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窈爸从公司带回来一个可以唱歌说话的洋娃娃,一直以来,子窈妹妹当他是虾米音乐播放器,无聊的时候弄过来听两首。 可最近,我发现她常常时不时的拿着喝水瓶或者奶嘴给洋娃娃喂食,有时候自己生气了,还会摔打娃娃。 出于好奇,咨询了下前公司认识的一位儿童心理师。他告诉我,小孩子1岁以后不仅限于探索了,他们的情感意识和模仿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娃娃模仿大人的举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表现方式。 在国外,基本每个孩子(不分男女)都有一个贴身的娃娃。他鼓励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这样的玩具,可以增加孩子的想象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模仿的能力。 娃娃尽量买跟真人相似的,材质可以选柔软一点 孩子在已知的一些餐具和日常用品上,自由发挥,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天气渐热,出门我会给子窈妹妹扣上顶帽子。有一天,照常出门,我提前跟她打了招呼“妈妈,等下要带你出去,你把想带的东西拿好,”我晾完衣服准备带她出门,她一个劲的冲着我说“帽帽”,我心里嘀咕着帽子不是在她头上了吗。我瞅了瞅她手上的娃娃问 “你是不是想给娃娃带帽帽”,她说“是”。 宝宝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导,复制和模仿的成分大,创造的成分还很有限,创造想象才刚刚开始发展。 所以,保护好孩子刚萌芽的想象力很重要,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前不久给子窈妹妹入了一把牙刷,她会想到拿牙刷给娃娃刷牙,一边刷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虽然听不懂她在跟娃娃说什么,看那表情,应该是在叮嘱啥。 这是在模仿平时我教她刷牙的样子,我会站在旁边一边引导她一边鼓励她刷牙。她把自己经历过的场景,用在了娃娃身上。 小孩出生下来就好比一张报纸,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纸上不断的在增加可读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来自于模仿家庭的日常生活。 俗话说,言传身教,大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孩子可在我们身后一直盯着我们,视我们为榜样的。 1岁后的孩子开始有脾气了,身边有个娃娃的话,他们会把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在它们身上。比如,孩子想要某件物品,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没能说清楚想要的东西,大人无法满足时,他们就会很生气,有的孩子会用哭来表示不满,有的孩子会通过发泄物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幼儿心理学里,娃娃是宝宝自己的映射。 当然,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对着娃娃亲两口。 孩子身边有个小娃娃,可以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学会如何照顾别人,对他人友善。 孩子的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不妨再增加一个洋娃娃吧。对于孩子,这不仅仅是一个玩具,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好闺蜜。 ------------------------------------ 文艺窈妈:前互联网母婴科普频道编辑,自由撰稿人 【文艺窈妈】微信公众号:wenyiyao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