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佛像的袈裟

 nzpeach 2016-05-17


纵观魏晋以来佛像服饰特征,样式有差异,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袒右肩式袈裟,二是通肩式袈裟,三是褒衣博带式袈裟。

佛衣穿着样式的渊源——

“通肩式'和'右袒式'是古印度佛像仅有的两种袈裟披着样式,这两种样式在古印度造像中交替出现,随后这两种佛造像样式随同佛教传入中国。

右袒式袈裟(或袒右式袈裟 或半披式袈裟)

常见的穿法主要有两种  一 右肩固定   二 右肩裸露

一 右肩固定(多见于北朝时期)

右袒式佛衣是中国汉地早期佛衣样式,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常见的一种佛衣样式。

佛像贴身着僧袛支,外层着袈裟,下身着长裙。



北朝最常见的穿法是左领襟的袈裟自然下垂,右领襟半披于右肩,顺右手臂外侧经右手腕下面,搭于左肩。



僧袛支

佛像贴身着僧袛支(↓下图贴身绿色衣),外层着袈裟,下身着长裙。僧袛支相当于穿在袈裟内的内衣,防止三衣滑落露出胸部。



二 右肩裸露

袈裟从右腋窝下通过(或从侧腰部),袒露右肩,一直绕到左肩上。从正面看袈裟倾斜覆盖前胸。


古印度早期右袒式↓


汉地佛衣在古印度样式基础上不断的本土化,但早期袒露右肩样式与古印度这种样式基本无异:佛像贴身着僧袛支,外层着袈裟,下身着长裙。


●通肩式袈裟

在古印度佛像多作集衣襞于左肩的“通肩式”袈裟(“通肩式”袈裟右上角搭于左肩)。


古印度通肩式袈裟一直都是佛陀着衣样式,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后这样的样式也一直在中国存在,并成为早期造像的常用样式。

                                   西秦佛像(柄灵寺)


袈裟覆盖右肩后,从正面颈下绕过到左肩后并固定, 两肩均为袈裟所覆。

                                          唐(龙门石窟)



这种样式一般看不到袈裟里面的僧袛支,但也有少见的通肩式袈裟里面的僧袛支显露。↓

北魏(敦煌石窟)


●褒衣博带式袈裟

褒衣博带式佛衣,大约这是佛教东传,在汉地形成的符合中国人审美标准的新方法,是袈裟披法的中国化。褒衣博带,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盛装的形容语,“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


最外层披僧加黎通肩式披着,深领下垂,袈裟搭左肘上固定。


按照佛教规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补缀成条,并列缝制为衣,袈裟的形状为长方形。共有三衣:僧伽黎 (大衣),用布9~25条;郁多罗僧 (上衣、七条衣),7条;安陀会 (内衣、五条衣),5条。故而又称百衲衣、田相衣。



这种属于一种宽松的披着方法,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的袍装,自汉代以来就已成为中原儒士喜尚的服装。十六国南北朝时,中原士大夫竟因此而号称 “衣冠华族”。

褒衣博带式,从根本上讲,没有袖口的这类佛衣,平展开来应与通肩衣、右袒衣一脉,为一块长方形的大布,只是在披着方式上与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装甚为相似,外来服饰民族化的表现非常巧妙。 “褒衣博带式”的名称,主要是侧重于此佛衣样式的文化内涵。

(提示:佛像袈裟穿法因时代而异,变化细微,这里整理一下脉络,日后详细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