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报

 汇文聚智 2016-05-30

  杨度没有“畏罪逃亡”

  杨度早年曾参与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

  传说中的故事场景是这样的:杨度二十一岁那年,湖南名士王闿运亲自到湘潭杨家招杨度为学生。一天傍晚,师生促膝长谈,王闿运问杨度:“我这里有三门学问,功名之学、诗文之学、帝王之学,你想学哪一种?”杨度想了想,坚定地回答:“帝王之学。”

  他跟着王闿运学了三年帝王之学,一生深受影响,始终醉心于此。他结识袁克定,就是希冀通过袁大公子这块跳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武昌起义前杨度是一个坚定的君主立宪派,晚清预备立宪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在为立宪呼吁和奔走,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的几份报告,就出自杨度的手笔。杨度和他那一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相信君主立宪是救中国的良方,只要清廷愿意改革,就应该支持清廷构建君主立宪的框架,阻止革命发生。

  1915年3月,杨度写了长篇政论文章《君宪救国论》,托同学夏寿田密呈给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以对话形式阐述“非立宪不足以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杨度认为民众的觉悟程度尚低,还不知共和为何物,更不知法律、自由、平等是什么东西,贸然由专制进入共和,只能是富国无望,强国无望,立宪也无望。他将民国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建立君主权威,强制推行君主立宪体制,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推动政治进步。

  即便是在洪宪帝制失败后,杨度的政治立场也并没有改变。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废止帝制,重回民国。一个多月后,杨度在接受《京津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仍态度执拗,他说:“洪宪帝制虽然失败,但我杨某人的政治主张绝无变更,兄弟我仍是彻头彻尾主张‘君宪救国’的一个人,一个字不能增,一个字不能减。共和是病象,君主乃药石,民众讳疾忌医,实乃国家之大不幸。中国的未来,除了君主立宪外,别无解纷医乱之方。”

  杨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态度安闲,并没有当时报界竞相传闻的畏罪潜逃的迹象,他侃侃而谈,并无多少悔意,也不推卸责任。杨度说:“国体问题这两年闹得纷纷攘攘,我杨某人应该负主要责任,既不诿过于人,亦不逃罪于远方。报纸上说我畏罪逃亡,你们亲眼看到我跑了吗?兄弟等新政府正式成立后,必将前往法庭躬身受审。不过,有句话还是得说,政见不同,也是共和国民应有的基本权利,有人硬要说十恶不赦,兄弟我也无话可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