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道德经之老子旁说》

 野之老 2016-05-19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把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异闻及所有捉摸不定的材料统统作了记载与罗列。看似一篇忠实的报道,实则非常模糊不清,笔者认为起码存在三大疑问:第一,关于老子是否就是李耳、老聃或老莱子,司马迁一概不予肯定;第二,“老子”称呼是怎么来的、与真实的老子本人有何关系,司马迁也是只字不提;第三,司马迁对老子的姓名、籍贯、生卒年代等的记载都难于确定。

这些其实都不能苛求司马迁,因为综合先秦古籍,对老子生平的记载本身就是五花八门极不一致。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我们自己不妨也归拢与解读一番,权且谓此为老子旁说吧------

 

关于老子的国籍,有的说是陈国苦县人,有的说是楚国苦县人。咋回事?历史上,陈国是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是年孔子逝世)被楚所灭。持老子是陈国人观点的,则说明老子只能是生活在陈国灭亡之前,也说明老子是先于孔子去世的;而持老子是楚国人观点的,则认为楚国灭陈后老子仍然在世,也就是说,孔子去世后老子仍然健在。至少司马迁就认为老子是在孔子之后才去世的!

 

关于老子的生活时代,史学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各家观点均收集在《古史辨》(罗根译编著)中。有的说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也有的说老子是战国中期人,甚至还有说老子是秦汉时期人的也给出了证据。而综合《左传》《礼记》《庄子》等书对老子的零星记载,后世大体可以认定:老子是春秋后期陈国人,生活上限(出生)约为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我们知道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长孔子20岁),生活下限(卒年)约为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即孔子死后8年),上下限间刚好整整一百年!

 

关于老子的生平经历:

老子早年为周王室“守藏室之使”(管理藏书的史官)。从这点上笔者本人可以推测出:老子的智慧与思想应该来源于那些藏书;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才造就了老子“仙风道骨”!由此还应该推测出,“道家思想”的萌芽或许早在老子之前就有了,最少在老子所管理的周室藏书中已有了零星的闪烁。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携带大量典籍逃往楚国,老子亦被免职而回归故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一年也注定成了老子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身份变了,“在朝”改成了“在野”,思想与行为当然也会改变。此时的老子已55岁,此前的生活算得上是安稳与“功成名就”了;然而于乱世而退,隐而立说,环境或许从此逼出了老子日后的处世思想。

然而随后老子又去了鲁国生活多年,在那里与孔子有过往来。比如,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从老子“助葬于巷党”;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是年孔子50岁),老子居住在沛,孔子南行至沛拜见老子。笔者由此可推测,当时老子、孔子均已是名誉天下的人物了。两位老人均了解对方的学说与思想,彼此间也必定有过交流。这一点很重要,它为后世关于两位思想巨匠的碰撞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老子晚年返回陈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孔子逝后一年)楚国灭陈。老子遭亡国之痛,逃往他国。解读于此不免让人感叹:环境造人,乱世也造就了老子的“无为自保”思想------

传老子西出函谷关时,为守关尹喜写下了五千言《老子》,最后死在了秦国,“秦失吊之”。若按此说,《老子》一书当成书于春秋末期。

 

看看,仍然没有“老子”称呼是怎么来的及这一称呼究竟与真实的老子本人有何关系的典籍记载。实在无法,我们就只好从道教的神话传说中去找答案了: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河边洗衣,忽见上游飘下一枚黄澄澄的李子,遂用树枝将此拳头大小之黄李子捞上来并吃了下去,从此理氏便怀了身孕。理氏怀胎81年生下一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这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此乃“道教”神话而已,无证无考,我们不必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