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剂类方与现代临床

 中医悬壶济世 2016-06-05
柴胡剂类方与现代临床
赵进喜大夫06.05 08:24阅读94

柴胡剂类方与现代临床

柴胡剂是以柴胡为主药,或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类方剂 ,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小柴胡汤是其代表方。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由柴胡半斤、黄芩、生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和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柴胡、黄芩透达清解郁热 , 又可舒利肝胆;半夏、生姜辛开散结, 和胃止呕, 生姜又可助柴胡透邪;人参、甘草、大枣 , 补中益气 , 有扶正祛邪之 意 , 生姜、大枣相配,更可调和营卫。诸药共奏辛开、苦降、甘调之法。《伤寒论》原用治外感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在里半在外”证和邪犯少阳、少阳郁热证,阳明病郁热不解、三焦气机不畅以及热入血室证等。该方虽治在肝胆, 兼及脾胃 , 既可清解邪热,又可兼扶正气 , 所以被称为和解之剂。虽然不同于发汗、攻下治法,通过和解治法,调畅气机,清解郁热,同样可达到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的目的。临床适应证特别广泛。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证,从《伤寒论》有关论述来看,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为其主症,典型腹证是胸胁苦满,胸胁满闷,按之不舒,满闷尤甚。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这些主症往往不全具备 , 这就要求在辨证中应改注意到“抓主症 ”问题。抓住一个或二个具有统帅全局、影响其他症状 , 而且能反映出该方证病病机特点的症状,即可把握全局。如“呕而发热”等就是这样的主症。张仲景强调 :“伤寒中风 , 有柴胡证 ,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也正是这层意思。事实上,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其实也无论温热、湿热,抑或属于内伤杂病,只要出现能反映小柴胡汤证病机特点的主症,就可以放胆选用该方。至于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并不限于外感病,总是以少阳郁热为病机特点,当然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来治疗。从当今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 已远远超过了外感热病范围。 许多内伤杂病 , 包括肝胆脾胃疾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精神神经疾病与五官科疾病等,如糖尿病、甲状腺炎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厌食症、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旋耳疮、老年瘙痒症,乳腺增生症、乳腺炎,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中耳炎、内耳眩晕、突发性耳聋、鼻窦炎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疾病,用之得宜,小柴胡汤皆有佳效。

另外,临床具体使用小柴胡汤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 一是剂量问题。方中柴胡与黄芩的比例,原方是8:3,用于治疗外感发热,一定要重用柴胡。其二是煎服方法。宗仲景原旨 , 本方必须“去滓再煎”。考《伤寒论》和解之剂 ( 包括泻心汤类方 ) 诸药辛苦同用、寒温并使者,往往要求“去滓再煎”,如此有利于发挥全方和解之效。而且,“去滓再煎”实际上是将药汁浓缩,对于有呕吐倾向的患者,无疑减少了因服药刺激导致呕吐的机会。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可理解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以柴胡、 黄芩清解肝胆郁热,大黄、枳实、芍药, 清泄胃肠结热,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大枣补脾生津, 调和营卫。八药相配, 共为治疗肝胃郁热内结成实之剂,相对于小柴胡汤清解少阳郁热、和解表里相比,作用要强,故以大柴胡汤名方。本方生姜重用五两, 所以和胃作用尤佳。《伤寒论》第 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解”。原治太阳病外感,十余日不解,又经反复误下,柴胡汤证仍在,兼呕吐,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郁热有内结成实之势。所以,用大柴胡汤外透郁热的同时,兼以清泄结热。

至于本方有无大黄, 历有争议。宋本《伤寒论》原方无大黄,但《金匮要略》有大黄。王叔和、许权微、成无己诸名家,皆认为当有大黄。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指出 :“考原文有‘下之则解 ' 一语 , 则知方中自然当有大黄”。可见多数医家认为方中应有大黄。 但清代柯韵伯指出, 当尊原文, 方中不应有大黄, 认为“此方是三焦无形之热邪 ,非治胃腑有形之实邪也。” 陈修园对此问题则取折中意见, 提出当根据证之需要决定取舍。其实, 大柴胡汤有无大黄, 就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金匮要略》泻心汤一样,更说明张仲景当时是“博采众方”,而不是根据辨证而按照君臣左使之理组方,方剂来源未必是同一渠道,所以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所难免,临床上确实当根据病情而选方用药。对于《金匮要略》所说的“心下满而痛者”,当然应用大黄下之,而《伤寒论》用大柴胡汤治疗外感病误治所致的呕吐、心下急、郁郁微烦之时,则未必一定要用到大黄,枳实、芍药也有一定的破结泄下的作用。

    【临床应用】大柴胡汤证典型腹证是“心下满而痛”,上腹部胀满,按之疼痛,有抵抗感,或同时见胸胁苦满,胁下满闷,按之不舒,或痛。临床上凡郁热内结胃肠的实证、热证,或有肝胃不和,郁热内结病机者, 皆可选用大柴胡汤治疗。临床有用该方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等,甚至用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青光眼等,皆有佳效。

(三)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 是由小柴胡汤加芒硝而成。本方仅取小柴胡汤原剂量的 1/3,而重加芒硝至2两。据《伤寒论》第104条原文指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非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乃外感病误下,郁热不解, 内迫胃肠之证,郁热有成实之势。故见胸胁苦满、恶心呕吐与潮热、下利并见。所以,治疗用小柴胡汤清解郁热, 加芒硝咸寒,以清泄胃肠之结热。煎服法原方后注要求“后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说明用芒硝确实是旨在泄下结热。

【临床应用】柴胡加芒硝汤证典型腹证是, 胸胁苦满,上腹部胀满,或全腹满,按之有抵抗,说明郁热内迫胃肠,有结而成实之机。临床上,凡小柴胡汤证兼潮热、下利、肛门灼热或大便不爽的患者,包括胆囊炎、胆石症等,皆可应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 以桂枝汤可祛风解表散邪 , 小柴胡汤可清解郁热,故而具有表里同治、寒温并用之功。《伤寒论·太阳篇》 146 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意思是说 , 外感病,六七日不解,发热,微恶寒 , 肢节烦疼,“外证未去”,表证仍在,又出现心下支结 , 微呕, 是内有郁热犯胃,所以治疗当外解表邪,内清郁热,可用柴胡桂枝汤。

【临床应用】柴胡桂枝汤证腹证特点是心下支结,可表现为心下痞结或硬满,或支撑两胁。以该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 又可调和肝胆脾胃气机, 既可解表散邪,又可清解郁热, 故于临床不拘外感内伤 , 凡中医辨证属于风寒在表、郁热在里、表里营卫失和,或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机失和,或具备本方证腹证特点者, 均可使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临床上可用于外感病发热、风湿病、肝胆病、脾胃病、癫痫及其他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证。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乃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三两,干姜、牡蛎二两,天花粉四两组成。在《伤寒论》第147条原用于治疗“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是外感病汗下不解,阳气与津液受伤而外邪仍在,所以治疗一方面仍需用柴胡、黄芩等清解郁热,祛在表在里之邪,一方面用桂枝、干姜、牡蛎、天花粉,温阳散结、生津止渴、通阳利小便。煎服法要求“去滓再煎”,仍是和解之意。

【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芩证腹证特点为两胁肋下胀满, 以手按之疼痛,或心下不舒喜温喜按,或有心下膨满, 脐上动悸, 甚或心下部触之有振水音,全腹按之无力。临床上凡见胸胁苦满, 口苦咽干, 寒热心烦等肝胆郁热证候的同时又有腹满便塘,纳呆不食等脾胃虚寒表现者, 均可选用本方治疗。刘渡舟教授常用本方和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屡有卓效。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乃小柴胡汤用半量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各一两半、大黄二两组成。在《伤寒论》第107条原用于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外感病下之不解,阳气受伤而邪热内结,神失守舍,所以治疗一方面仍需用柴胡、黄芩等清解郁热,加大黄泄热开结,一方面用桂枝温阳化气,加龙骨、牡蛎、铅丹等,宁神镇惊。煎服法同样要求“去滓再煎”。

【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腹证, 可见胸胁满闷,按之不舒。临床上凡出现较突出的精神症状,同时具备该方证腹证特点,或有阳气受伤与郁热内结病机同在、心神不敛者,无论心悸、不寐,还是癫、狂、痫证,皆可考虑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唯铅丹有毒,临床上可代之以磁石或青礞石等。

【医案举例】

例1.苏某某,男,60岁。住河北省邯郸市联纺路。初诊主诉:咳嗽伴发热9日不退,体温波动在38.5-39.5°C ,发热伴有恶寒,午后尤甚。患者神识恍惚,咳喘有痰难以咳出,心胸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恶心欲吐,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小便黄,大便4日未行。西医诊断为“双肺感染”收住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三代头孢抗菌素”静点无效。遂请中医会诊。诊查:舌暗红,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数。辨证:此属伤寒三阳合病,少阳郁热不解,累及太阳、阳明系统功能。治法:清解少阳郁热、清宣肺气、清泄邪热。处方:北柴胡12 g、银柴胡12 g、黄芩9 g、清半夏12 g、沙参12 g、炙麻黄9克g、  杏仁9 g、生石膏25 g(先煎)、银花25 g、连翘15 g、薄荷6 g(后下)、桔梗6 g、甘草6 g。3剂。二诊:服药1剂,体温即降至38°C以下,食纳改善,三剂药尽,体温降至正常,诸证好转,大便通畅,唯仍诉咳嗽、痰粘。改投清肺化痰止嗽之剂。处方:炙麻黄9 g、杏仁9 g、生石膏25g(先煎)、桑叶9 g、菊花9g、蝉衣9 g、僵蚕9 g、连翘9 g、前胡12 g、炙杷叶12g、桔梗6 g、甘草6 g。五剂,另用鲜竹沥水60ml兑服。调治1周后,痊愈出院。2003年4月死于贲门癌(《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 

2.杨某某,女,35岁。北京市左家庄房管所工人。初诊日期:2000年6月22日。主因胁痛3日来诊。患者体形肥胖, 两胁痛,伴见胸闷背痛,胃中嘈杂,脘腹胀满,进食后尤甚,平素食欲亢盛,喜食肥甘,口苦咽干,大便偏干,B超示:胆囊结石。西医诊断为肥胖症,并胆石症。查舌暗红,苔腻,脉沉实。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气血不和,湿热积滞,气机不畅,治拟疏肝和胃,泄热通腑,祛湿解毒,理气活血,方用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2 g、黄芩9g、枳壳12g、木香9 g、赤白芍各25g、炙甘草6g、大黄9 g、虎杖15 g、郁金15 g、金钱草30 g、内金12 g、吴茱萸3 g、黄连3 g、灵仙15 g、秦艽12 g,并嘱其控制饮食、尤当禁食肥腻,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2000年6月29日复诊,服药7剂,胁痛背痛、胃脘嘈杂诸症消失,自述精神好,原方去吴茱萸、黄连,继续服中药治疗。1月后,复查B超示:胆囊结石消失,体重减轻6Kg,腹围减少2cm。自述四肢轻灵,腹无胀满。遂改用加味逍遥丸,巩固疗效(《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

例3. 张某,女,36岁。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一中年妇女。患类风湿性关节,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晨僵,胃中不舒,腰痛 , 每于阴雨天加重,口苦咽干、目眩,微恶风寒, 四肢疼烦 , 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弦。辨证为外感寒湿,而内有郁热,治拟散寒祛风,清解郁热,方用柴胡桂枝汤加鸡血藤25 g、络石藤25 g、青风藤25 g、忍冬藤25 g。7剂,双手关节疼痛减轻,肿胀渐消,继服14剂,四肢烦痛大减,腰痛也减。原方出入坚持服药两月余,病归平稳(《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

例4.梁某某, 男 ,32岁。慢性迁延型肝炎两年。患者右胁疼痛引及后背, 纳呆不思饮食, 腹部胀满, 大便稀溏日行 3-4 次, 身体消瘦, 上肢前臂麻木, 手足经常厥冷不温, 舌淡苔薄白,脉见弦缓。……化验肝功功能异常,曾屡用中西药治疗而不效。余视其前服之方尽为清肝舒肝之品。此乃肝郁脾虚之证, 治当舒肝温牌。遂处: 柴胡 10 g、黄芩 10 g、桂枝 10 g、炮姜 10 g、天花粉 10 g、牡蛎15 g(先煎)、炙甘草 6 g。上药服 4 剂, 腹胀及右肋疼痛明显减轻, 便溏亦有所好转, 又以上方加炒山药 12 g, 共服 20 余剂, 诸症消失。化验除 HBsAg 仍阳性外, 其余皆转为阴性(《古方妙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