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飘逸而又刚健的笔法美 ——孙过庭《书谱》审美思想探析之二

 hmit 2016-05-16



《书谱》



      

      如果我们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一栋辉煌的摩天大厦的话,那么构成这栋大厦的基石便是坚实的笔法所凝结的点画(线条)。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顶峰,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身份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争效取法,绵绵不息。而今,我们虽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过庭,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肯定是有机会见到离其三百多年前的羲献墨迹,且“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因此,通过研习孙过庭杰作《书谱》,进而领悟“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被人们视为一种捷径。


一、《书谱》用笔的历来评价


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怀才不遇随潜心学问,不料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孙过庭自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表明孙以钟、张、羲、献为师,并以二十多年的功力,矢志不愈,勤研苦学,专工四家书法中的所蕴藏的精深道理。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孙过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唐张怀瓘《书断》“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将孙过庭与二王相比,并且各有优劣,且能相得益彰。


宋米芾对前贤墨迹极尽挑别、挖苦;就连对颜、柳这样的大家也多有微词,然而他对孙过庭却极力称赏,米芾《书史》“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过庭笔也。凡唐学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观察孙过庭用笔特点是“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可谓精细人微,看到了孙对二王的发展,认为唐一代深得“二王”笔法的,没有能超过他的。


明代的焦谓:“昔人评孙书,谓千字一律,如风偃草,意轻之也。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顷见《千文》真迹,尤可以见晋人用笔之意。禅门所称不求法脱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指出昔人如窦暨等认为“孙过庭之书珠如算子”是缺乏卓见的。


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二、《书谱》用笔的审美取向


虽然王羲之在东晋高手林立的书坛上并没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且二王一系书法因自主创造不够,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没有任何突破。但由于唐太宗不仅在实践领域承传羲之书法,还专门写了《王羲之传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大张王学,给予羲之书法一个绝对的历史定位,成为引领中国书坛的千年盟主。这当然有作为帝王从战争到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发展文化,巩固政权的需要。但为书法艺术的改革创新,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穷追书理,讲究理性的艺术实践。“唐人尚法,从初唐欧阳的《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李世民的《笔法诀》、到盛唐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到中唐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的《授笔要说》,直到晚唐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等,整个唐代对书法点画、用笔、结体、章法、用墨等诸形式因素都给予法则规范。孙过庭《书谱》更属书论中的杰出代表。“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睿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指出,运用笔法的周密,功力的深厚,对理解书法的奥秘非常重要。如能注意笔画的波澜起伏的变化,就能从内心得到启发,就能融类旁通;知道各种点画的情致,就可以把书法的方方面面的道理联系起来,达到融会古今,把古代的虫篆、现代的草隶融为一体。这就象把金木水火土一并运用,就可以生成无穷变化的物品;这也和八种乐器组成的音乐,此起彼伏,使人的情感随之变化,感受无穷的道理是一样的。


2、劲健变化,追求精微的笔画特质。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阕,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然详察《书谱》书法艺术特色,以王羲之为衣钵孙过庭,用笔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观其点画厚重与轻逸兼收并蓄,线质涩劲与温润相得益彰,结体灵动与张力辉相成映;落墨厚重而不臃肿,用笔疾速而不轻浮,使转遒劲而不势弱。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王羲之《十七帖》、《远宦贴》和陆机《平复帖》。特别是《书谱》后半段燥润参差、温雅流美。“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宛如晋人风韵尤存。


3、善于取势,融汇自然造化之理。点画的生命在于取势,无怪乎当代吴冠中先生提出“线条等于零”的一说,细想一下,再精美的、功力深厚的点画线条,如果不能在具体的作品中灵活运用,它就失去的本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然而点画的灵活运用就必须有势的存在,东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出: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竖如万岁枯藤……书法以汉字为造型对象,汉字产生于象形,而象形具有天然的艺术性。《书谱》指出“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同自然之妙有”,这种阴阳变化的法则,亦即对立统一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家所书写的每一个点画“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其前题掌握高妙书写技巧且能融汇日月山川造化之理。


4、赋于情感,传达心性的自由独白。孙过庭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在孙看来,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书法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就像羲献,本为父子,书法上可谓一脉相承,但右军书“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大令书则“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古人有云“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就是这个的道理。


三、《书谱》笔法的具体体现


笔法是形成点画(线条)的具体动作表现,正确、灵活的笔法能够形成较好的线质,从而给人美的感受。分析《书谱》的笔法来由,离不开“二王”诸帖用笔特征与《书谱》用笔特征的对比与研究,虽“二王”诸帖虽只剩下后人打灯取影的勾摹之作,但形迹所凸现出的形式表象,对于我们的学习研究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1、执使转用,曲折辉映。《书谱》谓: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孙过庭向我们指出了执使转用在书写中的技术要领。执,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使,就是运笔有上下左右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用,即结构的揖让向背。书谱中的点画正是通过这种执使转用,形成直线和曲线的丰富变化,或向背、或曲折、或回环、或简约,在一字之内多直线并列的情况下,施之以粗细、向背、疏密、欹正变化;在一字之内多曲线相复的情况下,辅之于翻转、曲折、回环、简约等变化。使各点画避免平行、对称和雷同等诸多问题,产生了多姿多彩,灿若星河纵横变化之美。


2、俊拔刚断,提按有度。《书谱》云:“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这两句话向我们传达了《书谱》用笔的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矫揉造作。我们观其许多横画、捺画、竖折(点)特征显著,横画先顿笔重按,后摆动之势顺锋摆出,一笔之中瞬间出现波澜起伏两种变化,跌宕神采顿生。捺画由轻及重环转作弧笔,右下收笔时渐提锋继作环转出细锋,速放而急收,锋芒烁烁,神采飞扬,宛如速滑运动员疾速弧形滑行,骤然而来一个360度的起跳旋转,高亢而激荡。而作为竖折的笔画在草书中一般为一笔而出,而孙过庭却将其改为点画和横画分两笔完成,于是在这一细微的笔画中便出现按中有提,曲中有转,观其连接处似断还连,折画的刚劲处又隐约着细若游丝的阴柔之美。各种笔法在孙过庭手中,肆意挥洒有如一曲激昂澎湃的交响乐。在诸多笔画中孙过庭还施于了粗细的变化,或主干笔画写得较重,连带较细的;或仅部首较重,偏旁较轻的;或数笔较重,数笔较轻的。如此变化,无穷反复,形成跌宕的韵律美。


3、中侧并用,方圆兼施。《书概》说“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正象乐曲中的主旋律和感情基调:要么雄壮,要么凄婉;要么欢快,要么哀怨;要么豪放,要么抑郁,尽管其间有着喜怒哀乐的变化,但那既定的旋律和感情基调是不能改变的,也是“不易”的。美学家朱光潜说:“一切形式美的规律皆存在于变化统一之中。”而书法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及其在运动中所表现特征也正体现这种思想。中锋为阳,侧锋为阴;方笔为阳,圆笔为阴。朱和羹《临池心截》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十代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我们从视觉审美角度看,侧锋外露、爽利、尖锐,棱角分明;而中锋内敛、厚重、圆劲,力能扛鼎。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侧锋写得较重,入笔侧尖,旋即转为中锋行笔。常见撇画侧锋入笔,通过顿挫来完成侧峰转中锋。方圆兼施依赖于用笔的中侧并用,侧锋往往会形成方笔,中锋却表现的较为圆劲。


4、连断相续,古意盎然。《书谱》整体风格以小草的面目出现,然又兼有章草、融汇大草的韵致。在《书谱》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字之内或数字字间组合的点画用笔时断时连,如涓涓细流时而一路欢歌,直泄而下;时而曲转环绕,留连往返;时而激荡飞花,晶莹四射。点画断连有度便产生对比变化而成势生气韵,若能一味的连,便会繁密而累;若一味的断,就容易琐碎而乱。《书谱》还有诸多略带章草的笔意,笔画末端带有波角,使其在笔画的连断上产生丰富的笔法变化,既产生嘎然而止的跌宕感,又生古意的凝重感。


孙过庭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阐述了书风当随时代的道理。赵孟頫以“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召示后学讲究用笔是书法千年不变的规律。孙过庭以自己的勤学、善思、求变,推进了魏晋“二王”书风在唐朝的延续及新发展。深入地研读孙过庭的治学思想及《书谱》所承载的艺术魅力,对当前书坛过燥、过急、求做作、求花哨而不强基固本,内练心性等诸多不良现象时风于今仍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出版乔志强编《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孙宝文编《孙过庭书谱》

江苏教育出版社: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





 书家风采 




        李君毅,观山斋主人,1972年生于湖北省谷城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受教于王岳川、言恭达、苏士澍、曾来德、张旭光、程大利、梅墨生、李爱国等先生。现为北大·海棠学社执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书协会员,襄阳市美协理事,湖北省谷城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屡有书画作品及论文见诸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在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网络展、全国首届新闻美术大赛、“烽火科技杯”全国书法大赛、第六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宁夏庆华杯”第二届中国(吴忠)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湖北省政府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 等展览及赛事活动中参展、获奖。

2013年10月,由导师王岳川教授题辞“走近经典李君毅书画作品展”、 “海棠花开”李君毅等八人书画展分别在北大·海棠学社主体展厅、北京经典美术馆隆重举办,两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中国新闻网、书艺公社、《书法报》等全国二十余家专业新闻媒体报道。






转发分享,截图发至后台,幸运读者均可获赠下附精美书法小品一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