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洋芋疙蛋 贺东 - 洋芋疙蛋 ![]() 洋芋大概是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北方人喊它洋芋,南方人叫它土豆,搞科研的人称它马铃薯,猫叫咪咪,其实都是一回事。不过可千万别小觑了这土头土脑的东西,它是可以上得了国宴,进得了百姓厨房的菜。在我的甘肃农村老家,长久以来,小麦、玉米、洋芋算是主要的农作物。前者是主食,后二者,农民除了留足自己的日常用度之外,还要拉到集市上,换取一些收入,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 洋芋情节IS 吃洋芋,有文吃和武吃两种。 文吃洋芋,我最喜欢的还是川菜的做法。酸辣洋芋丝或者醋溜洋芋丝。一盘好的洋芋丝,最讲究的还是刀工和火候。取一两个洋芋,仔细洗干净了,去皮,先切片,再切丝,刀工好的师傅,能切出两三毫米、细如头发的洋芋丝来,而且不会断。民间有许多切洋芋丝的好手,以前下乡的时候在甘肃一个乡镇吃饭,曾亲眼目睹一个姓李的师傅,闭着眼,全靠手上的感觉,刀剁案板响,当当当,不到一分钟的功夫,一个硕大的洋芋就成了整齐有序的洋芋丝。 切好的洋芋丝,要放到凉水里漂洗,一者去污,二者,是去淀粉,这样入锅炒的时候,就不会糊了。洋芋放入清水之后,需要准备蒜瓣、干辣椒、葱、姜、盐。油料以我们本地的胡麻油或者菜籽油最佳。等油入锅,快冒烟的时候,放入干辣椒,拨弄一下,等它出味之后,再放入葱、姜、盐和洋芋丝翻炒。翻炒时可适当加点水,火要相对猛一些,火若是太弱的话,容易炒糊。等洋芋丝七八成熟的时候,再滴一些香醋,撒上蒜瓣,一盘酸辣洋芋丝就可以出锅了。酸辣洋芋丝一般不放酱油,避免它染了洋芋清白的本色。 还有一种比较文的吃法,是洋芋叉叉。洋芋叉叉不能切丝,要用擦床擦成丝,尽量让洋芋溢出更多的淀粉来,也不用在清水里漂洗,在洋芋丝中撒少量小麦粉,用手搅拌一下,等油热了之后 ,直接入锅摊平,撒上葱花和盐,焙。要用文火。火若是太急的话,就会焦。等靠锅的一面焦黄之后,再翻到另一面,继续焙。 这在道菜是非常司空见惯的家常菜 是那些吃洋芋蛋长大的孩子的钟爱 洋芋在西北人眼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没有一种食材能替代它了 可以做成各种好吃的菜品 在西北人眼里它既是菜又是粮食 煮着吃就可以当干粮 炒着、煎着、炸着、炖着就可以当菜 比起文吃来,最常见的,还是武吃 武吃的做法比较多,有煮、炸、烤、烧等等。要么是整块的洋芋,要么是画个十字,横竖两刀。煮洋芋保证了洋芋最初的味道,经过一番温度和水汽的洗礼之后,洋芋一般会炸开花,老家人都叫“笑”。刚出锅的洋芋,还烫手,在两手之间来回掂着,趁温度还没有降下去,沿着笑开的地方,迅速将皮剥了,涂上韭菜或者小葱做的酱,一口咬下去,呼哧呼哧,口腔有些烫得受不了,但是极其过瘾。烤洋芋和煮洋芋差不多,但是多了一份焦香,更醇了一些。 ![]() ![]() ![]() ![]() 对洋芋,我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吃着洋芋长大,与洋芋的情愫也是一言难尽。 小时候,家乡贫穷不堪,人民生活疾苦,辛苦一年的成果往往难以果腹。那时候,洋芋既是主餐,也是我们的零食。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吃洋芋,每天两顿,都是煮一锅洋芋,就着淡白菜吃,这已经是很难得的生活了,好多人家连洋芋都吃不上,到田野挖野菜、刨草根,偶尔吃上一顿洋芋,连皮也舍不得剥掉。 人们还是爱吃洋芋。用个别老人的话说,是大米饭吃多了不舒服,还是洋芋好,芳香可口,煎炒煮烤均可,老幼皆宜。闲暇之时,总爱煮一锅洋芋放着,嘴馋了便剥一个吃得津津有味,或是在夜晚一家人围炉看电视时,随手丢两个到火炉上,一会儿便烤的喷喷香,拿起一个往火石坎上磕磕灰,用一截苞谷梗在上面来回擦拉,顿时金灿灿黄生生的烤洋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躺在手心,勾人食欲。一边呵气,一边往嘴里送,又酥又软又香又烫,吃者呵哈吞吐狼吞虎咽颇不雅观,看者目瞪口呆垂涎三尺猛吞口水。农村人的吃法就是这样直接,这样粗鲁,就连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也都吃得嘴唇漆黑,完全无视所谓的吃相和仪态。我在城里也看到过烤洋芋卖的人,在街头巷尾摆一个用油桶自制的炉子,里面生炭火,上面置铁丝网,网上放十余个洋芋,边烤边刮,洋芋烤得金黄金黄的,烤洋芋的人却永远像马戏团里的小丑,脸上黑一块乌一块的。但城里人的吃法是很讲究的,须得先用小刀从洋芋正中划开,放上辣椒、椒盐、酱之类的佐料,然后用卫生纸或是塑料袋包住,小心翼翼的咬。这样的吃法于我而言非常不过瘾,不知怪洋芋还是烤的方式,总是吃不出故乡那原汁原味的清香来。 ![]() 除了煮和烧,农村最常吃的还有油炸。在以前油炸洋芋是极其奢侈的,即便炒盘洋芋丝做菜,也得先把洋芋丝放干锅里炒熟再放油,或者直接放水,以节省油。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拥有足够的肥肉和油,在锅里倒上半锅油,柴火烧沸至冒青烟,将事先切好的去皮洋芋块段投放进去,只听嗤啦一声,油烟升腾,香味四溢,片刻香脆可口的炸洋芋就做好了,洒上盐巴味精辣椒面,那味道只能用一个爽字来形容。 收获 每年农历的七八月,是收获洋芋的季节。山间地角,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成畦的山地里,大片的洋芋枝叶也枯萎,三五成群的农夫手持锄头,在自家地里忙活着,虽然挥汗如雨,但脸上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别看挖洋芋是粗笨之活,也要讲究技巧的,若向着洋芋植株根部挖去,会把洋芋挖烂,反之,又刨不干净。看那些庄稼人,熟练的举起锄头,嘿哟一声,手起锄落,泥土崩裂,几个大大小小的洋芋便躺在了地面上,弯身捡起来在锄把上磕去泥巴,顺手一扔,刚好投进置于身前的撮箕或是背箩里了,半把个时辰便挖满一背,山路上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的奔走着用大长背箩背洋芋的村民。 在地里收获洋芋,全家出动,牛羊就闲散在地里觅草。午后,太阳偏西了,肚子也咕咕的叫了起来,就见农人们在地边割下柴禾茅草,在地中央燃起了篝火,把一撮洋芋投了进去,用一根长棍子时时搅动,火苗在夕阳下舞蹈,火烟携着农村的味道直上九霄。只见东边燃起了火,西边冒了烟,待到洋芋熟透,农夫们高声吆喝,向远近各家打声招呼,便坐在火堆前面,香甜的吃起来。一个大饮料瓶,内装着从山涧接来的山泉水,在农人们手里传递,和谐欢快质朴的气氛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最喜欢的,还是冬天的烧洋芋。 小时候身体弱,哥哥姐姐都帮着父亲干重农活,放羊放驴的任务就落到了我头上。我也喜欢放羊。最喜欢的是秋天和冬天的周末,跟村里的人和在一起放。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在放羊的时候吃上好东西。 ![]() 野外的柴火是现成的,要么拨拉一些野草和树枝,要么直接取地主人还没有拉回家、已经风干了的洋芋蔓。将洋芋置于蔓底下,点了火,一干人围着火,嘻嘻哈哈,取暖。等火势小下去之后,十几分钟的功夫,从热灰里扒拉出洋芋来,凑在嘴跟前,噗噗吹了上面的灰,咬一口,不仅甜,而且柔韧,劲道,天啦,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居然能吃出肉的味道! ![]() 烧出来的土豆要把外面粘附着灰尘的薄薄的土豆皮弄干净。最好的办法是用去了玉米粒的干玉米棒往下搓。大家可能觉得这样烧出的土豆粘附有很多土,太不卫生了。其实不然,烧出的土豆被反复搓过后,土基本上没有了。即使有一点,这种在高温下烧过的土也不会含有病菌。再说了,就是混吃了一点点土,按照中国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理论,对人体的生理平衡也是有益处的啊! 撒都不说,各家看! ![]() 其实到冬天的时候,地里的洋芋基本都收完了,该入窖的入窖,该做粉条的都变成了白花花的粉条。拿去换钱的,早已被洋芋贩子贩到天南海北去了。但是洋芋是长在土里面的,即使是活干得最细致的庄稼人,也总不能一一挖了回去,总有一些漏网之“芋”潜伏在冬天挖过的洋芋地里。西北的冬天冷,一般都在零下好几度。洋芋在土壤里,也就是3、4公分的深度,入九之后,就基本冻死了。造化是很神奇的,这些冻死的洋芋,若是找出来,做菜,是不能吃的,但若是烧了吃,那可真是人间美味。 除了这些家常的吃法,西北人还把洋芋和羊肉鸡肉一起炖了吃,也是难得的美味。洋芋切成三公分左右的方块,用热油过了,紧皮,然后入锅和羊肉一起炖,洋芋可以吸收一些肉的膻味和油腻,但又不烂,不糊,入口即化。新疆的大盘鸡里面,洋芋更是必不可少的辅料。 岁月流逝,如今不再过着盼洋芋的日子。无论时光如何改变,洋芋一直陪伴我们走过风霜、走过那一段段难忘的记忆。生活水平不再同日而语的今天,洋芋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佳的选择。 洋芋,成为甘肃人的一种偏爱,一日无洋芋不欢。并非因为它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本身承载的情节和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