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淡而别致的乡气 ——也说沈从文

 青梅煮茶 2016-04-29

在我早期的阅读里,没有沈从文。那时令我感动的中国作家,是鲁迅和巴金,当然,对于巴金,在改革开放前,我只看过《家》,看到鸣凤自杀的时候,我泪流如注,不过,此后再读巴金的其它作品,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沈从文是读研的时候接触的,当时我有一个同学,是从湘西来的,弄了一本民国时出的《湘行散记》,一打开,就被吸住,一口气读完,当时有种醉了的感觉。书里的一切,都带着一股清香的水味,别致的水味,山、水、吊脚楼,水手,妇人、妓女甚至商人和武夫,都清致可爱。哇,原来民国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文字。

于是,我对沈从文,有了特别的兴趣。其实,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了学术爱好者,一门心思打算钻故纸堆了的,可是,突然插进来的沈从文,很是让我开了好一阵小差。

接下来,读到了《沈从文选集》,一套六本,精装的,书的售价,对于我这样的一个穷书生来说,还是个很大的负担,但是咬牙买了,后果是,接连一个月,只能吃最便宜的菜,甚至干啃馒头。跟许多喜欢沈从文的人一样,除了他的散文,最喜欢的小说是《边城》,看了之后,明知道里面有作者的刻意安排,但是还是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感到久久的遗憾,几天睡不好觉。沈从文的文字,无论什么,都有一股水味,一股只属于湘西乡下的水味,没见过本人,单看他的文字,就从心里感觉这个人像个乡巴佬,跟所有城里人特别不一样的乡巴佬。后来看了照片,果然。

再后来,我知道了沈从文的很多事情,原来,此公在1949年以前,就是个名满天下的大作家。一个没有任何学历,却能在西南联大教文学概论的大学者。而且,当年只身从湘西闯荡北京,考不上学,投稿又没人要的时候,纯粹一个文学青年,不,落魄的文学青年。如果不是若干有才而且有力者,如郁达夫、胡适等人拉了他一把,这样一个文学天才,也许只好去学骆驼祥子,去拉洋车了。1949年,成为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沈从文没有了写作的资格,销声匿迹。

成名之后的沈从文,娶了校花,做了教授,然后跌落下来,去做古代服饰研究,但从人到文字的那股水味和乡气,一直都没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