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6期【名师备课】周丽蓉:《琵琶行》备课记

 最新剪刀手 2016-04-26


编者按:文学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它就具备了教学材料的功能,教师在阅读作品时,我们要有“教”的意识,在心态和视角上,都应该有所改变,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文本解读具有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的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请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周丽蓉老师慢慢道来。

  ◆    

《琵琶行》

备课记

周丽蓉

(选择《琵琶行》作为此次上课的篇目,是因为正好课程进度适合,而且我也想就叙事诗歌的教学进行研讨,在读写结合方面促进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   关于文学作品进入教材,成为语文文本的思考:

长久以来,我是没有今天这样强烈且清晰的意识的:文学作品一旦选入语文教材,它就具备了教学材料的功能,教师在阅读作品时,一定要有语文的意识,要有“教”的意识,因此,在心态和视角上,都应该有所改变,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文本解读具有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在以往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隐约中是有这样的意识存在的,但并不清晰,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教”的意识并不强。记得1997年11月,我用一节《琵琶行》教学结束了我在昆明三中青教赛的历程,那节课的情景,今天还很清晰,而那节课的教学设计,今天看来,是有着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节课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因为那一节课,我的设计话题是:“聆听白居易——走进《琵琶行》”,从今天新课程的角度看,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并且关注了课堂实效的。回忆当时的设计如下:

              聆听白居易

             ——走进《琵琶行》

(一)  感受白居易高妙的叙事技巧:(以琵琶女出场为例)

1. 将诗歌人物置身于一个特定的背景

                  浔阳江头夜送客

醉不成欢惨将别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酒欲饮无管弦

                  唯见江心秋月白

(场景氛围的渲染:色彩、声音、心境)

2. 琵琶女出场的曲折叙述,撩动读者的心,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铺垫造势:

忽闻    寻声暗问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二)  感受白居易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

1.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奏前渲染,引发读者遐想。

2.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正面描写,极尽文字功力。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余韵不绝。

(三)  听《琵琶行》同名音乐,读琵琶女自叙段落,感受音乐描写与琵琶女身世的高度契合

(四)  课后再读思考:“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在何处?(引王安石诗)

现在看这个设计,从教学文本解读的角度看,应该是符合语文教材使用的要求的,在语文知识目标上也有明确的思考和训练,符合叙事诗的阅读指导,抓住了这首诗歌特点,有一定的教学高度。就具体操作而言,课堂内容清晰,容量大,教学思路和层次清楚。但教学上更多的是教师的讲授为主,在问题的设置上,顾及学生的思考少,展示自我的成分高于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思考,对于当时的青年教师,又是决赛课,这一切都是正常而且符合“常理”的,而课后听有老师评价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后,很是得意了一阵子。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很年轻,那些感悟,虽是自己阅读得来的,但课堂上忙于表达,忙于板书的展示,忙于设计的呈现,基本没有考虑学生应该得到多少,又悟到了多少。真是惭愧。

我在什么时候不再着急的展示自己了?应该是2006年那节《林黛玉进贾府》吧,记得那次上完课后,有位老师跟我说,以往你上小说,讲得很精彩,怎么这次学生讲得多,你反而不讲了。那次,应该是我成长的一种体现吧,因为那时候,“平等的首席”成为我时时思考和鼓励自己修炼的方向。

今天,在自己又重新一轮进入教学时,我该如何来设计,如何使我的这批学生获得对叙事诗一个深入的认识,获得一种在诗歌欣赏上的成长?


二.  关于课堂学生成长点的思考:

   这次,当我蹲下身子,关注学生时,我发现,这批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在思考方面,他们是不积极主动的。我一直在调整我的教学,我知道学生因为长期的听课习惯,他们中的大多数习惯“听”,不习惯“想”,因为不想,也就不“说”,现在即使说,更多的时候像是我在“挤牙膏”,难以把思考成句或成段的表达。我反思是否因为我的强势,于是调整提问的方式,也常常“利诱”“威胁”,但这一切似乎并不太奏效,我知道,这其中一定有我的问题,于是,在文本阅读、学情分析上反复琢磨,因为如果只是展示我自己,那么,我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将学生的成长点设定在哪里呢?

   反复思考斟酌以后,我将学生成长点定位在“一双发现的眼睛”,借《琵琶行》的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定位呢?因为我这次的公开课是有对象的,面对学校的年轻的教研组队伍,面对省工作室的新学员们。我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因为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大家觉得太一般,甚至不够精彩,因为这样会陷入一种琐碎,但我还是坚持这个设计,第一次公开课,我想展示一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悟性为主——要知道,思考力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

   在这节课上,我想要学生亲密的去接触文本,最先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披文入情”和“披文入境”,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进入文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学生的领悟力和阅读能力不匹配,可能一节课会在琐碎的细节中流逝,所以,也要求学生“披文”,但放弃了原来的设计。

说到这里,我将三个教学设计放在一起,供大家讨论,也让我反思。

1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了解叙事诗以叙事表达作者心志(情)的特点,领悟白居易叙事手法的高妙。

2. 在品读中获得对文字的敏感力,训练“发现的眼睛”,逐步获得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发现的眼睛,文字的敏感力。

课型思考:诵读课。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读诗歌前的“序”,谈对文字的基本感受。

问题设计:一次送别途中,听了一个琵琶女的弹奏,内心很有感慨,就交流的角度看,事情已经讲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下下面的文字,这样做有意义吗?

(此问为导入,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文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审美)

二.  披文入情入境。

1.读诗歌第一段,能否体会诗人写作是的心境。

引导发现重要的意象:“江头”“夜”“秋”“船”“酒”“别”

(以学生读为主,交流读的感受,表达读的依据,同时将相关的修饰词语带入,读出氛围,读出情绪)

3. 带着这样的情绪和领悟到的方法,感受一下诗歌为我们创设的整体意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冷月照离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冷月映愁心

4. 是怎样的生活环境让一次离别变得如此的清冷,甚至凄惨?

读诗人自叙段落,以上面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

三.  诗的重心是琵琶女弹奏琵琶,从叙事的角度,看看作者怎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形象。

(此环节主要以音乐描写段落的阅读赏析为主,指导学生发现描写的奥妙,读出其中的变奏和情绪)

四.  以“妙手 心曲”为话题,结合琵琶女自叙的段落,整体体会诗歌叙事表达之妙。

(此环节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如果第一课时推进快,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进入)

2

【教学设计二】

(这个设计是我和王元亨同学在反复交流后,由王元亨同学执笔写下的,我认为是值得在课堂上呈现,而且能够收到较好效果的设计)

          妙手奏乐 知音谱曲

    ——《琵琶行》教学思考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白居易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作者对琵琶女悲凉身世的无限同情与心灵共鸣。

二、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白居易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声情交织”的境界

四、计划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于落实目标一,对于目标二的达成则相机引导,尽力“引而不发”。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或音乐片段,并要求两三个学生用简练精准的语言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或:展示自己写邓丽君或听邓丽君歌曲的日志片段,与学生进行交流。)

【选择可以进入课文的角度】

   1. 佳曲常有、知音难求。

    2.  奏(唱)曲的人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听曲的人在寻找自己的心情。

   3. 交流故事、交换心情,语言是载体。

  “走进阵阵《琵琶行》,欣赏句句琵琶语,感受声声琵琶情。”

(或:以“妙手”设问,落脚点在“白居易的妙手”和“琵琶女的妙手”)

2. 齐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3. 有表情地默读全诗,思考:“琵琶女在全诗中一共弹了几次琵琶?用可以辨识的符号把描写弹奏效果的诗句勾画下来。”

    【明确】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次演奏,共同点在哪里,能否归纳一下?(可以从文字和音乐两方面进行提示)能否读出演奏效果?(扣住“忽闻”“客不发”“悄无言”“唯见”“泣”“青衫湿”)

【明确】

文字:侧面描写、含而不露;音乐:精妙绝伦、引人入胜

4. 究竟是怎样高妙的技巧,让一曲琵琶如此出神入化?又是怎样的文字,让一篇《琵琶行》成为千古绝唱?能否揣摩着读出令人陶醉的效果?

(重点探讨第二段)

可以引导的点: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诵读扣“转”“拨”“先有情”——声中有情。

(可适时追问:可否把这句诗中“情”和“思”的位置互换?为什么?)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诵读扣“大、嘈嘈、急”“小、切切、私”“落”——声中有形。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诵读扣“暗恨生,胜”——大音希声、情感毕现。

(此部分相机引导,尽力还原学生最真实的阅读体验,重点体会白居易语言表达的高妙技巧。可适时辨析白居易的“妙手”和琵琶女的“妙手”之间的关系)

5. 一曲《琵琶行》,声中有情,情中带思。诉说着“平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开课时我们说过,“奏曲的人在诉说自己的故事”,那么这首琵琶曲背后,究竟潜藏着有关琵琶女的怎样的秘密呢?

(重点探讨第三段,适时结合第二段未涉及的诗句,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琵琶曲中的情感变化联系起来)

可以引导的点: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色艺超群、惊才绝艳、名动天下。

(可结合诵读第二段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节奏轻快、情感欢悦、回忆美好的诗句进行体会)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家庭离散、年老色衰、委身人妇(可补充“商”在唐代富而不贵的下层地位)

(可结合诵读第二段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等曲调滞涩的诗句体会肝肠寸断,思绪沉沉的情感)

   (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独守空舟、情浅意薄、悲愤交集

    (可结合诵读第二段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等节奏急促、曲调激昂、情感强烈的诗句体会情感)

(此部分以“琵琶女的故事”和“琵琶曲的情感”的关系辨析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用情体会第二、第三节的诗句)

6. 课堂小结

(1)琵琶女的妙手奏出了美妙的《琵琶行》,而声音是无形的,需要文字进行传达。白居易的妙手还原了出神入化的《琵琶行》,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技巧,更细腻地还原了琵琶女内心徘徊纠缠的情感和一波三折的人生。优美的音乐、不朽的文字、永恒的魅力,带给我们美的思考和熏陶。

(2)展示课题“妙手奏乐,知音谱曲”。单单用高妙的写作技巧还原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白居易本人这位“知音”来为我们成就这首“千古绝唱”。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能够如此生动地还原《琵琶行》的音乐,为什么他对琵琶女的内心情绪捕捉得如此到位而细腻?我们下节课来和这位“知音”进行神交。


三.课堂的实际呈现: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的一样,课堂上,两个设计我都坚持,其中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学生的原因。用我自己的班上课,我一定要顾忌整个教学环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就像汪越华老师在评我的课时所说,我的课有着一种“信”,“信马由缰”的“信”,我上课总是会依据学生的现有状况来调整我的设计,基本上不硬“拽”着学生跟着我走流程,所以,虽然是教学目标不变,两个班的课都会出现调整和变化,有时是很大的调整,就在上上周一,《林黛玉进贾府》的开课就完全不一样,以致两个班都整体流程都不一样了。上午我用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文章,当时是有一个引导的,只是“引”而没“发”。我的提示是:从叙事诗(回忆过去学过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叙事塑造人物的角度读;从诗歌以情立象的角度读。要求,用心发现,找到自己最有体会的诗句进行交流表达。

学生用心去做了,而且积极的表现了,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他们的用心发现,积极表达。他们的根据我的要求去发现了,这是最令我满意的,因为一个半学期以来,这是他们对文本阅读最仔细的一次,这也就是我不忍心不让他们发言的原因了,虽然在课堂上他们不能一点就通,也就是说,他们在“听”的问题上还有待提高,但他们是在展示他们的思考,虽然浅,虽然幼稚,但是是积极思考的开始,而我,是要努力的培养他们的习惯。这就是我的“纠结”所在,这样的“纠结”之所以这些年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也是研究课的价值之一。其实,学生中已经有同学在思考了,晚上,沈宋毅同学就这样说:“发现许多同学固执己见,确实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基本没听老师的引导,所以翻来覆去说一个东西,并没有深入”。

是这样的,当我根据第一阶段最后发言的两个同学的意见在黑板上写下“妙手 新曲”时,其实已经有了预热,学生如果专心听我讲,能够抓到信息是可以推进的。但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发言中,没有认真听同学发言,也没有关注我和同学的对话,所以就“自得其乐”,我原本想直接“拉”着走,但最后还是“放任自流”了。那天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时隔十七年,再次在学校研究课上与学生合作学习《琵琶行》,有很多的改变:首先改变的是心态,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慢下来、静下来陪伴学生读课文,等待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表达,认真听他们的表达,一点一点的去牵引他们,而不是硬拽着他们走进我设计的框里--我学会了等待成长;其次是我的课更简单了,那年上课,我还用录音机配乐,今天上课,我没有用多媒体,黑板上只写下了四个字,但要求学生在书本上记下了不少--我知道了他们得到了才是真的得到了。第三,今天我很高兴,一班的孩儿们积极思考,用心发现,踊跃表达,我们的交流充分有效--想起亨亨说,周老的课是慢功岀细活,那么,我一定要用心、尽心的去琢磨,为孩子们的素养,为他们的成长!我充满期待--他们未来的精彩!”这应该是那天我课堂最直接的想法,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追求。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教育的王元亨同学在下面留言说:“刚好在看教育哲学单元的一篇文章‘思想和意识的最终觉醒’,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是唤醒人类求‘生’欲的源泉。教师在教会学生思考时要关注三个问题:我的这门学科在整个学术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位置是什么,我的课堂应该具体给学生的现在带来什么,我的教学应该给学生的未来做什么样的铺垫。结合前几天我们交流琵琶行的心得,想:太多时候,我们怎样思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他这里所说的三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并在教学中践行。

一心想当语文老师的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偰瑾同学说:“忽然觉得教学本身也是一门所有人都应该终身学习的学科。学有所长的同时也应该教有所长,懂得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别人思考,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牵制别人的思维,这才是功力。妙手,心曲,不为白居易和琵琶女独有。周老也有一双‘妙手’,弹奏了一支引人渐入佳境的‘心曲’。最近在读涂尔干的《教育与社会学》,他把教师的职能与催眠者做了对比分析,认为教师的引导应当是心理性的而非技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都会影响到学习者,所以当教育不在留于表面,不去追求眼前的成绩,而順随人的成长节奏,持续而和谐的时候,教育影响的便不仅仅是人的学习能力,而是整个心灵。我想周老的‘心曲’便是这样一种旋律。”

读他们的留言,除了有后生可畏的欣悦,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的“纠结”其实是一种真实心态的呈现,而且始终不改,因为我的目标在学生。当然,我也知道我这节课的问题所在,但课堂没有如果。

第二个原因是听课的对象,也就是工作室年轻的老师们,我很想向他们传达这样的几个想法:1.语文课堂的实效性研究首先应该是学情的研究,是依据学情如何“教”与“学”的研究,脱离了这个方面,也就离开了“本”。2.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听说能力都应该关注。这也是我放弃原有设计的关键所在,把学生的问题呈现出来,引起我们在坐的所有老师的反思,思考教学的着力点,思考学生能力的成长点。3.不知道老师们关注了我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了没有,我一直特别注意在交流对话中用尽量规范准确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的表达,并提示学生的思考方向。

我想,那天那节课,我主要想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用魏光红老师的话说就是:“静心读书,耐心引导,真正原汁原味读书乃语文教学之魂”。

慢慢的和他们一起成长,不断的思考教育教学,认真的反思自我!

作者简介:周丽蓉: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云南省语文云岭教学名师;省市两级“周丽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市第三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