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琨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① 在和一位教学业绩颇不错的青年教师交流时,他说道:“哎呀,现在太忙了,又是班主任,又是高三,没时间写论文,我还要等三年才评高级,明年要好好写两篇论文!” 一位教龄11年的老师在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时缺少论文的“硬条件”,他给我倒苦水:“不是不想写,是提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 学校前期承担的成都市高三教师赛课中有极个别教师没去听课,放弃了一次观摩学习的好机会。 查阅教师进入图书馆情况,发现老师借阅小说之类的书籍多,借阅教育类书籍少,期刊阅览室也鲜有人光顾。 …… 营养学家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渴”表明身体已经缺水了,要在不渴的时候就喝水。我们可以类比地说,不要等自己感到不足时才学习,困惑表明我们的学识已经不够了,要在平时就学习积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顿,我们就是在“学习——知困——实践——学习”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成长进步的。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在追求主动发展的教师眼中,一切借口和理由都是立不住脚的,“只说不练等于白干,只想不动就是浮云”。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说:“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他们都是“大忙人”,但是充分运用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有的”,集腋成裘,厚积薄发,成就一番丰富多彩、卓有成就的教育生活。所以,只要我们少一点不必要的社交,少一点不必要的娱乐,用好零散时间,采用多种方式去学习,是可以学习很多东西的。 叶澜教授曾说过:“没有教师生命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从那里来?从热爱教育的志趣来,从担负育人兴邦的责任来,从关爱学生的情感来,从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来……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说:“诺贝奖获得者往往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生劳碌却丝毫不觉其苦。”为什么?因为他们“真正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只有你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快乐的,才可成功。” 美国2003年 “全国年度教师”获得者贝特西.罗杰斯心中的理想教师是这样的:“首先将教学视为一个感召,而非仅仅是一个工作。”他最喜欢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尤利西斯》里的最后一句:“奋斗,追求,发现,永不退缩。”罗杰斯将之视为教育工作者的写照。②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追求卓越,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育己”。“育己”是“育人”的前提和“保障”,“育人”是“育己”的目标和途径。教师立足于“育人”的现场和过程就可以“育己”。国内学者王长纯认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深厚的不尽源泉。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实现对每日每事的常规教学的问题解决,对教与学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这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③ 为此,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提出的教师自主的、主动地专业发展表现在以下五方面: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④ 这为我们指明了自我发展的有效而现实的路径,不妨试试。 引文: ①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8.128-129 ② 李茂 编译.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116 ③ 王长纯:教学相长:中国教师发展的核心话语(提纲),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6.8.3—6 ④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8.128-129 备注:发表于《时代教育》2012年11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