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林学步》之十二.七言律诗(上、下)

 江山携手 2016-05-19


 
  《诗林学步》卷十二.七言律诗(上)        作者:象皮

  无题
  前日冻雨,偶动诗兴,吟得一句“冻雨催逼草木黄,我本凤兮独一方”。正和古意。奈意尽,不能复续。连日辗转反侧,犹未能续成。昨日重吟此句,续成六句“灵霄未舞天帝怒,逆鳞折翅落大荒。临风无力悲白夜,秋心寂灭死未僵。鸡声庸懒迟日起,翩翩飞来百鸟伤。”至此忽感大不吉。昔日余尝作《无题》,辞曰:“自有清心笑楚狂,何须饮酒叹黄粱。春深不锁东风恶,月远难奔碧海凉。洛水徒流嘲子建,天台惭杳羡刘郎。蝶飞醒断庄周梦,误己痴生抱柱亡。”诗成,呕血未止。未己成谶,情缘终究未成。今日忽又发此不详之音,此天意乎?故沉吟未续。至夜,果又成谶。归后,惟觉三年来旧事,历历在目。此命也,运也,非人力也。故决意永不续此残诗。复以《无题》记之。
  
  情悭无计避情天,谶语今宵似旧年。
  春意轮回存未可,秋心寂灭死方偏。
  拈须易演三思命,呕血诗成一笑缘。
  揾取何人留我泪,余生几度不能眠?
  ——于2000年11月25日
 
  如果我说要写一首“诗”的话,一般来说,这是指写一首七言律诗。如果要写别的诗体,我会特别声明一下,要写的是绝、古风、词或是曲子。其实不光我这样,很多爱写诗的朋友最喜欢写的、写的也最多都是七律(自唐以后的古人和我们也一样)。我收集到的个人专集中差不多都是以七律和词为多。这两类诗体加起来基本上占了全部网络诗歌总数的七成(词的比例可能稍大一点儿)。由此可见七律的影响力有多大!
  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诗集,发现七律占到了30%左右。我以为如果哪位朋友想迅速地对我的诗歌水平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性认识的话,那么不妨就只看一下这些七律就足矣。同样,一个人的诗集中如果有多种诗体的话,那我也总是先看他的七律,得出个初步印象后,再看他别的诗体。这种阅读方法虽不能说非常客观公正,倒也不失为简明有效。尽管如此,我集子中的七律也还是不算少了,全看看也挺累的。如果进一步只让我选一首七律来代表我的诗歌水平,我很可能会选上面这首。虽然别的人并不一定这样看(自己最喜欢的往往不是别人也喜欢的),但这首诗的的确确表述出了三年来(我重新拿起笔写诗的三年)我的真实感情,诗歌之所以和我结缘,成为我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学生时代的一种游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一种命运中“失意”的经历。
  我喜欢写七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七律实在是一种很合用的诗体。它比五律、绝句空间更大,比古风规律性强,没有词曲的谱式繁杂,而且它可以适用于各种内容和题材。历代的名家已经把七律的创作空间开发到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地步了(以至于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想跳过了七律的影响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在这个学科中可选修的“专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想学诗有成,就一定要用足十二分的精力来学好七律才行。
  下面我还是结合作品谈一下七律的各种格式。
  (1)
  
  咏史
  
  浮沉无计畏波涛,斥鴳何堪惜羽毛。
  笔墨空能穿铁砚,头颅岂敢试钢刀。
  犹闻圣主开言路,却见雄兵候汝曹。
  从此闭门长谢客,管他江海水滔滔。
  ——燕垒生《燕垒生诗词钞》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七律。具体格式如下:◎○⊙●●○△,⊙●○○●●△。⊙●◎○○●●,◎○⊙●●○△。◎○⊙●○○●,⊙●○○●●△。⊙●◎○○●●,◎○⊙●●○△。形式上相当于一首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和一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相加。和七绝一样,七律的正格是首句入韵的。燕垒生,浙江余杭税吏。自云:“学诗词十六年,学做人三十年,要做人六十余年足矣。”他是网络诗坛中“大侠乔峰”级的人物。他的诗如鲁迅,词学稼轩,曲子虽不多,但也很有本色风味。燕垒生的诗集最让我感动的特点就是“正气凛然”,让我的“热血沸了又凉”!特别是他的一组《咏史》诗。我相信这样的诗一定会被历史记住的。上面选的这一首诗是燕垒生的《咏史》中的一首,大家读此可见其“诗风”之一斑。
  关于题目,我想不用多说。这一类的题目就如《无题》一样。我们不用管燕垒生是看了《二十五史》(或是《清史稿》“民国史”)中的哪一章,反正是这样一种“无奈何”的情绪能感动大家就是好诗。我们先看首联:起句起得极有力度。这个“畏”字下得非常准确,这个字是全篇的关键,一切文章都由此生发出来。用“波涛”比喻世事的险恶。“浮沉”比喻自己的情绪变化。“无计”是“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这样短短七个字包含了很多的意思,起笔就已经把情绪拉到了极高的状态,这和我们常用的“起句要平”的招法并不一样。所以第二句的“斥鴳何堪惜羽毛”就稍有一下调整,这里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典故,把自己比为斥鴳,解释了一下“畏”字的原因,原来是“惜羽毛”。本来在第一句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句子后面,我们也许期待的是“大鹏”鸟的出现,但这里忽然把自己跌落到了“斥鴳”的地步,实在是有些让人失落。这里其实是一种“反语”。这个“何堪”就是明证!我们知道,斥鴳是那种“不理解大鹏”的小鸟,是那种根本就飞不高,也没心思飞得高的家伙。它怎么会感叹什么“何堪”呢,它其实只会欣欣然前面那种“无计”才对。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就是“大鹏认为自己其实不过是一只可怜的斥鴳罢了”,这种笔法,何其婉转!何其沉痛!这里用这样一个招法,也有欲扬先抑的意思,把前面的气势压住,为后面的承接蓄一下势。第二联是全篇警句,是绝对可以入得上教材的“名联”。这一联的好处就在于根本不用去讲解什么,大家都能看懂而且迅速默记在心(不可出声)。这里继续围绕着“畏”字作文章。“钢刀”引出下文。第三联是“咏史”本事,借历史上的这段故事来说明“畏”的有理。这里的对仗是流水对,这种对仗形式最适合用来记叙“本事”。这里上一句还是承,下一句才是转,这个“却”字说明“出乎意料”。最后一联的笔法颇似鲁迅《自嘲》的最后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悲愤之情,已经无话可说了。(又:我曾经想求证一下这是咏的哪段史,谁知一查起书来符合这个内容的历史就太多了。甚至都联想到了韩国史去了。好在燕垒生告诉我这是“咏五卅”,大家就这么理解好了。千万不可牵强附会成“本朝史”了。)
  (2)
  
  自嘲并嘲与我相类者
  
  阿堵堆来脑发昏,前番负气咒金元。
  心头阴翳难消念,洞里邪魔易买魂。
  名马美人关自己,好官肥缺利儿孙。
  从今休作胡涂事,放大喉咙颂圣恩!
  ——胡马《胡马集》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律。具体格式如下:⊙●○○●●△,◎○⊙●●○△。◎○⊙●○○●,⊙●○○●●△。⊙●◎○○●●,◎○⊙●●○△。◎○⊙●○○●,⊙●○○●●△。形式上相当于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加上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前面已经提到过胡马,他的诗是一种以文入诗的典型,属于那种“敢想、敢说”的作品,读起来很是畅快淋漓。这里选他的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评析一下。
  这里起句就很是有趣味:“阿堵堆来脑发昏”是说“见钱眼开”的意思,“前番负气咒金元”有“悔不当初”的言外之意。颔联和颈联是一气呵成,形容见钱后的感想。这里“阴翳”是反语,应该是心里的那些“觉悟”才对,“念”就是“贪念”。“邪魔”倒算是实话实说,是自比自嘲,被钱刚收买后那种旧有的道德良心还有一丝的残存。颈联就连一点的良心也不讲了,是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小人得志之嘴脸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联,“颂圣恩”三字既点明了“自己”是什么身份(肯定是吃皇粮的),又点明了“阿堵”从何而“堆来”的原因(有歌功拍马之能,就可“金元滚滚”),发人深思。“休作胡涂事”再一次否定了前面的“阴翳”,有坚定“革命信念”的讽刺味道。诗名“自嘲”是借用一虚化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这个“自”并不是指作者自己。这首诗里面的语言是很“俗”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本色”,句法上也几乎是“口语”,迹近“打油”之作,但这首诗其实是很见功力的,绝非普通不谙诗律之人所能作出来的。首先,这首诗全篇格律用韵谨严,可见作者在写的时候是一字字推敲过的,就算是某一联真是随口而出,那也是说明了作者因熟于诗律日久而已经把说律句当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活动了(这种情况常写诗的人都能遇到)。这个韵是“十三元”,也是很容易就出韵的(很容易和邻韵搞混,过去科举考试作试贴诗时刁难点的主考官总是喜欢出“十三元”之类的韵让大家填来作,貌似出了个宽韵,其实比出“三江”“十五咸”之类的险韵还损,因为那些险韵一共没多少字,很容易就记住了,所以反不易搞错。就有不少才子都在这个“十三元”上栽过跟头),我知道胡马是坚持平水韵的,断不肯作出新韵的诗的,所以我相信这个“十三元”如果不是他照着韵书选出来的,那就只能说他实在是很够“厉害”了。其次,这首诗的章法上也挺有意思,看不出明显的“起承转合”。勉强分析的话,只能说首联第一句是起,后面第二句和颔联就是承转(这里面的承转是连在一起的,并没有单独意义上的承接,是一种心理斗争过程),第二句其实就已经开始“转化”态度了,到后面的“买魂”止,完成彻底的思想转变。颈联和尾联是合,用足笔墨把那种陶醉满足的形象刻画出来。这里把“转变”和“满足”加重笔墨,是加大了讽刺的力量,省去了不必要起笔(不讲钱从何来这样的废话,而只通过结句一个“颂”字点破就可以了)。


  《诗林学步》卷十二.七言律诗(下)        作者:象皮
  (3)
  
  冬
  丁丑除夕书怀
  
  千声爆竹同除夕,一样楹联独闭门。
  岂少秋霜来点鬓,更无春梦与消魂。
  誊诗最怕初衷改,服药还忧隐痛存。
  往事莫非新岁月,今年尚有此黄昏。
   ——矫庵主人《矫庵诗草》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律。具体格式如下:◎○⊙●○○●,⊙●○○●●△。⊙●◎○○●●,◎○⊙●●○△。◎○⊙●○○●,⊙●○○●●△。⊙●◎○○●●,◎○⊙●●○△。形式上相当于两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叠加。七律首句不入韵的是偏格,写的人不多,我检索了一下我的资料,也仅有数首而已(平起仄起两种全加上)。矫庵主人,又名反舌生。清韵书院专栏作者之一。对于他的情况,我了解得不太多,只知道他是南开的教师。我的搭档伯昏子在清韵诸大家中,独推矫庵,我读了他的专集后,深以为然。他的诗,是真正学者的诗,凛然而有风骨,有大家风范。可惜他现在处于隐退状态,实在是网上诗友的一大损失。
  前面讲过七言诗如果首句不入韵的话,我们就要在很长的一段文字后才能看到第二个韵字,所以就未免有害于记忆。要想补上这个损失,这个首联一般就要下点工夫,以收到夺得“头彩”的功效。这样才能提醒读者深入读下去。一般来说,因为首句不入韵后,则前两句的平仄完全相对了,更有利于写出对仗的句子。很多人也就采用了首联对仗的办法来加重整首诗的色彩(或者写的时候也许正因为要在首联有一个对仗,才想到首句不入韵的)。这首诗也是如此,首联其实是一个对仗。除夕对闭门也算是一个“无情对”了。这一联起的很出彩。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同除夕”和“独闭门”这一个对比上。千人同庆之时,为何我“独闭门”?这就是全诗的引子。一下子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急欲读下去。这个“一样”两字也用得好,有无可奈何的语气在里面。大家作诗的时候可以多练习用一下这个词。颔联承上,说明原因。“岂少”就是不少,这一句就是说人已老,“春梦”点出一点“独闭门”的原因,“更无”二字下得很沉痛。这个“春梦”可以有多种理解,是因情?是因志?还是其他?总之这一联是既点出原因而又未点破。颈联是佳句。“誊诗最怕初衷改”,一个“改”字说明了“物是人非”;“服药还忧隐痛存”,一个“存”字说明了“欲忘还休”。“服药”也隐隐有用典的意思,我们可以想像到一种晋人的风骨。这也似乎为前面的“春梦”作一个注释:我以为此诗是万万不能简单理解成因情所困的,尽管这样的理解也不失为一首好诗。读过《矫庵诗草》后就可印证矫庵主人到底“誊”了些什么样的“诗”了。“最怕初衷改”说明矫庵主人仍不愿改的态度(于此可知矫庵主人之人品心性也),这也许就是“不易被麻醉之清醒者”的苦恼吧。尾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往事莫非新岁月”初看起来很是不容易明白,“莫”和“非”双重否定,成了“往事是新岁月”的意思,“今年尚有此黄昏”接上后就不知所云了。其实这一句话应该连起来理解,意思是:当年遥想新岁月的时候,又怎会想到今天是这样一个黄昏之夜呢?这里的“莫非”是疑问词,表示憧憬推测的语气。这样一个收尾,既呼应了前面的“除夕”,更还有一种隐含不尽的愁思。
  (4)
  
  冬至
  
  铁血无知新境换,冰心谁问旧时轮。
  风寒日懒随长夜,窗紧灯愁候短晨。
  纵使因循沉寂物,岂堪苟且可怜身?
  前途细数三重雪,一笑东风立早春。
  ——于2000年12月冬至日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律。具体格式如下:⊙●◎○○●●,◎○⊙●●○△。◎○⊙●○○●,⊙●○○●●△。⊙●◎○○●●,◎○⊙●●○△。◎○⊙●○○●,⊙●○○●●△。形式上相当于两首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相加。因为写这种格式的人不多,所以前几天我有意练了练这种格式的七律。
  感觉起来,作这种格式的诗还是要在首联上动些文章,其他的就全和仄起首句入韵的正格没什么不同。还是先谈谈首联,和前面矫庵主人那首一样,我也是采用了首联对仗的办法来增加全诗的神韵(当然这并不是惟一的办法,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只要能够写出气势和味道就好,否则首联流于平淡而且不入韵,往往成为全诗的破绽)。这一联也是首先造好的(不同于我写诗先从后两联造起的旧习惯)。冬至那天刚巧我正在加班编辑一本高一第二学期语文学习指导教材,不得已又重读了一遍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我真的很奇怪这样一篇文字竟还没有被教育部换下),遂信口吟出此联。这一联的对仗曾引起伯昏子的疑问,认为“轮”字古意为名词,作动词用只是现代的用法,因此和“换”字不对。我后来查了查资料,轮字作动词古已有之,《吕氏春秋》中就有“天地车轮”这样的用法(可参阅《辞源》)。所以这一联的对仗本身并没有问题。其实这一联也是一个互文,应该连起来理解。意思就是:“虽说新境已换,却仍如旧时一般轮回,有谁问他们的冰心一片呢?不由得感叹当年的铁血是无知的。”这样一个首联,我认为就足以统率起了全篇了。后面的颔联,破一下“冬至”之题,正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之时。这个“随”字和“候”字是我后来炼出来的。原句是“风寒日懒悲长夜,窗紧灯愁叹短晨”。写成后,怎么读都觉得这两个字太随意了些。想了很久,才改成后来的这两个字。“随”字强调了一下“凭他去罢”的意思,“候”字有一种“贼心不死”的味道。第三联要有一转,用一个流水对反问句式(这是我最喜欢用的一种转折招法),我总希望还有一些“光明”在的,“沉寂”是鲁迅先生喜欢用的辞汇,这里借用了来。最后一联是我很满意的一联,是下了些力气造境造出来的。我把希望留到了“三重雪”后。这一联既是用景也是言志,有双关的意思。总之,这首诗虽然不免有些晦涩,但解释一下也就很简单了。
  
  七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近体诗形式,名家佳作也非常的多,各种风格和艺术手法也纷繁多样,在较短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说出个大概来的。上面介绍的几首诗,整体上是比较“沉郁孤愤”的那种。这只是我个人的喜好罢了。大家可以多读一些其他风格的作品,开扩一下自己的思路。
  
  以上把每种近体诗的四种标准格式分别罗列了出来,其实近体诗不只有这些标准样式,还存在着大量的变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拗体诗。学过了这些基本格式后,我们就一定要深入学一下什么是“拗句”以及“拗救”的办法,这样才能对近体诗的格式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