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娱乐至死》

 weiyj114 2016-04-27

【读书随笔】再读《娱乐至死》

读尼尔波兹曼的书,与其说是种享受,更不如说是一种煎熬,他诸多的隐喻总能引人发笑,但笑声背后更多的不是欢乐而是苦涩,包含着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反思,而且这种反思中大部分时候隐含着悲观情绪。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书中一再强调的,他无意做一个电视的反对者,他不想让人把自己与非理性反对科技的人划在一类,但如果一定要让他在支持电视和盲目反对电视两个队伍里做出选择,我想他宁愿站在为他所鄙视的队伍里,他对时代和人类有一种发自本能的慈悲,他想拯救处于危机中的美国文化,但知识分子的矜持和他一直恪守的科学态度又让他不能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表示出明显的信心,如果可以把这个叫做谦逊的话,尼尔波兹曼无疑是我见过的最为谦逊的人之一。

但也许这种谦逊来自于对手的过于强大,波兹曼看不到任何战胜对手的希望,有人曾经邀请他去电视节目里谈谈电视的危害,他表示了拒绝,因为借助于电视反对电视的最好结果是通过收视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了电视的影响力,人们会说,你瞧,电视还就是一个公平的媒体来着,任何反对声音,电视都会给予相等的机会表述,而不是如封建统治者一样,想办法予以扼杀。但是他们搞错了的是,电视扼杀思想的方式并不是焚书坑儒,而是在反对电视的节目后边播放一集《爸爸去哪儿》,看完这种东西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只会是“我要喝奶奶”,至于尼尔波兹曼是谁,早就忘掉了,人们在自以为受到教育的同时抛弃了自己教育的责任,他们会把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看,然后听里边的专家讲一些没有前因后果不着调的分析,然后洗洗睡了,并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

这便是尼尔波兹曼担心的东西,电视创造了大量的无意义信息,大多数的信息,可以被称为“伪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为了电视创造出来的,——在电视时代里,信息本身的意义和真假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以人们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轻松、有趣、不费劲儿。所以人们会津津乐道的学习林志颖的教育方法,而完全不知道杜威、蒙特梭利或者卡尔威特说过些什么——妈的,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学习更令人开心吗?于是从政府开始,教育、新闻最后变成了某种 意义上的电视广告。每个人都以成为明星为己任,每个控制内容的人都愿意创造出那么一种伪寓言,这种伪寓言不需要告诉大家前因后果,不需要阐述什么逻辑思路,只需要通过表演,通过音乐,通过姣好的面容,也许还通过眼泪灌输给大家一种情绪——是的,你从感情上接受了,这就可以了,你需要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要知道为什么?所有的电视节目,都适合举家老幼一起围坐观看,电视不会拒绝任何人,如果你不介意儿童看到血腥暴力和性的话,从7岁开始,他就可以理解电视中的大部分内容,也许比成人理解的还要多——也就是说,成人这个时候也不过变成7岁孩子的层次,或者起码说好不到哪里去。

波兹曼认为毁灭文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奥威尔式的,篡改历史,毁灭证人,这种方式适用于印刷时代,统治者——大多数是政府——板起面孔办事情,手段残忍而愚蠢,像老大哥一样看着你,强迫你相信以前发生过什么事;另外一种是赫胥黎式的,那就是让文化和历史变成一个笑话,让人们只关注眼前,让大部分人肤浅化。显然,奥威尔的方式虽然还在为世界上某些集团所采用,但大部分情况下,毁灭文化的方式是赫胥黎式的。尼尔波兹曼通过《童年的消逝》,通过《娱乐至死》,通过《技术垄断》,通过一切他可能做的方式不断的提醒这个世界它面临着的这种危险。

所以我每次读娱乐至死都忍不住要向尼尔波兹曼致敬,为他的责任感,当然他没有看到之后互联网的崛起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机会,我也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他有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但我依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中最值得尊敬的几位学者之一,他虽然不愿意推销自己的建议,但我愿意斗胆代他粗鲁的教一教大家——也许是用娱乐的方式——看到任何新的媒介和日益增多的信息,你需要不断的问以下两个问题:

这关你屁事?

这又关我屁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