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共有67个穴位,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
膀胱经上潜伏的疾病
膀胱经发生病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疾病。
经络症:膀胱经虚寒则容易怕风怕冷、流鼻涕,经脉循行部位如项、背、腰、小腿疼痛及运动障碍。
脏腑症:小便不利、遗尿、尿浊、尿血;膀胱气绝则遗尿,目反直视(三白眼)。
亢进热证时症状:泌尿生殖器疾病、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
衰弱寒证时症状:尿少、生殖器肿胀、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
保养膀胱经的最佳时间
膀胱经从头顶到足部左右共134穴,可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边肌肉(或用掌根)尽可能从颈椎一直推到尾骨,然后食指并拢,按住脊柱向上推回到开始的位置;腿部的膀胱经穴位可用点揉或敲打的方式充分刺激。每日一次,每次反复推几遍。
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最旺。膀胱负责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此时宜适时饮水,适当运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坏,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保养禁忌
饮水后一定不要憋小便,否则不利于排毒。另外,午时睡个午觉,有利于保证申时精力充沛。

足太阳膀胱经穴图
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曲差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qiú
nǜ)。②目视不明。
五处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承光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通天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②中风偏瘫,癫痫。
络却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玉枕穴
【位置】: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大杼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风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厥阴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类别】:心包背俞穴
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督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膈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肝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胆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三焦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气海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增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关元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小肠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膀胱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中膂俞(zhōng
lǚ yú)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白环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上髎[liáo]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穴
【位置】: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下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会阳穴
【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
殷门穴
【位置】: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xì]穴
【位置】: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
【主治】: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参,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③腹痛吐泻。④遗尿,小便不利。
附分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魄户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膏肓Gāo
huāng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遗精,盗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神堂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闷,咳嗽,气喘。③肩背痛。
譩譆穴yī
xī
【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膈关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和胃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①饮食不下,呃逆,呕吐。②脊背强痛。
魂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胁胀满,呕吐,泄泻。②背痛。
阳纲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主治】:①黄疸,腹痛,肠鸣,泄泻。②消渴。
意舍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胃仓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②小儿食积。③水肿。
肓门穴huāng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化滞消痞,化坚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块,乳疾。
志室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补肾益精,通阳利尿。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胞肓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闭,阴肿。②腰脊痛。③肠鸣腹胀。
秩边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合阳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疝气。③崩漏。
承筋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络,通肠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理肠疗痔。
【主治】:①痔疮,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脚气。
飞扬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头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无力。③痔疾。
跗阳穴Fùyáng
【位置】: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头痛,头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昆仑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键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②难产。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④小儿惊风。
仆参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癫痫。
申脉穴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痫症,癫狂。②失眠,足外翻。③头痛,项强,腰腿痛。④眼睑下垂。
金门穴
【位置】: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神熄风。
【主治】:①癫狂,痛症,小儿惊风。②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京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翳。②腰腿痛。③癫痫。
束骨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①癫狂,头痛项强。②腰腿痛,肛门痛
足通谷穴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癫狂。
至阴穴
【位置】: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②头目痛,鼻塞,鼻衄。
2015-11-25泽红于烟台
放入博客时间:2015-11-25
最新修改时间:2015-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