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第二十一章第四节

 华书馆 2016-05-03

 

《黄帝内经》是中医哲学的理论基础,分《素问》和《灵枢》上下两卷;共81章,162节。

【原文】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悦,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悦,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1]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提要】本段介绍了治疗寒热厥、舌纵等病的针刺方法,以及四季针刺的规律和适应证。

【注释】[1]各以时为齐'齐'通'剂',为方剂、调剂的意思,这里是指针刺的部位与浅深,应随四时气候变化而定。

【白话解】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烦闷的,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畏寒战栗,两颌鼓动,汗不得出,腹部胀满,胸脘烦闷,是肺气不足之证,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应该补养其正气,属于实证的,应该祛除其邪气。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腠理间,秋季取气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的针刺治疗,各自以季节、时令为取穴的标准,不能混淆。刺络脉间的穴位可以治皮肤病,刺分腠之间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可治筋脉的病,刺经脉的输穴可以治骨髓、五脏的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