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勿忘潘天寿

 cmj909 2016-05-30


潘天寿 读经僧图 68×136cm 纸本、设色、指墨 1948年


众所周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四大家,人们自然不会忘记。这里所说的“勿忘”特指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在这四位大师中潘天寿先生是一个异数。


我自青年时期就崇拜潘天寿,至今50岁,痴迷程度不减。站在他的作品面前,立即被那种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不得不肃然起敬,此刻似乎感觉到了一个伟大民族“至大、至刚、至中、至正气”(潘天寿语)的内在气质。曾与朋友作过一个假设,如果把同时代的任何一位画家的画与潘天寿的画悬诸一堂,会不会因失重而轻飘起来?


1978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潘天寿平反画展”,轰动京城。馆内人头攒动,却鸦雀无声。不像现在一些画展,人声鼎沸,犹如赶大集,逛早市。当时展览现场出售一部锦绫封面的大型画集,我一个当兵的,一月6元津贴,怎敢问津?于是我用了3天时间用铅笔临摹了潘先生的所有作品,共两本。此后拥有一部大型“潘天寿书画全集”的愿望便埋在了心底。退伍后的1984年10月,有消息说《潘天寿书画集》(32开普及本)出版,我带上攒了5个月的工资,共200元,乘火车南下,拜谒潘天寿纪念馆,当时潘公凯先生还是浙美的老师。纪念馆逢周2、4、6开放,而我却是周三到的,且买好了周四的回程票,在纪念馆大门前急得团团转。此时恰逢潘公凯先生下班,允许我进馆,并亲自引我参观,最后来到了公凯先生的画室,赠我《潘天寿书画集》和沙孟海先生题写封面的《潘天寿花鸟册页集》,公凯先生在册页上题了赠言,我非常感动。1997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潘天寿百年画展,我专程赴京,花880元如愿以偿地买到了《潘天寿》大型书画集,圆了拥有潘天寿大型书画集的梦。


近些年来,中国画坛宏阔雄壮之风渐失,细腻繁复之风盛行,尽管展会上不乏“鸿篇巨制”,只不过笔墨的堆积,丝毫看不出分量和气势。一些丈二巨制贪大求繁,一味堆积,根本没有与之匹敌的所谓“扛鼎”的线条支撑,真是一塌糊涂,近乎一堆烂泥、一堆乱柴。内容和形式上的“强其骨”已荡然无存,至于“一味霸悍”的气魄更无从谈起。泱泱中国,华夏大族,需要小趣味供文人游戏,更需要大气魄,够分量的艺术作品与之匹配。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终究要体现在艺术上的,如唐代的粗旷雄强,宋代的文弱细腻……


陈滞冬在《陈子庄谈艺》前言中指出“潘天寿的绘画具有一种简洁、强健、纪念碑式的效果,任何微不足道的东西到了他的画中立即就获得永恒的力量……潘天寿的构成语言是由传统中滋生出来的现代中国画构成语言,他使得现代中国画进一步摆脱了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外在因素的介入,朝着纯粹艺术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潘天寿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绘画的价值正在于此。”我以为此论至为中肯。


潘天寿彻底打破了有史以来花鸟画只能作文人戏墨小品,不能作宏篇巨制之大题材创作的窠臼,创造性地把花鸟画和山水画有机结合起来,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大丈夫气”展示在观者面前,惊世骇俗。他与古人、今人、传统都拉开了距离,更与西洋、东洋拉开了距离。他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中跳出来,从大自然中跳出来。显示出的是他个人的风格,但却反映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拓展了花鸟画的空间,扩大了花鸟画的格局,重建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有评者认为潘天寿的作品尚停留在理性创作阶段,而没有到达自由阶段,有着浓厚的“设计意识”,这种设计意识使他在造景上不能自然而然,不符合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此种看法仍未跳出文人墨戏的思维方式,无异于以儒释道。历代文人把梁楷的泼墨人物《仙人图》(造型萎缩且缺少技术上的难度),徐渭的《墨葡萄图》(不符合藤蔓植物结构)奉为圭臬,对此我不以为然,这只不过是文人墨戏之偶然效果罢了,其艺术价值并没有所说的那么高。如果以此为上,岂不遗害百世!梁楷的泼墨人物也好,徐渭的墨葡萄也好,都无法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马远的《踏歌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真正的经典相比拟,而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是理性佳构。说理性绘画不符合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恐怕立不住脚。


文人画所追求的旨趣自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旨趣,可是笔墨当随时代,现代生活情景、现代建筑场馆,需要气势磅礴的大手笔、大制作。试想,如果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以逸笔草草的绘画小品点缀会是一种什么效果?而潘天寿正处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时期,他自觉地对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加以变革,实在难能可贵!同时,我们应当明白,潘天寿虽然是文人出身,纵观他的一生更是一个美术教育家、专业美术家、中国画革新家。他不是类似扬州八怪那样“在野”的纯文人画,也不是齐白石那样不问世事只管画画的“画痴”,若以纯文人画的标准来衡量潘天寿未免有失偏颇(刘墨《书画门珍室》如是)。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美术教育形成了两大思想体系,即北方以徐悲鸿为首的中西融合的写实派和南方以潘天寿为首的明确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写意传统派。在全中国几乎一边倒的倾向于徐的情况下,潘天寿居然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守传统绘画这块阵地。事实证明他代表了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他那“大丈夫气”的绘画风格尚无人可以替代。故“勿忘潘天寿”对于医治当今画坛之疾无疑是一剂良药。



来源:美术报2016年5月28日00020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