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乎一心,便是语文

 采菊东篱630 2016-05-10

存乎一心,便是语文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随笔/吴敏之   

立春了。气温回暖。

    昨日雨滴清凉丝缕,却也彻底拂去了年终年初爆竹烟花的恣意之气。

    今个日头很好,浅浅的黄毫无羞涩地挤入帘内,轻吻着书页那一枝清简的莲,跃动的斑光,深深浅浅的紫,幻化成一个儒雅的身影,于徐徐清风中,拈花而笑,翩然而至。

    这是一个怎样的语文人?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斑光转到了我的肩上,又移到了我的胸前,和着书页芬芳的文字,暖暖的。

    拉斯金说,除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肖老师,若无有对语文的挚爱,哪有今日这般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我等又哪有福气聆听、拜读到这些流淌着生命与诗意的语文课,徜徉在辽阔且韵味无限的语文天地?

    肖老师说,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不知道,这“浅浅地”,是一种姿态,还是一种语文的宣言,但我亦是知晓,这16个课例,每一篇都是经典,不管是于朗读教学,还是就主问题的设计,不管是就语言教学,还是于生成性教学,那份真诚,那份实在,那份简单,若山涧小溪,清澈、明净。

                                            

拉开窗帘。窗前的叶片儿正在日光中闪亮,枯黄的,还绿着的,都披着一层淡淡的光晕。寒潮严霜虽是彻骨,它还是挺过来了。

    知晓肖培东,于印象中应该是好久好久的了。只是因了自己的懈怠与不思进取,多年来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不知其人而不知其课,何谓语文,何谓语文课,自然亦不甚了知。寡闻孤陋,惭愧莫名。若不是领导英明请他来校授课,若不是因了此次机会,亦不会识得此人此真,亦不会拾起此书细心而读。

    那一天,听了肖老师的一节阅读课、一堂作文课和一场讲座,他那份全身心的对语文的挚爱亦于我心底扎了根,而读完此书,坚信更是。

大道至简,语文要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心,肖老师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真诚,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把每一堂语文课读成浅浅深深的幸福。

安排在最前面的课例《山羊兹拉特》,肖老师紧紧抓住情感,由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引出情感,而后牵出情感的变化,又借“咩”字读出无限真情,再引领孩子们走进“咩”字深处。“咩”字背后溢出的是满满的真情,而这真情感动了孩子们,感动了在场听课的老师们,当然亦感动了现前在默读文字的我。

这样的真从何而来?这样的幸福从何而来?想象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不禁陷入了思索。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而这堂课的真情,毋庸置疑,首先源于肖老师的本心,源于他对课堂的思考,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更源于他对语文始终如一的痴情。他说,“ 我听过多堂这篇小说的公开课,看到学生读“咩”时的敷衍与随意,看到他们嘻嘻哈哈远离感动的真情,心里就很不是个味儿。我不允许我们以这样浅薄的姿态走出教室,我想帮他们打开幽闭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很想上上这篇课文。”这里的“很不是个味儿”,“不允许”,“我想”足可触摸到他的那份爱,那份真。结果,也正如他自个所说的,在语文面前,他做了最真诚的思想者,他为最纯洁的心开启了语文的真善美之门。

他说了,他也做了。他时时刻刻记得于漪老师的警戒之语“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他把自己埋在了文章里。他安静地阅读,深深地思考,他不允许自己游移自己的未来,抱着语文人的至真至情,他把课堂诠释成生命的篇章,把语文课教成了灵动的春水,就这样,浅浅的,他让最真诚的自己走向最清纯的眼睛。

日头在轻轻悄悄地挪移,叶片上的光亮渐渐浅了、淡了。一阵清风,拂面而来,夹有淡淡的馨香,颇似肖老师儒雅而谦和的笑意。

肖老师说,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的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这不正是眼前的叶片儿吗?

肖老师的课例,除了《山水永嘉,飞翔语文》,他借助了必需要用的一些音频视像,其他的,除了简单的几页课件,只余留实实在在的单纯的阅读,细至字词,微至标点,但是每一处思想,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在实实在在地真心真意地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品读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好。

如何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不露痕迹?在教《沙之书》之前,肖老师苦苦思索。他要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他要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他努力思考着“虚构”可以辐射并包容的文字空间,于是课堂便有了教师与学生无痕融入的“肖式”智慧,就像“沙之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而不得不使听者感叹:我们实在应该多来听听肖老师的课。

《假如我有九条命》,在课前肖老师反复阅读。在余光中幽默清新的文字里,他读出了很多的无奈和愧疚,也读出了一个文人学者高尚的人格和美丽的精神世界。而古希腊神庙里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又催促着他再度阅读,他觉得自己没完全读出个中的味道,而且他以为,如果只绕“九条命“而谈余光中的精神世界,因这”九条命“而拓展成人生设计、生命理想等教育,散文就成了宣言,语文就会成为说教。他以为,阅读这“九条命”,不仅要感受余光中的思想情感,升华我们的生命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沉浸在余光中的文字里,倘佯在余光中的散文艺术中。他坚定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又开始读文章。如是反复过后的课堂,便有了教师气定神闲的状态和师生间融融泄泄的阅读教学,难怪一老师感慨:“心底装着余光中,心底装着文字,心底装着学生,这是语文的高度和境界。”诚然。

肖老师教童话,便想从童话入手。他喜欢的,就是读童话的那种天真的声音。好的理解源于好的读书。他知道很多人都会设计“想象结尾”,而这样的教学环节,大多都是热热闹闹地说了过去,和文本的教学其实关联不大。他要让想象起波澜,他要让学生加深对童话的理解,他要让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成为阅读的推动器。于是,他教出了“一堂舒服的童话课”,他让现场所有的人见识了摒弃虚假的“新装”,让大伙尝到了一堂真诚、温情、智慧的语文味,给每个人的心田画上了一道真诚的“彩虹”。

余光中对自己说,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肖老师不正是如此地全力以赴吗?他单纯地阅读,去探索作者的思想,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他把自己带进了文本,亲历、探寻,与文字亲密接触、血水相融,最终使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养料。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叹服。

日光西沉。无有了日光的爱抚,底下的叶片上的绿却似浓郁、深沉了许多。很快,它又将成团成簇,盎然一片了。这,是必然的。

王崧舟老师曾有言: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拥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肖老师亦是以为,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看,春风吹拂大地,每一朵花都睁亮了眼睛。

教《春酒》,一个标题,就让学生读十几遍,读出丰富的情感,品出十足的情意,多少人能这么舍得?多少人敢这么舍得?肖老师课堂的智慧推进,几乎全由学生的认知成长来决定,眼里有学生,心中无自我。学生初读的生涩,情感的隔离,到渐入佳境的体悟,情浸文字的朗读,无不在慢进缓行中进行。思维是可以这样鲜活生长的,情感是可以这样濡染熏化的。

教学《在沙漠中心》,拎出三句,纲举目张,又一句带多句,体悟绝望,挤出沙漠里的“心”,再感受沙漠里的坚强,最后借拟改标题记住在沙漠中的心,如是引领,何等的智慧。

如是的智慧若是教师深思熟虑后的精华,那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智慧则是太不简单了。

在《沙之书》课堂上,肖老师问一学生“你再来说,在生活中,什么东西像”沙之书”?学生答“想不起来”,而肖老师却说“听到没有,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想不起来,人一辈子想不起来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多吗?”学生齐答:多。肖老师顺而说之:“所以,对未知事物 的探究也像是一本‘沙之书’,她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学生鼓掌)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一时答以不知道,肖老师让她大声重复,并应以“沙之书”的本质就是不知道,多么巧妙,多么智慧!

 “‘悠悠乎“调子悠长,你跟着老师读读看。”不要急着把声音降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节拍,过湘江,嗒嗒嗬,预备读”,这是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的一个细节,这儿,既有教师的诵读指导,又自然地为学生提供了节拍这一诵读支架。而这样的指导,俯拾即是。

《我的早年生活》课上,当肖老师指向一个学生问:你能不能找出一些呢?学生回答:不能。这时老师也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巧借文本中的丘吉尔的例子来激励该生:你看,丘吉尔在困难面前有没有逃避?并引导该生寻找,文章有没有写丘吉尔不逃避的句子?当学生找到“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老师又让学生发现“只管’一词并从中领会读出执着认真很努力。肖老师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慢慢抵达成功的彼岸。

肖老师的智慧何来?借用他自己的话即是: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肖老师只用一个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而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

“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雨果的诗自始至终激励着肖老师思考,那我们呢,我们的语文呢?

作为语文老师,怎么样才能不辜负那双双纯澈的眼睛?我们,究竟要把孩子们带向何方?和孩子们一起,肖老师觉得自己也聪明了,他很高兴,自己在真实地成长,还有他的语文课。那我们呢?

卡莱特说: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读肖老师的语文课堂,我们将何去何从?

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却想说,存乎一心,便是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