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其鬼而谄之”辩解

 六谷斋 2016-05-15


 

《论语》读书笔记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历代注译家注译这句话,都译为不是当祭的鬼而祭,这是谄媚遇见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没勇气。”这是只见文字而不见其义理。
我的今译是:“不该帮的你去帮、去讨好他,就好比不是你的祖宗你去祭祀一样,这是谄媚!应该做、应该帮的,你不去做、不敢帮,这是怯懦!”

为什么这样译呢?

揣摩孔子此言的问题情境,这两句话明显是指一件事而言。当是有人说了或做了某事,在孔子看来是不应该的。例如,某人遇见强者欺侮弱者,不但不去帮助弱者,反而讨好强者,为强者说项、张目。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很气愤,就举例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该帮的,你去帮、去讨好,就好比不是你的祖宗你去祭祀一样,是谄媚!应该做、应该帮的,你不去做、不敢帮,是怯懦!”所以,这句话不是直接说祭祀之礼和义、勇的道理,而是借祭祀的例子以批评的口吻评论一件现实的事件,指斥某人没有是非、助纣为虐、既谄媚又怯懦的丑恶嘴脸。以往诸家的注解都将这两句话分别说成对待祭祀、对待人所不应作的两件事,直译为“不是当祭的鬼而祭,这是谄媚遇见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没勇气。这是只就文字作解。如果孔子只说了前一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或只说了后一句“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样的分开解释就很贴切。但明明是两句话连在一起,显然是在说一件事,作上述分别文字解显然不妥。进一步分析:

第一,《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话,都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指向具体的人和事,一章中一般只有一个主题。所以,这两句话上下句义一定是相关连的,不会“不須連上句”(朱子语,见《语类》),而是要上下句关连起来分析;

 

第二,孔子很少据理论理,而是因材施教、就事论理。所以这一章不会是讲祭祀的“礼”和见义勇为的“理”,而是指斥具体的人所作的事不守“礼”(不当为而为之)、不讲“义”(当为而不为);

 

第三,“谄,横求也。人若非己祖而祭之,是为谄求福也。”(何晏《论语集注义疏》)一个为求福而谄媚的人,怎么会“见义”?更谈不上勇为了。孔子不会把这两件不相干的事理放在一起表述,记述者(孔子的弟子)也不会把两者放在一章中记述。所以,孔子在这里一定是说一个人所做的一件事,指斥其“其罪一也”、“其罪二也!”

 

第四,孔子所批评的是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人,而不是平民百姓。古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平民百姓不知礼、不懂礼,孔子也不会责之不守礼。这个人明知“礼”不当为而为之,明知“义”当为而不为,知礼、懂礼而不守礼。故孔子直斥之为“谄也!”、“无勇也!”是极其蔑视之的,有甚于“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类似于“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说法。

 

第五,“非其鬼”之“鬼”,在这里是贬义。《说文》:“人所歸爲鬼。从人,象鬼頭。鬼陰气賊害,从厶。”孔子在这里显然用指此意,而没有泛指祭祀的对象“鬼神”的意思。其指斥小人“同气相求”的意思倒十分明显。而朱子在其《语类》中解为:“「非其鬼而祭之」,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也。庶人而祭五祀,大夫而祭山川,諸侯而祭天地,此所謂「非其鬼」也。”这段话明显偏离了文义,将象征坏人的贬义的“鬼”等同于褒义或中性的祭祀对象的“鬼神”了。

第六,如按照朱子的解释,又怎么理解“三家以雍彻”、“八佾舞于庭”、“季孙祭泰山”?季氏的行为仅仅是“谄也”吗?那离题可太远了,孔子一定不高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