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醉医生必须知道,围手术期输血

 中医秘谈 2016-04-30
导     语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作者:刘林
转自:小儿麻醉群
编辑:陆奕然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围手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200mmHg)]。
输    红    细    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III~IV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80~100g/L;

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g/L的水平。

(3) 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Hct 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4) 注意事项
A、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B、少白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

C、洗涤红细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0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输  浓  缩  血  小  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
A、手工分离血小板约含2.4×1010,保存期为24小时;机器单采血小板约含2.4×1011,保存期为5天;

B、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C、小儿输注血小板5ml/mg,可使外周血血小板增加约(20~50)×109/L血小板数量。
输     血     浆
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 凝血因子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5%~20%,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使用FFP 的指征:
A、PT 或APTT>正常1.5 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3)使用说明
A、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规格为200ml、100ml;

B、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应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

C、普通冰冻血浆用于Ⅲ和Ⅷ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

D、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E、小儿使用FFP 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输    冷   沉    淀
输入冷沉淀的目的是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输注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100mg/dl;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VIII缺乏症患者;

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VIII因子浓缩剂。
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00~150mg/dl 之上,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补充量。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 纤维蛋白原,使用20 单位冷沉淀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
输     全     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A、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 

B、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大 失 血 时 药 物 辅 助 治 疗
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1)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或血栓弹力图指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时使用,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剂量为25~50mg/kg; 

(2)凝血因子ⅩⅢ浓缩物:应用于凝血因子ⅩⅢ活性<60%时,治疗剂量为30IU/kg;

(3)凝血酶原复合物:若出现出血倾向增加和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30IU/kg)。如曾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运用其他凝血药品处理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之前,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PC)和维生素K;

(4)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大失血时,若传统的治疗手段均失败,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因子Ⅶ,它还可用于冶疗合并低温或酸中毒的凝血障碍,其使用剂量为90~120ug/kg,可反复使用;

(5)氨甲环酸:应用于纤溶亢进时,可明显减少患者输血量,推荐剂量为20~50mg/kg,可反复使用或1~2mg/(kg·h)静脉泵注维持;

(6)Ca2+: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mmol/L)有助于术中止血;

(7)去氨加压素:预防性应用可使甲型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术中出血减少,但重复使用可使疗效降低。
相 关 因 素 的 治 疗
(1)避免围手术期低体温,当体温<34℃>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和严重贫血,当pH<>
围 手 术 期 输 血 不 良 反 应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包括:
(1)首先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采取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化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作细菌涂片和培养;

(2)保持静脉输液通路畅通和呼吸道通畅;

(3)抗过敏或抗休克治疗;

(4)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5)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利尿等;

(6)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有关凝血成分,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血小板等;

(7)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或换血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