姜辛温开结除寒,黄连、黄芩苦寒除热固肠,党参、炙甘草甘温补中,大枣甘滋养脾(草、枣或可去掉,或者等中焦气机打开再加亦可)。腹泻严重者,因虚不受药,当轻剂缓调。我临床喜用散剂,启发中焦气机最快。见效后,当守方,坚持服用一段时日,以巩固疗效。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泄泻,慢性胃病等疗效显著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2、不寐

湿热积滞壅遏中焦,则阴阳因痞而隔,水火失济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3、黄疸

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久用西药、苦寒败胃所致中焦虚寒者亦不少。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热利湿,必不能愈,当首调患者的脾胃升降功能,气机条畅,再佐疏利肝胆,则不治黄而黄自退。

4、胸痹

《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中焦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水液聚而化湿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临证加减,故一投即应。

5、口腔粘膜溃疡

半夏泻心汤等三泻心汤加减对口腔溃疡病久治不愈,舌质偏红,兼有热象,溃疡部位呈灰白色,属心火与脾湿搏结者,或土不伏火者,合潜阳封髓丹加减运用,以土伏火,多收到较好疗效。

6、头痛

头痛、头晕、头胀若伴胃脘胀满,纳呆便秘,苔腻脉滑,病缘于痰湿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空窍失养,或浊阴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头晕、头胀等,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而获愈。

7、耳鸣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泻热除湿,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8、痤疮

临床若见脾湿肺热,而舌淡苔白腻或黄腻,纳食不佳,恶心口臭等,若单纯苦寒清热,必致脾胃更寒,甚或腹泻,而上热更加严重。临床选择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清上散下,屡屡收效。

【一例古代医家运用半夏泻心汤】

张石顽医案:

治顾九玉。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浮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上膈也。与清暑益气汤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干姜,去大枣,加枳实,一服而愈。
后世医家临证学习都会参考此案。一般解释本案是暑邪伤气,湿热痞结之证。病有缓急,治有先后,因受暑致病,故先用清暑益气汤以治暑,后用半夏泻心汤以除痞。

我从此案想到的是临证时,什么时机区分是暑热?痞满?哪个为先?治疗的先后层次如何安排?如果先治暑而痞更甚,怎么处理?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暑证不明显,而痞满特别难受,医家如何下手等?

想起一句话,医者贵在圆机活法,愿和大家一起思考探讨。

 

文:罗宽

来源: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

编辑:上医网谭谭 李晓楠

医师介绍

 

罗宽 中医师,男,毕业于山西省中医学院中医系。幼承庭训,随祖父学医识病。随山西名医朱进忠教授、胡兰贵教授学习整体辨证论治;跟伤寒专家郝印卿教授学习《伤寒杂病论》经方397法辩证运用;拜西安“黄元御学派”名医仲晨为师,学习丸散膏丹炮制、肝病等疑难杂症的中医防治;向“山西小儿王”张刚弟子学习儿科养护经验;访民间医师研习扶阳理论、大针、皮肤病等治疗绝技;多年刻苦钻研上古典籍,精研内难、伤寒金匮、温病等。

 

御源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