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诗“看”字多读平声(转自网易博客亦若原创)_梦知

 昵称33210398 2016-05-11
古诗“看”字多读平声
“看”字无论古今都是两个读音,即平声与仄声,如“看门”、“看守所”等,读平声,“看电视”、“看球”等读仄声,这没有什么异议,但古诗中“看”字应该读平声时,世人却往往读为仄声,则不可不察。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中国人极熟悉的诗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的“看”字,用得最妙。“看”字是个会意字,上手下目,意思是把手搭在眼睛上方向前望。因为光亮刺眼,所以看远处风光要手搭凉棚,这是人类远眺的自然举动,这就是“看”字的本义。“日照香炉”、“遥看瀑布”,诗人自然是要手搭凉棚向前望,这就是李白之所以用“看”字而不用“观”字的缘故。如果改为“遥观瀑布”,诗情就要大打折扣。依照平仄谱,诗中“看”字应读平声,但举世读却为仄声,好像没人感到别扭。我以为,这是大家从小就别扭,别扭惯了,就不以为别扭了。习惯真是一个势力。
有一部表现杨贵妃的电视剧,其中引用了李白的《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依照平仄谱,诗中的“看”字应该读平声,但演员却读成了仄声,听来十分别扭。尝试一下,将诗中“看”字读平声,是否更上口呢?当然了,如果词中的“国”、“得”二字也能依照古音读,那就更妙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看”字既然有两个读音,古诗中自然就有两个用法,但以我的统计,读平声的居多,试举几例:
白居易《七律·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朱庆余《南湖》:“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罗隐《牡丹》:“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诗重视格律,“看”字平、仄二读容易辨别,虽有读仄声的例子,但读平声的居多。白居易诗“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唯见一青松”,对仗工整,“看”字也应读平声,“看院”,正是看家护院的意思。
唐朝以前,诗歌的格律尚在形成中,但北朝庾信的《咏怀诗》“遥看塞北雪,悬想关山云”,其中“看”字只能读平声。《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其中“看”字似乎也应读平声。
宋、元、明三朝诗歌,我极少读,今举其大概:
宋诗:
柳开《塞上》: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王安石《葛溪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歌,但都把“看”字读了仄声,却更无论妇孺。
元诗:
黄庚《题吴实斋北山别业》:“一区池占林泉胜,四面天开图画看。”
黄溍《题观海图》:“遥看岛屿如星散,只谓神仙有路通。”
张翥《闻归集贤远引奉简一章》:“故旧想看逐逝波,思归无路欲如何?”
明诗:
李梦阳《别徐子祯卿得江字》:“新从北极看南极,便自吴江下楚江。”
边贡《人日有怀乔白岩侍郎》:“此日寂寥惊旅食,坐看庭月抚流年。”
何景明:《安庄道中》:“侧身西望看铜柱,此地曾经马伏波。”
当世精英偏爱大清,今则重点说一下清诗:
清人纳兰性德的《纳兰词》,其中“看”字也不乏平声读,例如:
浣溪沙:“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耐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
浣溪沙:“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摊破浣溪沙:“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稀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采桑子:“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再以《红楼梦》为例:
《红楼梦》自然是清人著作,第一回,贾雨村的中秋诗“时逢三五便团圞,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其中“看”字显然读平声。显然归显然,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却显然将“看”字读了仄声。从《红楼梦》演职员表中,看出不少学者参与顾问,不知为什么竟将“看”字读了仄声。第四十八回,香菱初学做诗,以明月为题的七律,十四寒的韵,其中第二首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栏···梦醒西窗人绝迹,余容犹可隔帘看。”这首诗中居然有两个“看”字,妙。更妙的是,前一“看”字读仄声,后一“看”字读平声。一首诗中两个“看”字,一平一仄,读准了,很有趣。
袁枚的《随园诗话》,摘引了不少清代诗歌,其中“看”字虽也有读仄声的例子,但平声读却多于仄声,例如开篇第一章就出现了“看”字:“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这“看”字,显然读平声。
再举几个平声读的例子:
“愁看童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卷一·五)
“天在阁中看世乱,民从地上做人难”(卷二·一)
“征歌爱唱求凰曲,展画羞看出浴图。”(卷六·四四)
更有一首有趣的:
“此老不知看卫玠,误夸看杀一东坡。”(卷二·三三)
诗中居然有两个“看”字,稀罕,前一句必读平声,后一句可平可仄,但读平声更顺口。
《随园诗话补遗》中“看”字读平声的例子更多,今仅从每卷中及举一例:
《卷一·四八》:“手劈芭蕉充茧纸,眼看蝌蚪学虫书。”
《卷二·八十》:“绿绽枝头风乍暖,红看帘外雨初收”
《卷三·二一》:“病多渐识君臣药,别久愁看姊妹花。”
《卷四·二十》:“桐华恰也清香甚,琐碎无人肯耐看。”
《卷五·三七》:“五更风雨惜秾春,晓起看花为写真。”
《卷六·一四》:“待要郎看还似祛,半窗斜掩半窗开。”
《卷七·一四》:“一别看看数月期,孤灯独坐泪如丝。”
《卷八·五八》:“垂头一穗灯花吐,隔帐频搓倦眼看。”
《卷九·二九》:“不信山头还有岸,但看人面总无魂。”
《卷十·二一》:“画非共赏难娱目,诗未经看不放心”
每卷仅举一首,一下就是十首,汗漫。附带说一下,上例“一别看看数月期”中,“看看”是估量时间之词,意思是“即将”,但《辞源》与《汉语大词典》都读为仄声,咄咄怪事。
以上举的是古人的例子,最后再以毛泽东诗词为例,以明“看”字读音:
《清平乐·会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菩萨蛮·大柏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登庐山》:“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以上六首诗词,“看”字都读平声。当然,也有读仄声的例子,如:“暮色苍茫看劲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
举了这麽多例子,意思总是在“看”字的平声读上,因为绝大多数人读“看”字总是不分平仄,一概地读仄声,感觉有必要纠正一下。《随园诗话》也早有说法:“同一著述,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不可不讲。”
写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要纠正古诗“看”字读音,何不今诗今读,古诗古吟呢?当然,古诗按古韵读自然最好,如篇头所举的李白《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其中“国”、“得”二字如果都读入声,听起来会是多么的有趣!然而只可小范围自娱自乐,普及万众却是万分困难。但是,“看”字古今都是两读,对推广普通话也无碍,纠正一下倒是有一丝丝希望。
附记:“看”字的古音也是两读,平声与仄声。《广韵·寒韵》:“看,视也,苦寒切。”苦寒切属平声,与普通话的第一声相同。《广韵·翰韵》:“看,又苦干切。”苦干切属于仄声,与普通话的第四声相同。通过比较可知,“看”字两读,古今一致。
又,本文不举仄声例,因为“看”字读仄声,举世都不会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