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项老师练功随感(二)

 悟道怡情 2016-05-23

 

2016-05-23 陈项 混元太极志强武馆
 

所以练混元太极,我们要有好的思想。练太极拳,我们要有观赏性。不管谁练拳,大家看了恶心,看了不想看,这个拳就没法发展、推广。所以说它的观赏性要强。空松圆活真是行云流水似的走起来,让人看了想看。就像文章似的,引人入胜。观赏性好,你打得肯定是圆的。见棱见角的不好看。刚才冯老师走的时候,送给大家的“松柔圆活静安舒”,实际上就是从观赏性,外观上是松柔的,是圆活的,不是一句空话。要想真正打好太极拳,在练的时候一定要默默的开始,静静的进行,缓缓的收功。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着手,也不要用意去领它。这里也分主次,也分虚实,也分阴阳。那只手是主手,那只是从手分的都是很清楚的。比如我的这个手抬起来,那么我的右手就是主手,抬到这点一放松,往下一放,就马上倒到左手上去了,马上就换了,这就是阴阳的互换。这时候,我们的眼神也要倒一倒。看着它起来,一松,就看那边了。特别是在定势的时候,要看主手的领手。看着它大概两秒钟,一放松,一定要看一眼丹田。这就是冯老师书里说的,“气运十分似潮涨”。水到岸边自然回头,往丹田里回。就像大海涨潮到了岸边,自然有退潮。退潮,是丹田先退。这也是老子说的,“远而返”。到了岸边了,自然从里面退回来。从里面先退,不是水到头了退。我们打拳也是,一个开合,不是手先回来了,是丹田里有一个蠕动,它自然就从三阴经过去,从三阳经回来;或者从三阳经过去,从三阴经回来。这时候,看一眼丹田就是在意了,这样你越打丹田气越足;越打形体越圆活。不是你想圆就圆的。如果是做出一个圆,那就是“常有欲”了,欲望太多了。你不想,它慢慢就圆了。内气出来时本身就是圆的。不能欲望太多,不能想的太多。看丹田不要低头看,用意看一下就行了。这样就是拿住丹田练了,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练拳,拿住丹田养生了。这就是冯老师在书里说的,“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了。这时候就有了一开一合了,一开到手上了,形也开了,内气自然顺着经络的走向到手上了。一松,它又顺着经络回到丹田。一开百脉全开,一合百脉全合。一开始练拳入手的时候要这样练,一定要看一眼丹田。

在初学的时候,不要注意手,要多动腰腿。多动腰,这样内气容易一动就到四肢上去。我就是这样练的。所以说,一定要多动腰,一动腰就是想腰了,刚才我说让你想一下丹田,实际上就是动了一下丹田。这就是拿住丹田练了。

首先静功的时候,用三性归一的方法先练,然后练动功的时候也是往丹田归。打拳的时候,开要到手梢脚梢,合的时候要到丹田。

虽然打得很好,说的很好,理论性也很好,但是练拳终究是武功。那有用没用呢?尤其是年轻人喜欢问这些问题,“这个怎么用?”“这个有用没用?”“我试试”……

我们练的这个有很好的巧妙的应用性。因为它是人体力学。每一出手都包含着十三式在里面,一个复合力,就是劲儿。劲儿,是意、气、力、方法的混合物。正因为它是意、气、力、方法的混合物,它绝对不是机械的传动力量;所以说,我们要有巧妙的方法。这个巧妙的方法从哪来?从圆中来。

如果你的拳盘不圆,你的方法就使不巧妙。因为你不顺,一来就跟对方顶上了,不知道引进落空。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它的道理走。从圆中找,不管怎么使用,都要从圆中找。

有了好的巧妙的应用方法,再有观赏性和理论,这就是三位一体的东西了。拳的内涵和外延自然就要出来了。为什么出来?因为你有了内功了。这就是它的艺术性,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拳中的内涵和外延是很有说法的,气在内转,劲儿由内换,打起来很有味道。我们要把内气全松放出来。为什么让你放松?实际上是让你把内气松出来。

这就不能不谈一点天人合一的概念了。什么叫天人合一?是不是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是不是我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天人合一?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有共性的气体物质相合。一定要明白这个共性的气体物质,它不是虚无的东西。它是有共性的,而且还是气体物质,有共性的气体物质。你看地球的大气层为什么围着地球聚而不散?这个谁都知道,地球是活的,这是地球松放出来的。我们在保护好地球的同时,它自然通过山川树木湖泊海洋放出来大气层。所以地球对它有引力,它才围着地球聚而不散。地球要全糊上水泥地,铺上沥青,地球就死了。大气层自然就要散开了,它不会围着地球聚而不散了。为什么?你把地球都破坏了,把树全锯了,把水泥全打满了,等于把地球全糊死了。它不通透了,大气层就要散开了。

实际上我们身体也是这样,要谈到练拳,你特别紧张的时候,不放松,你的身体不通透。我们为什么强调松柔,我们是把丹田的内气松放出来,那么我们的卫气才会越来越厚。我们的卫气层就好比地球的大气层,等于内气外放了,内气松放出来了,它自然和外面的地气,大地松放的气和在一起了;宇宙中的阳光也和在一起了。它有共性的气体物质,刚才我说的,共性是什么,就是身体里也是有阴阳的。松放出来的有阳气还有阴的,就是浊的。浊气重,自然往下落。身体里阳气和外面的清气混而合一。它和天空中的,和地球松放出来的,和宇宙中来的这些就融合在一起了。这是共性的气体物质。

我们松放出内气,身体对它有引力。因为我们丹田在开合,整体在开合,自然对自己的内气有个引力。内气和外面的清气合上,和地球松放出的气宇宙中的气合上,就可以带着它,一开一合中就能把它带进来。因为它是共性的气体物质。这样丹田就等于是蓄气纳气了。在练拳里“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成立了。浩然,是阔大无边。

如果你练了半天丹田的气送不出来,紧张较劲,你就是一肚子气。就好像我们打了一桶海水,它就是一桶海水。只有把水倒进海里,它才是海,才是浩然。我们身体里的气松出来了,它通透性好,和外面合上了,这是浩然之气。能松放出来,就是“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所以说,这就是它的外延。

内涵是什么?它要有一个过程,开始,丹田的气是正压的,是往外的,丹田很鼓。慢慢的,练到一定程度,丹田反而瘪了。如果你坚持练是有这个过程的。刚才我说了,气成脉了之后,把内气引到尾闾上去,精气神合练。实际上就是把气敛入骨髓。这个瘪(是怎么会事呢?)练一两年之后,我们会慢慢感觉到丹田没了,丹田自己往里瘪,肚脐好像要贴命门去。这个术语叫:气水空,有了“靠山式”了。什么山?骨为山。它往骨头里走了,就有了负压了。“敛气入骨”就成立了。敛气入骨是有具体方法和具体过程的,尾闾关的胯关节、尾骨、腰椎,是全身最大的骨关节,在你尾闾关开了时候,就像螺丝长锈了,泡一泡以后渗透了,慢慢就能拧动了。这个也是,先气沉丹田,或意守丹田,也是起这个作用的。先是正压,慢慢有了一定压力以后,就是书上说的“骨缝开张,静欲无慌”。心肾相交以后的纯阳气才能把骨缝“泡开”,打开之后才能进入骨髓,形成一层骨髓的膜。脑为髓之海,只有进入了骨髓,才能往上走,才能回精补脑。那个舒服劲儿,是妙不可言的。非常舒服,因为它是充分的阴阳相交。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就产生这个效果。这时候再打拳就不一样了。一打一松气就出去了,这时候你就能摸到气了。虽然看不见可是摸得到,一定摸得着。实际上摸到的就是自己的内气走呢,动作很轻灵可实际上非常沉重,所以这时候虚实转换就非常明显了。气到没到手上,一伸手你就知道:到了,一松,丹田“腾”的就是一下。这是没问题的。这个东西可以形容是活泼可爱的小东西,它在丹田里是会运动的。就是冯老师所说的“一粒混元气”。

一粒混元气,不是一粒儿。不是理解的这个概念。混元,一动就到手上。“腾”,丹田就是一下。这是一粒,这是混元。这时候你就能摸着走了,打拳真跟游泳一样了。这个游泳,可不要理解是普通的游泳,不是那个水花乱溅的。咱们练的时候要体会,于在风平浪静的水里面静静的游过来,漫游。它永远是头领着,躯干运。咱们在打拳时候,神领着。这时候,内气很平稳的就往那儿送过来了,就好像内气托着你。真有内气托着。这个内气是什么?是我们身体松放的。这不是瞎说,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飞机能飞起来,它也是通过气流。旁征博引,用现在的手段来印证传统的科学:鸟在飞翔的时候,翅膀里都是旋流。有往上托的,还有往前推进的。

我们练拳的时候跟这个一样。否则的话,“熊经鸟伸”是瞎说。到练的时候你就明白了,确实是熊经鸟伸。你看,野鸭、大雁飞的时候,脖子一梗,那是鸟伸。咱们打拳的时候自然索喉,这叫“喉头永不抛”,你能松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躯干全是旋流。这个慢慢咱们都可以印证的。但是你得练,将来科学的手段达到了,你可以去看。今天我说的,是我的体会,你一动换,空气产生摩擦,因为你松放出来了,你一运动对它有引力,它自然跟着你走,这时候产生旋流,这就是这个混元。

它通过各种运动的形为,一个内意一个外意。思想是内意,形体是外意。就是一个内外的关系,一个阴阳的关系,一个表里的关系。所以,我们能松放出来,我们对它有引力,我们走到哪他就跟到哪。这个卫气层石包裹着我们的,因此我们在做各种动作的时候它都有旋流。这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的身体特别轻。为什么?它有这层气和地球的气以及天空中的气托着。这就是这个效果,完了之后,一定要收功。越打气越足才好。说到这又要说回来,打拳要和鱼一样。如果你要摸这个鱼,或者你一碰这个鱼,这鱼“扑腾”就是一下,这是混元。就是拳谱里说的“如烘炉出铁人不敢碰”。很虚灵,不是和你去较劲。

圆通寺有一副对联:“会道者一屡耦丝牵大象,盲修者千斤铁棒打苍蝇”,说的很有哲理很有道理。真的是这样,练的时候要非常安静的练。静安舒,要跟鱼似的。“打拳似游泳”,似鱼在风平浪静的水里面游泳。一定要这样认识它。一碰这个鱼就是一个惊乍劲儿,一个抖擞劲儿,这就是混元。

再有,我们在练的时候,就好比没有风的天空中飘下来的一片纸一样,想让它快一点到地上的都不行。就得看着它。静心慢练是活桩。所以说,我们打拳的时候,你就看着拳,这叫“动随其波”。到头了一放松。一照丹田,这叫“静同其德”。必须安静。

“动随其波”,是慢慢看着它,绝对不能到它前面去,要跟它同步。还不能想。想了,就过了,就是用意了。不想,知道。才是做功,才是练功。拳就是这样,“不想、知道,为功”。一想就是意重。千万不能想。

练拳要这样练:打拳似游泳,打拳似转换虚实,打拳似倒换阴阳。一定要虚实到位,不能打到一半就回来了。一松一定要到脚下,再一静,就回到丹田了。(否则就像走路时刚走到半道就回来了,有人问:我怎么总不长啊?是不长。你太着急。没到呢,你就回来了,所以说,那些很快的练对练功没有帮助。

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享受阶段。没有过多的欲望去表演,刚才说的艺术性还是有点自我欣赏或者给别人欣赏,给别人看,提到艺术就是这样,不是给别人看就是给自己看。实际上练功停留到这步还不行,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要自然。我们为什么练?我们是为了享受这个,享受生命,享受自然,那么我们就要进入这个无私无欲的享受阶段,正才慢慢的走入了正道,步入了正轨。

这几步我们要树立清楚,第一,我们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以什么为理论基础,为思想性要知道。因为这个不是力气活是意气活。

第二,要有观赏性,打出来一定是空松圆活的,因为不松不静不见里面外面奇妙的变化,所以说“不松不静不见动之奇”,奇,奇妙的奇。奇妙的内景变化和外景变化。

第三,因为它是武功,是动中静,静中动的功法,自然有好的应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方法:巧妙的人体力学。因为你有思想,有意的参与:咱俩一搭手,我的里面在动,你不太清楚。它发沉,为什么发沉?因为它动了。没有动的发沉是用力的,发沉又没有用力是在走意,是静中有动的。所以说它是有好的,巧妙的方法。

第四,要有艺术性。拳要由拳的内涵和外延。

第五,享受性。我们要享受生命享受自然。说到这,我们就要谈谈养生了。养生不仅仅是年纪大的人追求,世界里充满了养生。养生是一个非常宽泛,非常大的一个话题。忙忙碌碌的大千世界,所有有生命的都是在为养生儿奔忙。养生是一个境界,“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不会养,就会伤。我们要在练中养,不能在疲中伤。我们有了好的思想,走的意气而不是力气,练拳是在练而不是在劳动。练拳要知道养,以养为主,以练为辅。

大概就是这些,有什么问题咱们再交流

 

志强武馆名师讲武堂第三期——混元鞭杆

主讲人:陈项

 

  陈项,一代武学大师冯志强先生高徒,混元太极拳二代弟子,现武术段位7段,任北京武协理事,北京志强武馆资深教练。

  陈项老师自上世纪80年代末随冯先生习练混元太极拳,混元内功造诣深厚;多次随冯先生出访欧美、日本等国;近年来也不断接受邀请出国讲学,进行太极文化交流。其拳理拳法受到广泛关注。

  陈项老师喜爱甚至痴迷混元功法,并将混元内功的习练原理融于拳架及器械练习中。其讲授的混元鞭杆,突出了内家拳的风格特点及混元的本相,将为大家更好的修炼并提高混元太极拳技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