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刚刚发表了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多伦多共识,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大会在长春刚刚闭幕,在目前的研究背景下,我国的Hp诊疗会有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先看看过去幽门螺杆菌的诊治共识吧!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糖果天天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成功分离,这一发现改变了既往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针对HP的各项研究广泛开展,并且认识到Hp感染可导致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淋巴瘤(MALT淋巴瘤)及甚至诱发胃癌。WHO于1994年将HP列为I类致癌因子。2005年Marshall与Warren教授因发现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我国对于HP研究颇有渊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郑芝田教授就曾应用抗生素治疗溃疡性疾病,并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刊发了世界首篇病例报告。我国消化领域著名学者、校长樊代明院士及其同事也曾在实验室中观察到Hp,但因种种原因遗憾未成为发现溃疡性疾病真相的第一人。而Marshall教授正是在郑芝田教授等研究者文章的启发下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我国关于Hp感染相关诊疗也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充足,而逐步更新完善的,分别于1999年、2003年、2007年、2012年颁布了四次共识意见。现将四次共识意见关于HP的根除指征及方案做一简要归纳。 【四次共识中根除适应证】 1999年海南共识根除适应症
#明显异常至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 2003年桐城共识根除适应证 2007年庐山共识根除适应证 2012年井冈山共识根除适应证 【四次共识中根除方案】 1999年海南共识治疗方案 1、PPI+两种抗生素(C/A/M)*7d 2、铋剂+两种抗生素 B+A+M*14d B+T+M*14d B+A+C*7d 3.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替代1方案中的PPI*7d H2受体拮抗剂/PPI+2方案*7d A:阿莫西林 C:克拉霉素 B:铋剂 M:甲硝唑 T:四环素 2003年桐城共识治疗方案 RBC: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B:铋剂 F:呋喃唑酮A:阿莫西林 C:克拉霉素 M:甲硝唑 T:四环素 2007年庐山共识
疗程:7或10d,对于耐药严重地区,可考虑延长至14天,但不能超过14天。 2012年井冈山共识 2015年gut发布了京都全球幽门螺杆菌胃炎国际共识,将Hp感染性胃炎列为传染性疾病,对Hp的根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astroenterology刚刚发表了加拿大胃肠病协会(CAG)联合加拿大幽门螺杆菌研究组的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多伦多共识。 对于HP感染的诊疗既要了解国际新进展也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循证医学证据,在目前的国际研究背景下,我国的Hp诊疗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期待今年的国内第五次共识的颁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