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闻轶事 | 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别样“猪”趣

 nangongcunfu 2016-06-06

趣闻轶事 | 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别样“猪”趣

 


猪,在古文中称作“豕”。根据典籍及考古实物推断,我国养猪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之久。在上古,人们的畜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故甲骨文的“家”字,是个会意字,即“屋内有豕”即为“家”。
     自古以来,猪是汉民族农家喂养的六畜之一,猪肉亦成为汉民族的主要肉食。湘军总帅曾国藩在家训中,将“读书”“养猪”视为两件很重大的事情。我国食猪肉的历史,可上溯到夏,诸侯的“食”中,就有牛、羊、豕、鱼、麋五大荤。

在文人雅士中,宋代的苏东坡是酷好吃猪肉的。当时他被贬到黄州,黄州肉价极贱,富人不屑于吃,穷人又不会烹煮,他便创造了新的烹调法,并授予附近农人。此炖肉之法其实很简单:猪肉切成大块,用很少的水煮开后,再用文火把水和作料都烧干,把肉炖得酥烂可口,这就是“东坡肉”。

苏东坡

《竹坡诗放话》中,记载了苏东坡吃肉的趣闻:

  “东坡喜食烧猪,佛印(和尚)居金山时,每烧猪以待其来。一日为人窃食,东坡戏作小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东坡一生嗜好猪肉,宋元丰六年,朝云给他生下一子,他起名叫“豚儿”,一时传为美谈。

清代的袁枚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写的《随园食单》中,介绍烧猪肉有三法: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者不用甜酱、秋油,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煨时可以放水,但须熬干水气;三种煨法不可加糖炒色,都要煨至红如琥珀。

袁枚编写的《随园食单》

齐白石出身于农家,儿时牧牛、牧猪、打草、砍柴……什么农活都谙熟于心。在他成为画家后,这些生活经历便成了他的绘画素材。他的猪画得很是生动,以浓淡墨的墨块“积”成猪头、猪耳、猪背、猪腿,然后再以线勾出猪腹、猪嘴和猪蹄,猪尾一笔画成,或扬起,或甩动。配景只是略点几丛草叶。

   齐白石画猪

最有意思的是徐悲鸿,他画过一幅墨猪,是赠给爱妻廖静文的。猪纯用浓淡墨画成,不勾线。猪为正面,很憨诚的样子。题了一首诗:“少小也曾锥刺股,不徒白手走江湖。乞灵无着张皇甚,沐浴熏香画墨猪。”表面看,画中独立的猪与题款似无直接联系,其实可看作是徐悲鸿对爱妻的一种表白。那么憨诚地爱着他的妻子,因为妻子愿意和他同甘共苦。

  徐悲鸿《墨猪》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联系邮箱: 2186173371@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