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 这五种人,还是退学好

 崔竣豪 2016-05-01

继续讲《从天道角度看孔子》,老慢原创。

《论语》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孔子在讲启发式教育的好处。老慢认为,这么解释不对。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上一节刚讲完入学资格,束与脩,知道收敛自性并且开始自我粗修炼的人,才有资格跟孔子学。

这一节,肯定还是讲孔子的规矩。即便你当了孔子的弟子,如果不符合条件,那么,孔子也不教你,最好,你还是主动退学好。因为,即便你赖在孔子身边,你也学不好,孔子也教不好你,对你是瞎耽误工夫,对孔子,更是瞎耽误工夫,孔子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不会在你身上浪费。

那么,按孔子的规矩,什么人要被劝退呢?

第一种人是贪心不改的人。

7.8 这五种人,还是退学好

“愤”字的写法

这个“愤”字,左边是“竖心”,表示“主观个体自我的想法”,右边是“贲(bì)”字。老慢讲过,“贲”就是“鸡贼、耍心眼、抖机灵、投机取巧”的人。内心充满贪欲,心想,所有好事都该是自己的,不平衡,气人有笑人无,所以才愤愤不平。

因此,不愤,就是“不能抑制自己贪欲的人”。贪心不除,你怎么可以学好、学智者、学仁者呢?所以,孔子会劝你退学。

第二种人是榆木脑袋不开窍的人。

7.8 这五种人,还是退学好

“启”字的写法

这个“启”字,左上为“一扇门”,右上为“顺应天意的行动”,下面是“口”,表示“客观的呈现”,连起来,表示“打开呈现客观规律的大门”,其实,就是不再主观,认识到必须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开窍”的本质,也是“启”字的本意。

因此,“不启”,就是不开窍,就是榆木脑袋。榆木脑袋不是说你笨,不是说你不灵活,而是说你死活不明白,人不能主观,必须学会客观,必须从客观规律和环境需求角度看问题。

你死活认为,人就该活自己的,就该无时无刻的独立自由,你就是榆木脑袋,不启,没法教你,没法教你在社会上混的时候,多顺一点,少一点倒霉。所以,孔子会劝你回家,你这个死脑筋,也不可能学孔子的客观整体思维。

第三种人是一肚子坏心眼还自以为是的人。

7.8 这五种人,还是退学好

“非”字的写法

“悱”字,左边是“主观的心”,右边是“非”字。这个“非”字,很明显,是违背天道,与天道背道而驰的人,从客观整体公需角度看,就是叛逆。所以,“悱”,就是一肚子坏心眼的人,心怀叵测的坏人。不悱:就是心眼坏还自以为是,不能下决心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人。

你一肚子坏心眼,还自以为是,不知悔改,当然看不上孔子讲的客观整体公需的天道,孔子也当然看不上你,所以,孔子的文章你别读,读了也没用,赶紧退学吧,你走你的独木桥吧。

第四种人是特矫情、耍嘴皮子的人。

7.8 这五种人,还是退学好

“发”字的写法

这个“发”字,表示的就是“顺应天意,马上开始行动”;因此,不发,就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嘴上功夫了得,特别矫情,一到实际行动,没影了。这样的人,孔子教你干嘛?你能真正提升自己吗?不可能。所以,孔子赶你回家吃饭,别占用孔子有限的教育资源了。

第五种人是不讲理的人。

一厢情愿,不按套路出牌,不能举一反三,没逻辑,不理性客观,这样的人,跟他没法沟通,没法讲理,多说无益,还是赶紧让他回家吧,走得越远越好。

我们看,不愤,就是贪心不除,核心是“贪”;不启,就是笨人不开窍,核心是“痴”;不悱,自以为是而死不悔改,核心是“慢”;不发,矫情且光说不练,核心是“嗔”;不举一反三,没法讲理,不讲理,核心是“疑”。

所以,孔子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与佛家讲的贪嗔痴慢疑,其实大同小异。巧合吗?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不管学什么,最忌讳的就是抱有这五种心态的人,这样的人,客观上,学什么都学不好,教什么都教不会。所以,孔子说的很明确,则不复也,我不带你玩,你自己玩去,越远越好,千万别回来。

————————————

微信公众号:老慢;(账号:laomansixiang)

只发老慢的原创思想,讲天道,讲八维测评技术,参考老慢的新书《老子的天道》与《天道易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