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园:从一线社工到机构创办人 | 社工客·廰(第5期)

 社工客 2020-12-31


社工客·廰(第5期)

客人:张晓园

主持人:

形式:网络一对一聊天形式

备注:

2008年的时候,我们便是同事了,这是一个婉约而又坚韧的女子。她从一线社工,到督导,再到机构的创办者,见证了这个行业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今天很高兴能邀请到她来做客,一起来聆听她的心声……


品:好久没见,最近如何?

晓园:还是一如既往地忙吧,忙机构业务发展,忙人才培养,忙学校的教学以及忙自身的课程学习等,不过感觉状态比以往好些,开始会尝试给自己多些时间放空和思考。

品:超级大忙人啊!

晓园:据我所知,似乎大家都一样啊!

品:哈哈,看来你忙点呢。欢迎你来到这里做客,先跟大家自我介绍下吧

晓园:hello,大家好!我叫张晓园,惠州80后社工“姐妹花”的其中一员,跟姐姐一起于2012年创立了惠州首批社工机构之一——惠州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务中心。2008年中山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后的前四年,在深圳从事社工和督导服务。

品:看到你从一线社工,到督导,再到创办社工机构,这一路以来不容易呢,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你的体会吗?

(画外音:3分钟都没回复,我以为会有很多心声,结果……)

晓园:很累

品:啊~ 就这两字?有点突然!

品:别太累了~

晓园:在关于一线、督导以及机构管理的角色中,我是这么认为的:过往的一线服务,让我更理解一线的不易;过往的督导经历,让我更尊重及坚持保持服务的专业属性;而机构的负责人角色,让我学习更全面及宏观的思维,理解多方的立场。

晓园:创办社工机构,用时尚的话说,是我拉上了姐姐,走在一条“公益创业”的路上,而我们同为女人,由于兼顾家庭照顾的需要,所以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同时,影响的是两个背后的家庭。

品:是的,创业不易,公益创业更不易呢!

晓园:但是我仍然感谢自己有过以及正在拥有这个经历。曾经看到著名主持人梁文道说过:年轻时的反叛不需要勇气,只是一种任性和冲动。慢慢认识到,勇气是当你很清晰这个抉择做下去之后,可能付出的代价有多大,而你依然去做。

品:我之前也跟一位行业前辈在探讨过创业的问题,他问创业什么最重要?我说是激情、才干、毅力……,最后他说是“勇气”,勇气是能够让你踏出第一步。深有同感!

晓园:是的啊,因为经营一个初创期的机构,有许多困难,当员工放弃时,你仍然需鼓起勇气,并且尽最大努力化解困境,并且每天都要保持打满鸡血的状态,让员工感受到希望。

品:嗯,虽然辛苦,你也说到感谢这些经历,收获很多呢,分享一下你觉得有成功感的一件事吧

晓园:成功感的一件事,哈哈,可以是,我至少现在可以把机构运营的不错,然后有一个很棒的团队,同时大步走在连接生命的社工行业里。

品:走上轨道,熬出头了啊,祝贺!

晓园:我特别记得许多年前,我一大师兄曾经跟我说过,当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些人,走在前面有所担当时,就算会很累,但也不应回避,因为既然身为社工专业出身,努力往前走和探索,是一份使命和责任。

晓园:哈哈,谢谢,感谢许多人的支持,比如主持人你,也为我的社工团队带来过精彩的培训,让他们专业上有所成长。

品:哈哈,谢谢,你们团队不错的,有学习的心!

(画外音:品很喜欢和愿意学习的团队一起玩耍)

品:那你现在还有什么困惑或挑战不?

晓园:困惑或挑战还是有许多,等等……

(画外音:还有很多?大家快搬小板凳坐下来听听)

晓园:之前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有一期关于“学生办机构”思考,我在里面,也就关于机构运营过程碰到的有关于“人、财、物”上的困难,其实这些也已然是行业共性,具体点说有人才培养和吸引上的困难,对比深圳,惠州作为三线城市更为凸显;同时机构筹资来源单一及过度依赖政府财政的风险等。

品:都是很现实的困难啊!在筹资方面,你们做过哪些尝试呢?

晓园:在筹资上,我们也很用心,希望多些突破,近两年,有单向跟企业合作,由企业单独购买服务,开展员工子女关爱服务;也有在惠州市民政局支持下,通过“1:1”配资的方式,与物业公司合作,开展社区服务。惠州有许多大型企业,还是有许多空间吧。

品:是个开拓的方向,也看了你们这方面的报道,加油!

晓园: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思考:一是社工服务缺乏实体化,所以服务总是难以深入。大家近期都在关注慈善法,慈善法中也明确,以后我们的身份不是民非,而是社会服务机构的概念了,我觉得很好,但同时也是我们要实际探寻的出路。二是,我始终觉得,作为社工服务中的“我们”,在评估导向的服务中,经常陷入“指标量”的思维,而缺失了对服务对象真正需求的探索和思考,每个人好像都非常的忙碌,始终在交代每一天完成的个案或小组数量。今天上午刚好看到一则报道“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讲述了新闻记者冒险记录缅甸渔工受到奴隶以及通过新闻报道改变了2000人的命运的故事,很受触动和启发,我希望作为社工,也需要真正地走进服务对象的生命生活中,跟他们共同呼吸,才能听清底层人群的故事,才能真的帮助到他们,而所谓的指标,就是融入在这些工作能够完成和转化的。

品:大多社工受限于指标量,作为你们机构的创办者,你们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晓园:作为机构创办者,在督导及管理方向上都尽量避免这个思维,所以我通过会用到一些方式,一是协助团队转化工作指标,让他们明白如何花更多的心思放在服务需求上;二是经常利用督导会议或集体培训的方式,让各团队着眼于服务项目开发,并且学习项目管理,再与他们交流项目运作中已经有融入的指标。

品:很难得!

晓园:哈哈,还有经常给任务,催促同事们走出去,每天安排时间,必须不能全天性的呆在办公室。

品:嗯,这个只有老板才能这么要(ren)求(xing)

品:对同行有什么建议不?

晓园:做社工,保持几颗心吧,一是“怜悯之心”,才能对常接触的弱势群体保持“同理”和有共鸣;二是“敏感之心”,才能对面对的不公平现象有“感觉”,不至于内心麻木而忽略;三是“乐观之心”,不管怎么说,走在公益路上,对比其他商业路上的同学或朋友,或许付出更多,在收入上还是没法比得上,尽管还有行业未能获得充分认可,但是还是保持对这个行业有“爱”的能力吧。

品:你上“社工客·廳”有什么诉求吗?

晓园:现在社工客在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或许这个平台未来可以推出一些关于行业“专业化”探讨的专题,比如说就现在大家很关注的“指标为本”的问题,“评估导向”的问题,大家都来探讨一下,同时可以有一些专家回应。

品:谢谢鼓励,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你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

品:最后分享你喜欢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吧

晓园:一本书,讲最近的吧。道格·桑德斯写的《落脚城市》,也是最近因研究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需要,大学老师推荐看的书,有许多启发。书上说: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通常在我们概念中,异地务工人员的落脚社区,或许有暴力,拥挤,脏乱,权利受到剥夺,徘徊在体制之外等,但是在这里,确是酝酿着巨大的生命力,他们为了成为堂堂正正的城里人,努力工作,愿意参与和改变,往往是产生城市中产阶级的载体。所以对于服务会有许多启发,以及一些新的视角。


 

晓园:一首歌,张靓颖的《感谢》。这是为公益活动“留住江豚的微笑”而创作的主题曲《感谢》。《感谢》张靓颖在流畅舒缓的旋律中将对生命中的感谢娓娓道来,涤荡心灵,令这份意境感染听众,呼唤更多人珍惜和保护长江江豚。 感谢


 
 

晓园:一部电影,《超能陆战队》。爱与勇气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大白,坚硬的是外壳,柔软的是内心。每个人都应该好想要一个大白那样的治愈型机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