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魏国李悝主政期间,主持的变法非常有名,人称李悝变法。变法里有一条平籴法,很有想象力——政府在粮食丰收的年份按市价购买粮食,储存起来,在粮食歉收的年份卖出,平抑粮价。据说,这一条政策能够防止饥荒、强国富民。 李悝变法里的其他政策,不在本文今天探讨的范围里面,单单就平籴法来说,我不认为这样的条款具有任何抵御饥荒的作用,而且也不会对国家富强产生多大的效果。 丰收年份政府大量收购粮食的不恰当性 在粮食丰收的年份,市场上食物供应充足,粮价下降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有人认为粮价的下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他们收入减少。这种论断是十分荒谬的。 首先,农业产品大量生产时,农民在维持了自身生活与生产需要后,剩余比以前更多的生活资料,他们希望用这些生活资料,交换更多的生活便利品或者奢侈品,这造成了更多的交换行为。因为人类的交换行为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更多的交换就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价格肯定适度上涨,以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这一地区。丰收的年份,并不是农产品便宜了,而是货币更贵了,单位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换能力,绝对不可能变得更低,农民也绝对不会因产量增加而变得更加贫穷。 第二,一切制造业,必然以农业生产的天然产品作为原材料,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决定了制造业的规模。原材料供应的充足,一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利润,为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可能性。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就意味着对农产品更多的需求,也意味着农民可以卖出更多的劳动产品,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成对农业有害的事情。 第三,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大量对劳动的需求,这一地区劳动者的报酬会高于其他地区。高额的劳动报酬和便宜的生活资料,是这一地区人口增长的巨大推动力。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样为农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粮食丰收的年份,大量的农产品供给,鼓励了周边制造业的改良与发展;制造业的壮大,增加了能够购买农产品的人数,这对农业的改良同样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农业和制造业的改良,必然会增加国内年产物,国内的年产物,才是国家财富的组成部分,年产物越多的国家,才是越富裕的国家。所以,丰收的年份,是国家走向繁荣的契机,政府不应该以任何规定或者手段,抑制丰收带来的后果。 类似平籴法规定的这样,在丰收的年份,政府收购大量粮食,储存备用,其收购价格不可能低于粮食商人的收购价格,否则他可能收购不到哪怕一粒粮食。而且政府并不打算靠贩卖粮食盈利,执行收购任务的官吏对该用多少钱收购粮食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能不能尽快完成收购任务向上级交差。政府收购粮食的价格必定或多或少的高于谷物商人收购的价格,这会让谷物商人提高收购价格,否则他可能无法购入粮食。政府介入对粮食的收购,会提升从商人到制造业者,到粮食消费者各个领域的成本,不但严重减少了制造业原材料的供应,还降低了劳动者劳动的报酬,国内制造业改良和人口增长的效果都大打折扣,制造业规模扩大以及人口增长为农业改良提供的动力,也就消失不见。国家失去了一次走向繁荣的契机。 歉收年份政府大量出售存粮的不恰当性 一般情况下,粮食歉收并不会导致饥荒,一个地区的粮食供给量不足,粮价就会高于其他地区。价格低的地区的粮食,会至少一部分流向价格高的地区,粮食价格差距越大,粮食流动的数量就会越多,速度也会越快。在政府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某一地区,即使粮食歉收非常严重,也不会出现无粮可吃的情况。饥荒的出现,通常是政府应对歉收的不恰当举措造成的。 在粮食减产的年份里,粮食商人会尽可能提高粮食的价格,以适应粮食的短缺情况。高粮价必然阻碍对粮食的消费,每个人都要精打细算,比过去更加节约粮食,以度过难关。如果商人将粮价定得低于合理的水平,他不仅会损失一部分利润,还会导致过度的消费,人们不会刻意节约粮食,很多粮食会有其他用途,比如制造业或者用来养殖动物。粮食消耗的速度与粮食短缺的程度无法相匹配,在这一季的后期、下一季粮食上市以前,市场上很可能就没有粮食可以供应了。歉收的年份,政府由于他的仁慈与愚昧,往往逼迫粮食商人降低价格,粮食商人听从了政府的命令,可怕的饥荒就发生了。 我们通常会认为,粮食歉收时,正是粮食商人大量囤积粮食不肯售卖,造成了消费者无粮可吃。这种观点,也是荒谬的。 首先,粮食贸易可以说是最难以垄断的行业,从古至今,没听说过哪个人能够将粮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商人很难将价格提升到合理的价格之上,因为他无法阻止竞争对手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粮食。这样,他将无法卖出自己的粮食。 第二,如果商人在下一季粮食上市之前,还有很多这一季的粮食没有卖完,他肯定会降价处理这些即将变质的存粮,如果仍然不肯降价,这些粮食不仅可能会因腐败而浪费掉,更重要的是,这些粮食会严重降低下一季新鲜粮食的价格,影响他的利润。 第三,即便真的有商人囤积了粮食,他一定是预判这一地区的粮食供应不足,价格将会上涨。假设他判断错误,他将产生由大量储存粮食而带来的亏损,这对商人的伤害要大于一般消费者;假设他判断正确,市场上粮食的短缺只会更早的让消费者勤俭节约,不至于在未来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因粮食短缺带来的困苦。 粮食短缺从来不是商人的邪恶造成的,而是由于粮食确实短缺。历史上出现过为了降低粮食价格而禁止粮食贸易这一行业存在的情况,其结果是对国民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假设没有粮食商人存在,农民必须同时承担粮食生产者和销售者两个角色,通过农民之手出售的粮食,必须使他获得生产者的利润,也必须使他获得销售者的利润。只有同时获得这两方面的利润,才能补偿他同时进行两项工作的资本支出。从这样的农民手里收购的粮食,绝不会比从粮食商人手里收购的粮食更便宜,因为他们都需要获得售卖粮食的利润。如果农民只从事农业生产,他的劳动能力和资本使用的水平一定比同时从事两种或者更多工作,高得多,他生产的成本自然也会低很多,从单一的生产者手里购买的粮食,必然比从既做生产者又做销售者的人手里购买的粮食便宜。同理,粮食商人也必然比农民更加懂得如何降低成本,他们卖出的粮食价格,也会稍稍低于农民卖出的价格。粮食商人的存在,肯定不会让消费者购买粮食的花费更高昂,相反,极有可能使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粮食。 粮食商人通常会在粮食收割之后尽可能快地大批量收购农民的粮食,农民的全部资本可以立即重新投入到土地上,用来购买更多的畜力和人力,耕作的效果会非常好。没有粮食商人的大批量购买,农民的资本无法尽快回到土地上,也没有更多的畜力和人力用来耕作,土地的生产能力必然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作为制造业的原材料,其数量减少导致制造业规模的缩小,国家的年产物数量也相应减少,国家变得更贫穷。这一点在上文我们已经论述过了。 粮食歉收的情况一旦出现,其负面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消除的,只能尽力减少这种影响,就是尽可能将短缺平均地分布到每日、每周、每月里去。这种事情,商人们由于关系到自身利益所在,必然比其他人研究地更好,更透彻,他们具有解决这种危机的手段和能力。其他任何人因为没有这种利益关系,也就不具有这样的手段和能力。粮食商人们的存在和自由竞争,不但能够使国家变得富强,还能起到抵御饥荒的作用,这一点可能比任何政策和命令效果都好。任何试图消灭这一行业的政策或者命令,目前看来,都是极不合理的。 政府在歉收的年份大量卖出粮食,降低了粮食的价格,严重影响了粮食商人的收入,必然会减少粮食商人的人数,是向消灭这一行业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政府完全有可能误以为他自己可以替代粮食商人向所有人贩卖粮食,这将是国民经济的重大灾难。 政府出售的粮食,其价格必然不可能高于粮食商人出售的价格,否则他可能卖不出一粒粮食。与收购粮食的情况相同,执行任务的官吏并不关心他究竟该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粮食,他只想尽快卖出所有的粮食,向上级交差。经官吏之手卖出的粮食,价格就必然或多或少低于谷物商人卖出的粮食,这就迫使谷物商人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售价。这几乎等于要求粮食商人降低粮食的售价,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合理的水平,一定导致消费者对粮食缺乏的程度缺少认识,粮食的消耗量会快于应对歉收年份的合理速度。这一季的后期、下一季粮食上市之前,发生饥荒是无法避免的。 说平籴法能够抵御饥荒,这一说法,我持有最严重的怀疑态度。 这一政策产生大量的财政支出政府在粮食丰收的年份大量收购粮食,储存起来,以备粮食歉收的时候使用,这一政策会产生巨额的财政支出,从而降低政府执政的效果。 首先,政府需要花费很多资源用于存放这些原本不需要存放的粮食。 第二,收购这些粮食本身需要花费很多。 第三,如果丰年之后依然是一个丰年,政府就需要在收购新一批粮食时,卖掉库存的粮食。这些粮食购买时是新鲜的,质量更好;出售时是将要腐败的,质量更差。出售它们的价格无论如何也无法高于购买它们的价格,政府经过这一场买卖,损失了相当一部分资金。 第四,歉收的年份,政府出售这些粮食,需要投入十分可观的人力、物力,这些人力、物力本可以用在生产上,增加粮食产量。 如果能够起到应对饥荒和强国富民的作用,这些政府支出都是值得的。但是通过分析可知,这些政府支出,不但不会起到上述效果,反而会严重阻碍生产发展,甚至是造成饥荒的罪魁祸首。既然如此,这些本可以用在兴修水利,开疆扩土上的资源,就统统被浪费掉了。 本文结论
历史上对李悝变法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认为魏国从这次变法后,迅速强大起来。我虽然没有证据和理论证明李悝变法的其他条款同样无助于魏国的强大,但就单单平籴法一条来看,完全无法起到正面的效果。如果魏国采用了平籴法依然能够富强,那没有采用平籴法,变法的效果一定更好。 第五大洋: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1987生于中国青岛,毕业于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文学学士学位。现任天津某事业单位助理工程师。业余历史爱好者,信奉美国联邦大法官理查德·A波斯纳为首的法律经济学流派,热衷于使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座右铭: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 ▌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作品 文/第五大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