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扶余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 现代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作为整个文化的传播者,“多读书、读好书,天天读书、天天进步”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一、教师为什么须读书 著名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1.读书是时代发展之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就会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播、影视、报刊、杂志、手机、网络......教师没有接触过的、不知道的资源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可以随意提出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样,教师的主导性就会受到空前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涉猎广博的知识,用一泓源源不断的泉水去“传道、授业、解惑”。 2.读书是教育发展之须。纵观我国教师队伍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属民师系列,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学习与培养,偏大的年龄、浅薄的知识、传统的方法、凭经验教学等都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80后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是青年教师的主体,而青年教师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读书学习,直接关系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读书是理念更新之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电”、“补缺”,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夯实理论功底,强化专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4.读书是职业提升之须。教师的职业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教师能够凝心静气地阅读高品位的书籍,就可以摆脱浮躁、焦虑与困惑,皈依于教育的家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 二、教师须读哪类书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清代画家王豫亦云:“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现如今出版物纷繁复杂,教师需用一双秋水洗过的慧眼来选择书籍。下列五类书籍可供参考。 1.读教育类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走进新课程》等,读这类书籍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视角来解读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读专业类书籍。既有对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还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致青年教师》、《学生第一》、《我的教育心》、《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课堂提问100问》、《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教师的体态语言》、《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今天怎样做教育科研》等相关教育科研类书籍。这些专业类书籍是教师阅读的重点,旨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教学智慧,发展专业水平。 3.读亲生类书籍。小学教师应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等一些儿童文学;中学教师应阅读一些校园系列小说和青春偶像派小说,从而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内心世界,有利于因材施教。 4.读名著类书籍。比如国学经典《论语》、《资治通鉴》;国外的《红与黑》、《茶花女》等,旨在汲取人类的文化精华,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5.读休闲类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教师博览》等。这类书籍课余饭后读上20分钟,既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又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劳,有时还能成为信手拈来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教师须怎样读书 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梓坤说:“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观花,所获甚微。”;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说:“书是圣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著名教育理论家徐老先生告诫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并做到笔耕不辍。 1.读书须勤于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读书时要做思考者。读书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就完事大吉,还必须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理解和把握,通过积极思维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为我所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读书须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综合自己和他人的读书经验,做读书笔记有以下五种方法值得借鉴:一是圈点勾划法。在书的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标记;二是写批语法。阅读中,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它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三是做摘录法。摘录书中的重点或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的词句或段落等;四是列提纲法。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概括出基本内容;五是写心得法。随时将读书时自己的感想、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或有感而发,或补充论证,或请教他人。 3.读书须享受乐趣。英国著名散作家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读书。读书学习虽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读书的确丰厚了我们的生活,更绚丽了我们的人生,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还能使我们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好书如同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我,远离无关紧要的自怜、嫉妒与不平衡,去关注教育、关心学校、关爱同行与学生。自己打开书本、打开成长之门,从而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4.读书须养成习惯。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源头活水”源自于“书中”的涓涓细流,只有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才能真正体会到“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读书学习需要的是一种心境,需要的是一宗智慧,需要的是一种大度与包容。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如能坚持做到“博览、精思、笔耕、实践”这几点,你的读书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 总之,教师若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读书学习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让我们的教师多一些书卷气,享受职业快乐,美丽幸福人生;让我们的校园多一些书香味,净化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