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4期预览

 d大羊 2016-05-05



目录/CONTENTS


特稿


张旭怀素论——兼论唐代草书…刘正成…4


学人


韩天衡

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韩天衡…36

韩天衡学术集评…张郁明 王琪森 李志坚等…42

韩天衡学术著述简表…50


金丹

清代书法史研究随笔…金丹…52

金丹书学集评…卞孝萱 常国武 黄惇 刘恒…55

金丹学术著述简表…56


史论


对“赵宧光首创‘草篆’说”的辨析…公丕普…58

黄庭坚传世草书作品系年新考…许永福…61

沈曾植遗民心态下的书学观…贺贵富…68

董其昌临仿书研究…陈炬…71

《积雪凝寒帖》书写时间与“官奴说”的正误…徐学毅…77

《东汉吴房长张汜请雨摩崖石刻》考…马健中…80

《白石神君碑》考辨…杨子墨…90

弘一法师事佛书法探微…刘琰 杨晓萍…98

明清文人流派仿汉玉印印风管窥…常征…101

从秦陶文看秦文隶变和秦“书同文字”…顾翔…104

北魏平城、洛阳时期铭石书法比较…朱化杰…107

晚明印坛趋俗现象研究…王者利…110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与故宫藏北宋拓本一种…冯小夏…114

唐代女性与书法…王新利…123

阮元的东晋书法观之变迁…(日)菅野智明 著 梁少膺 译…127

与君闲亭里 添个作画人——齐白石与川籍弟子姚石倩交游述略…曾德宏…136


论坛


坚守·调整·期待——2015年中国书坛热点述评…倪文东 范功等…139

当代书家,你为何书写?——论当代语境下书法诸要素间关系的改变及其影响…方波…144

试论当代书法的新常态…孙倩…150

颜体形成轨迹论…廖吉林…153

张舜徽论书法创作的天赋与后天修为…许松…156

纪念碑性、叙事性和新印风——上海主题篆刻创作的嬗变与特征…董少校…159

更新与超越——颜真卿传统与现代书法的意义生成…刘鹤翔…163


美学


日常书写的界定及其美学解读…马草…168

印学天人合一生命观研究…杨鹰…171

论“篆籀气”…梅跃辉…174

古代书家“妙悟”论析理…韩洋…176


技法


“魏晋笔法”及其在唐宋时期的流变…朱文哲…179


批评


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景…孙连忠…183


教育


基层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杨树岳…186


视点


文摘

中国史学表述“西学化”的源起及其演进等…189


赏析

小题“大作”,妙迹天成——于右任题签书法的艺术魅力…钟明善…192

于右任题签书法选…198

嘉会照鉴 垂世典范——读《小题“大作”——于右任题签书法欣赏》…廉英杰…202


学术动态

《十钟山房印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166


广告

明清流派印国际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188




特稿


张旭怀素论

——兼论唐代草书

刘正成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张旭、怀素狂草的断代史特征及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文章从论书诗的角度考察了唐代草书的社会文化形态,探究了初唐时代孙过庭、贺知章两位草书大家的书法审美观,着重研究了盛唐与中唐时期张旭与怀素狂草观念形成、创变的审美特征,并对“古钗脚”“屋漏痕”“夏云奇峰”等草书技法与风格理论进行了剖析。在论述唐代草书发展状态的分期时,列举了各阶段的草书书家,兼论及李白、高闲、彦修的书法成就。


【关键词】张旭 怀素 唐代草书 中国书法全集








学人


学人·韩天衡


编者按:韩天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而且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印学家。韩天衡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一文,深刻揭示了篆刻艺术发展规律,既标志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更从艺术创作理念上掀开了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新一页。嗣后撰写发表的《明代流派印章初考》《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九百年印谱史考略》《明清刀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或在学术上填补空白,或在实践上为篆刻爱好者启蒙,功不可没。尤其是韩天衡编订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于90年代中期出版,不仅在当时填补了篆刻界、印学界的书荒,至今仍然是印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以五十年留意搜读古代印谱、印著及印人、印事,汇总著成《中国印学年表》,诚可谓不是篆刻史的篆刻史。本期学人栏目着眼于韩天衡的印学理论和治学方法,刊发韩天衡在中国篆刻院的讲座整理稿以及张郁明、王琪森、李志坚、孙立仁、张学津等有关韩天衡印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以饗读者。


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

韩天衡


我从四岁学写字,六岁学刻印,前后有近七十年的时间,其间有很多感受、体会,姑且叫作《学习篆刻的十二则心得》,希望对有志于学习篆刻的青年人有一些有益的帮助。


想做一名篆刻家,有这个志向,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要成为篆刻家很难,难在哪里?就我自身的体会来讲,我年轻时的那个时代,也没什么专业篆刻家,有的是一些刻字店、刻字厂,这和篆刻是两码事。所以当时要立志搞篆刻艺术的,有工作之累、有身体之累,还有长辈和妻儿之累……总觉得条件不具备,一大堆的事情压在身上,有心而无力,这往往就成为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乃至放弃的原因。


不知大家有否同感?我年轻时感触就很深,所以我说立志当篆刻家、书法家,首先要解决“排难”的问题。比如我当时在部队,别人有时间就下棋、打球……而我一有时间就写字、刻印。有时还有很多压力,比如你到地方上去请教一些著名的老师,有人就会跟你讲现在阶级斗争很复杂,那些人都是些旧社会的遗老遗少,要警惕,少接触,而且你玩的是封建没落的东西等。


所以,一个有志搞艺术的人,光有立志、决心还不够,还要排难。搞艺术的人,不是等好条件送上门,而是时刻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条件,排除困难去搞艺术。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条件好了再搞,那么,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理想的条件等着你。







学人·金丹


金丹,1966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致力于书法史论研究,论著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与学术研讨会三十余次。


清代书法史研究随笔

金丹


我真正地进行学术研究,是从我入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的,虽然以前就一直喜欢写作,发表过不少小文章,但毕竟没有系统,现在看来,颇悔少作。在硕士论文开题时,导师黄惇先生要求我的选题要有可延续性,不是说写过一篇文章后便不再关注了,既能深入,又可发展,要能滚雪球。


学术研究之初,我将硕士论文的选题确定在清代碑学的倡导人物阮元的个案研究上,起初的主要原因是家乡情结。书法史的研究,离开苏州,明代书法史便无法写;离开扬州,清代书法史便无法写,作为扬州人,扬州文化的研究便自然在我的首选范围之内。阮元是地道的扬州人,我的家在毓贤街,与阮元的“隋文选楼”和阮家祠堂在同一条街上,后来移居徐凝门,竟然离阮元晚年居住的康山草堂不远,我读书的康山小学居然就在此草堂中,不能说没有缘分,于是我有很浓厚的研究兴趣,当初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怀着对乡贤的景仰之情。由于时间充裕,我没有急于写硕士论文,而是先从一个小题目写起:《阮元与<兰亭序>》,剖析了阮元否定《兰亭序》的缘由和动因,此文率先发表后,便开始一系列的写作。继而编年表,考交游,排作品,以及发表了《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等一系列的阮元研究文章。硕士论文《阮元书学思想研究》答辩时获得专家的认可。至于《阮元书学研究》一书的出版,那是十年后的事了……



史论


对“赵宧光首创‘草篆’说”的辨析

公丕普


【摘要】赵宧光为明代书家,在书法史上虽无盛名,但他的书法史价值在于其所创的“草篆”说,然而当代学者对于“草篆”是否为赵氏所创产生了争议。两派观点各有所长,分析其中原因发现一派是侧重从文字角度,另一派是侧重从书法风格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赵宧光自己对“草篆”概念的使用有一个文字形态群背景,仅仅从书法风格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并不全面,因此说“草篆”概念包括文字形态而并非仅是书法风格,从这一点上说赵宧光的“草篆”说是有创造性的。


【关键词】赵宧光 草篆 文字 风格


黄庭坚传世草书作品系年新考

许永福


【摘要】黄庭坚草书传世作品19件,而有明确系年的只有《李白秋浦歌并跋》。当代学者水赉佑、黄君、陈志平、曹宝麟、谢稚柳、徐邦达都对黄庭坚草书作品进行编年,但结论不一,出入不小。本文在比较黄庭坚各期草书作品的基础上,从书病论的角度,结合其写生论、绍圣变法、元符思变,参照其诗学思想进行考证。考证黄庭坚各个时期草书作品的系年,进而展示黄庭坚草书流变及其晚年书学思想的变革。


【关键词】草书系年 绍圣变法 为画满纸 木人舞 元符思变


沈曾植遗民心态下的书学观

贺贵富


【摘要】清末民初之际,素有“同、光朝第一大师”之称的沈曾植在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之时,以文化传承自荷,为守护传统文化苦心孤诣。他所倡导的“碑帖融合”“南北会通”的书学理念为当时沉闷的书坛带来一缕清风,甚至影响了民国时期的书法审美取向。只是他处于历史大潮的风口浪尖,受到过激的批判、攻击,长期湮没无闻。本文试图通过作为清遗民的沈曾植对道统的坚守、在书学思想上的复古倾向以及其选取取法对象的内在根源等方面来反映其书学观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沈曾植 遗民 道统 复古



董其昌临仿书研究

陈炬


【摘要】临古作为学习传统书法的重要途径,历来被书家们所重视。“形神兼备”一直是书家临古的最高标准,然而进入晚明以后,临古观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董其昌在临古形式上有所创新,并且将之发展成具有“己意”的“仿书”。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董其昌临仿书中具体作品分类讨论、对比及研究,以期对董氏独特的临古观和其临仿现象的本质进行阐释。


【关键词】董其昌 临仿 创新 本质


《积雪凝寒帖》书写时间与“官奴说”的正误

徐学毅


【摘要】本文通过史事和气候两方面考证了王羲之与周抚最后的离别时间为咸和四年(329),从而得出《积雪凝寒帖》写于永和十一年(355)的结论。又辨析了《右军书记》三九一帖中“郗新妇”可能指郗道茂,从而质疑今人通过论证王羲之在世时献之尚未婚,而判断“官奴”非是献之的推论方式。


【关键词】离别 建康 气候 官奴 郗新妇 儿媳


《东汉吴房长张汜请雨摩崖石刻》考

马健中


【摘要】《东汉吴房长张汜请雨摩崖石刻》,是新发现不久的东汉永初七年(113)摩崖石刻,也是目前河南省境内唯一遗存相对完好的官方摩崖石刻孤品。其颂辞完整优美,书法书刻精良,为研究当时政治、文化、历史、礼俗提供了文献信息,也必将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载入中国书法史。


【关键词】东汉 吴房 摩崖石刻



《白石神君碑》考辨

杨子墨


【摘要】《白石神君碑》是河北省现存少有的汉代石碑实物,该碑发现之初,从形制到书法均有违汉碑常态,让人生疑。本文通过对《白石神君碑》书法、形制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石碑的纵向比较,梳理出东汉石碑书风取法、纹饰雕琢及形制特征等规律,裨益重新审视汉魏晋石碑艺术。


【关键词】白石神君碑 书法 形制 汉魏晋石碑艺术


弘一法师事佛书法探微

刘琰 杨晓萍


【摘要】弘一法师晚年成熟的事佛书法,于简静、恬淡、圆融中透露着端严谨敛、“冲逸”却不“放逸”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其书体选择、具体技法和呈现出的气韵中,与法师的佛法修行相一致,是其以书弘法的主动选择和严格持戒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弘一 事佛书法 端严谨敛


明清文人流派仿汉玉印印风管窥

常征


【摘要】篆刻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明清文人流派“印宗秦汉”,从而进一步推进文人流派印不断向前发展,其中仿汉玉印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形成与发展。明清文人流派这一群体对汉玉印的线条质感、表现形式进行吸收创新,开拓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既有高古气息又兼具时代特色与个人风貌的篆刻作品。


【关键词】印宗秦汉 明清文人流派 仿汉玉印 印风



从秦陶文看秦文隶变和秦“书同文字”

顾翔


【摘要】秦文隶变和秦“书同文字”在汉字发展演进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汉字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秦陶文作为秦系文字资料的一个种类,在以往研究秦系文字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在对秦文隶变和秦“书同文字”的相关研究方面,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拟从秦陶文的角度出发,对秦文隶变和秦“书同文字”重新做一解读,以补充以往此方面研究中之不足,探讨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秦陶文 隶变 书同文字 秦小篆


北魏平城、洛阳时期铭石书法比较

朱化杰


【摘要】北魏平城、洛阳两个时期的铭石书法虽然都属于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美学特征。重新梳理北魏两个时期铭石书法的发展进程和书风流变,对推动北魏铭石书法的研究、促进当下魏碑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魏铭石书法 平城时期 洛阳时期 比较



晚明印坛趋俗现象研究

王者利


【摘要】晚明是中国流派印发展的繁荣阶段,受当时俗文化的影响,晚明印坛也伴随着种种“趋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对“古”这一审美理念的误解,以奇怪为古,致使印章有怪俗之弊;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当时木刻印谱的影响,木刻印谱很难体现古印精髓,多板滞,也导致了晚明印坛的板俗之病。


【关键词】怪俗 板俗 残破 奇字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与故宫藏北宋拓本一种

冯小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怀仁集王圣教序》原碑的由来、刊刻历史背景、变迁等,进而综述《怀仁集王圣教序》北宋以来的拓本,重点介绍故宫藏《怀仁集王圣教序》,以及张彦生、马子云、王壮弘三位先生对拓本的鉴定意见,最终确定故宫所藏即是时间较早、拓工精细、保存良好的北宋佳品。


【关键词】《怀仁集王圣教序》 宋拓 鉴定 比较


唐代女性与书法

王新利


【摘要】唐代许多女子受浓厚书法氛围影响,留心翰墨,习书成风,不少玉台高手随之脱颖而出。这一方面与唐代的文化风尚休戚相关,也与唐代妇女地位的提升密不可分。唐代瑰丽多彩的书法文化是包括女性书家在内的所有书家共同创造的。唐代女性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唐代女性书家取得的成就、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探讨,有助于读者认识唐代书法文化整体风貌。


【关键词】唐代 女书家 成就 成因 影响


阮元的东晋书法观之变迁

(日)菅野智明 著

梁少膺 译


【摘要】阮元关于东晋书法观持有双重论。本文通过对阮元关于东晋书法观言论的撰写时期的考察,以“东晋民间墓砖”作为参照对象,围绕贵族阶层和民间人士不同书法样式并存,论证了东晋书法双重性的转换与变迁。


【关键词】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 晋永和砖 书法观 变迁


与君闲亭里 添个作画人

——齐白石与川籍弟子姚石倩交游述略

曾德宏


【摘要】齐白石川籍弟子众多,姚石倩最得白石老人喜爱。他是促成齐白石蜀游的关键性人物,并为齐白石儿子齐良琨和另外两名亲戚在蜀期间解决生计问题。姚石倩在书画篆刻上的艺术成就,因其在旧政权任职的经历和偏居蜀地,而未得到更大范围的认知与认同。但他无疑是巴蜀艺坛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齐白石 川籍弟子 姚石倩



论坛


坚守·调整·期待——2015年中国书坛热点述评

倪文东 范功 高文兴 范荟 刘昕 王岩 龚义茹


【摘要】在2015年的中国书坛,中小学书法教材全面推广、书法博士人才培养、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举办、“丑书现象”、中国书协换届等书坛热点事件,引发了书法界乃至关心书法事业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在展示着中国书法界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当代书法发展特定阶段的问题和不足。总结过去一年中国书坛书法探索中的成败得失,期望对新的一年的书法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2015年 书坛热点 综述 评点


当代书家,你为何书写?

——论当代语境下书法诸要素间关系的改变及其影响

方波


【摘要】当代书法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毛笔退出实用领域,公众的书写意识被极大地削弱,书家、工具、作品、观众等书法要素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大众媒介成为影响书法发展的新要素,促使书家和作品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转换,改变了当代书法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书家、作品、观众之间的线性互通的书写、欣赏关系。当代语境下书法诸要素间关系的改变,对当代书法创作模式、表现形式、欣赏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语境 书法要素 新型关系 书法创作


试论当代书法的新常态

孙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书法艺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书法将会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常态。而要实现这一新常态,中国书法需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书法与文化、市场与责任、大师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 文化 责任 新常态



颜体形成轨迹论

廖吉林


【摘要】本文从家族环境、时代风尚、书法发展的全社会积累等多个方面,阐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发展、成熟到另开新境创立颜体的过程。同时,通过“气局”“龙骨”“书写的全社会积累”等新概念,探索了中国书法的整体发展规律。


【关键词】颜体 社会积累 楷书


张舜徽论书法创作的天赋与后天修为

许松


【摘要】学术大师张舜徽在书法理论上有较系统的主张。他不仅重视创作者先天禀赋的影响,肯定一个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禀赋选择适合的规模与风格,而且阐述了道德为先、学问润养、博取独化、临而有变、自成一家五个互相关联的后天锤炼要素,有其书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舜徽 书法 艺术 理论


纪念碑性、叙事性和新印风

——上海主题篆刻创作的嬗变与特征

董少校


【摘要】上海主题篆刻呈现纪念碑性、叙事性和新印风三种显著特征。纪念碑性贯穿于1949年以来的整个主题创作历程,表现主流话语,发挥宣教功用。叙事性主题篆刻以多件篆刻讲述一组事件,表达个人命运或家国情怀,抒发思想感情。主题创作催化或助成新颖篆刻风格的显形,是一种有利于推动篆刻艺术发展的创作组织形式。


【关键词】主题篆刻 主题创作 纪念碑性 叙事性 篆刻风格


更新与超越

——颜真卿传统与现代书法的意义生成

刘鹤翔


【摘要】现代书法意味着有别于传统文人书法的意义生成方式。井上有一、沃兴华和徐冰提出了不同的现代书法主张,其主张体现在对颜真卿传统的运用中。井上有一基于对强烈精神风格的追求,弱化了传统文人书法的体势观念;沃兴华将颜真卿置于民间书法的语境中,在语汇融合的基础上强化形式构成;徐冰则通过非传统的观念介入,取消了颜真卿风格在作品中的本体意义。


【关键词】颜真卿 现代书法 意义生成 书法传统 阐释



美学


日常书写的界定及其美学解读

马草


【摘要】日常书写指不以审美为首要目的,用于各种生活事务的书写。日常书写与主体的创作动机相关,与其身份、书艺高低、书体与作品无关。日常书写实现的是书法的生活功能,主体借此建构了普世性存在的身份。日常书写是书写者的生命体验,是对主体生活性存在体验的复制性书写与肯定性反映。日常书写实现了对书法史研究的重构,有助于反思书法的当下存在。


【关键词】日常书写 审美 书写行为 重构 当下


印学天人合一生命观研究

杨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印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审美指向、生命主题、审美情怀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印学的生命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视角阐释了印学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凝练与升华,天人合一是印学永恒的生命主题,印学所洋溢的这种生命精神,正是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升华。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印学 天人合一


论“篆籀气”

梅跃辉


【摘要】米芾提出“篆籀气”的概念,与朱长文“篆籀义理”似有关联,本文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篆籀书体名实的论证入手,通过对古人相关篆籀论述的梳理考察,发现篆籀笔意具有圆劲、婉通、劲节、力弇气长、藏锋含蓄等审美特征,这些美感正是“篆籀气”的核心内涵,也是颜真卿书法的显著特征,进而分析颜真卿书法“篆籀气”形成的契机与原因。


【关键词】篆籀 气 义理 颜真卿 笔意


古代书家“妙悟”论析理

韩洋


【摘要】“妙悟论”作为古代书家习得笔法的重要途径,其出现与唐代及以后技法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获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书家长期精研笔法的结果,它将古代文字论中“书肇于自然”的思想纳入到书家探求笔法的理论体系之中,使从自然物象中参悟笔法成为可能,它表明古代书家创造性地认识到了笔法与天地万物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触彼通我”的境界。


【关键词】“妙悟论” 获取笔法 “触彼通我”



技法


“魏晋笔法”及其在唐宋时期的流变

朱文哲


【摘要】“二王”的笔法经历了从唐人“法度式”的解读到宋人“意趣式”的解读之后,逐渐难以还原其真实面目。每一次新的书风出现,都会产生新的笔法形态,新的笔法又促使着新的书风兴起。“魏晋笔法”的流变成为了笔法传承之中的主流,更成就了笔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笔法”的解读,以及唐宋时期笔法的传承,整理出“魏晋笔法”流变的脉络。


【关键词】魏晋笔法 法度 意趣 流变


批评


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景

孙连忠


【摘要】隶书是我国书法发展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字体,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当代隶书吸收了传统的养料,变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但又受时风的影响,在创作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本文在研究当代隶书创作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书家个人等层面上进行发展思路的探讨。


【关键词】隶书 创作 特征 前景



教育


基层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杨树岳


【摘要】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三年来,书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处境和现状并没有多少改变,究其原因是宣传不力、督查不实、考核缺位、保障政策不配套所致。书法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上到相关措施的保障、各级主管部门的督查,下到学校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师的配备与成长、书法活动的开展都要步调一致,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书法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视点


文摘


杨念群:中国史学表述“西学化”的源起及其演进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徐建委:重估敦煌遗书样本价值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1日)


杨勇:草书的抒情:书者必须“在场”

(摘自《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


邱江宁:赵孟頫与元代文艺复古思潮

(摘自《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朱汉民 王琦:当代学者所界定的“宋学”

(摘自《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4期)


童庆炳:“观万物之变”——苏轼艺术观察论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赏析


小题“大作”,妙迹天成

——于右任题签书法的艺术魅力

钟明善


……题签书法历史悠久。不管是诗歌、文章结集成卷,还是书画作品结集成册,总要有签条彰显该卷册之内涵,以期简捷方便地引起读者之注意。题签之作既是该卷册之题目,也是该卷册之点睛之处乃至灵魂的外化。为此,题签之作也就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书法形式。古代书画精品流传后世者,更少不了名家题签以点题。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书所题之李太白《上阳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都是与原作并臻佳妙之瑰宝。于右任先生是近代最有中华文化素养、最有艺术创新精神之书法大师,他的题签书法虽是“小题”,实为“大作”。其艺术魅力可赏、可鉴、可珍、可宝、可传。


题签之于书籍无疑是不可或缺之点睛之作。三五个字的签条要写得与书籍内容形质统一、意象相得,实在是一件思接千载,下笔一瞬,妙迹天成之雅事。看起来似乎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之事,但细究其源却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我们在编辑《于右任书法全集》的十几年间,涉及有关于右任先生的文化思想、审美理念、书法艺术创作的技与道,更涉猎了于右任先生墨迹所存的诸多载体。其中数百部书籍题签更使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面对琳琅满目之卷册,分类分析,反复感悟,亦略有所得。这些作品大多是晚年居台所作,更可见先生晚年人书俱老之境界。在这些敛尽铅华与火气的小小作品面前,你会看到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人,一个放下世俗尘念的真人,一个由技入道写得无法有法的人,一个单纯而又丰富的人,一个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书法大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购买《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翰墨天下》年度合集。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