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廿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今译】 大道任运自然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我们只能藉由“以有观无”来体悟大道之运化过程。比如对于“不”的理解,可以看看这些自然现象:“不”之作用于狂风,很少有能连续从天黑刮到天亮的,往往一夜而息;“不”之作用于暴雨,很少有连续下一整天的,往往一日而停。狂风暴雨都知道适可而止!那么,是谁在操作主宰使得风雨这样呢?是天地大道。 天地尚且知道适可而止,何况作为天地之中的人呢。是以,注重修道的人,以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大道,可以得到道的神髓;以德为做事指导就可以趋同大德,得到德的馈赠;失道失德就会得到失道失德之恶果。与道同化秉道而行之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支持,趋于德行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庇护,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相信“不”的作用就够了;执持“不”的行为,天地定不会失信辜负于他。 【解析】 这里阐述的是“不”平衡调节万事万物的确定性,“不”体现了宇宙的振动本质,是无处不在的,是无处不发挥着作用的。风之迅疾,雨之暴冽,最终都会归于平静,这是自然中的“不”发挥作用的表现,也是道之振动态在风雨上的体现,是从不正常的大振幅回归到正常的振幅。 秉道而行是为德。在第一章说过,道,姑且看成天地万物的总规律,这个规律就体现在宇宙的振动性,规律本身即振动;德,姑且看成是天地万物按这个总规律的行为表现,是与道和谐共振,这个表现就体现在“不”的运用上。 行为表现之好坏,也就是德之好坏,不是由人之主观情感判断的,而是以是否合道的和谐振动来判断的。秉道而行,要执“不”守“中”,就是要用好太平有象中的那个游砝,找到“中”并“守中”,这就是有德之形,德者之容。观道,就是体悟观察道之振动性,道的振动性体现在“不”,故而“观道”即“观不”。同理,观德亦是“观不”。 可见这个“不”有多重要,因而德者之所以为德者,信“不”、有“不”而已!人类的信仰千差万别,信仰天地鬼神皆非究竟,投靠神教皆是走入旁门左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传统国学 微信平台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