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宛平2008 2016-05-02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共有67个穴位,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

膀胱经上潜伏的疾病

膀胱经发生病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疾病。

经络症:膀胱经虚寒则容易怕风怕冷、流鼻涕,经脉循行部位如项、背、腰、小腿疼痛及运动障碍。

脏腑症:小便不利、遗尿、尿浊、尿血;膀胱气绝则遗尿,目反直视(三白眼)。

亢进热证时症状:泌尿生殖器疾病、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

衰弱寒证时症状:尿少、生殖器肿胀、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

保养膀胱经的最佳时间

膀胱经从头顶到足部左右共134穴,可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边肌肉(或用掌根)尽可能从颈椎一直推到尾骨,然后食指并拢,按住脊柱向上推回到开始的位置;腿部的膀胱经穴位可用点揉或敲打的方式充分刺激。每日一次,每次反复推几遍。

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最旺。膀胱负责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此时宜适时饮水,适当运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坏,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保养禁忌

饮水后一定不要憋小便,否则不利于排毒。另外,午时睡个午觉,有利于保证申时精力充沛。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穴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呃逆。腰痛。膈肌痉挛。

 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曲差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qiú nǜ)目视不明。   

五处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头晕。中风偏瘫。癫痫。

承光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目视不明。中风偏瘫,癫痫。头晕目眩。
    
通天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头痛,目眩。中风偏瘫,癫痫。
    
络却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目视不明。中风偏瘫,癫痫。耳鸣。
    
玉枕穴
    【位置】: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头项痛,目视不明。鼻塞。脚癣。

 大杼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风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厥阴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牙痛。

【类别】:心包背俞穴
   
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癫痫。梦遗,盗汗。

 督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心痛,胸闷。胃痛,腹痛。咳嗽,气喘。

 膈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肝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胁痛,黄疸。目疾,吐,衄。癫狂,脊背痛。
    
胆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
    
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三焦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膝关节无力。
    
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耳聋,耳鸣,咳嗽,气喘。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气海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腹胀,肠鸣,痔漏。痛经,腰痛。
    
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腰痛。荨麻疹。
    
关元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腰骶痛。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小肠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腰骶痛,膝关节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精,白带。
    
膀胱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腰脊强痛,腿痛。泄泻,便秘。
     
中膂俞zhōng lǚ yú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白环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腰骶疼痛,疝气。

 上髎[liáo]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穴
    【位置】: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腰骶疼痛。
    
下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腰骶痛,小腹痛。小便不利,带下。
    
会阳穴
    【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阳痿。带下。
    
殷门穴
    【位置】: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

    【作用】: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xì]
    【位置】: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
   
【主治】: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丹参,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遗尿,小便不利。
    
附分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魄户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养阴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膏肓Gāo huāng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遗精,盗汗,健忘。肩背痠痛。
     
神堂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胸闷,咳嗽,气喘。肩背痛。
   
 譩譆穴yī xī
   
【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膈关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和胃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饮食不下,呃逆,呕吐。脊背强痛。
    
魂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胸胁胀满,呕吐,泄泻。背痛。
    
阳纲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主治】:黄疸,腹痛,肠鸣,泄泻。消渴。

 意舍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胃仓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
    
肓门穴huāng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化滞消痞,化坚通乳。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志室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

    【作用】:补肾益精,通阳利尿。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胞肓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尿闭,阴肿。腰脊痛。肠鸣腹胀。

 秩边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

    【作用】:疏通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合阳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承筋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

    【作用】:疏筋活络,通肠提肛。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理肠疗痔。
   
【主治】:痔疮,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脚气。
   
 飞扬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头痛,目眩,鼽衄。腰腿疼痛无力。痔疾。
    
跗阳穴Fùyáng
   
【位置】: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昆仑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键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急性腰痛,足跟肿痛。难产。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小儿惊风。
    
仆参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舒筋健骨。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申脉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心安神。
   
【主治】:痫症,癫狂。失眠,足外翻。头痛,项强,腰腿痛。眼睑下垂。
    
金门穴
    【位置】: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神熄风。
   
【主治】:癫狂,痛症,小儿惊风。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京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腰腿痛。癫痫。
    
束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腿痛,肛门痛
    
足通谷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至阴穴
    【位置】: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胎位不正,难产。头目痛,鼻塞,鼻衄。
   

2015-11-25泽红于烟台

放入博客时间:2015-11-25

最新修改时间:2015-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