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談微小運動

 小功架 2016-06-07
祝大彤

1999年9月,《精武》“吳式太極拳專輯”中有一篇《虎吼猿鳴江海動〓虛靈透空天然出》的文章,配了吳圖南大師的兩幅照。記得此照是70年代初,吳圖南先生應美籍華人、聯合國工作人員張先生之邀,在北京動物園內拍攝的。當時,我和該文作者之一的苗新民先生有幸在場。
  這是吳圖南大師和他的弟子演示的堪稱20世紀70年代太極拳的高水準技擊之術。他的弟子也堪稱當代太極拳明家的一位人物。說是演示,其實是太極功夫的典型示範。以後,我雖在太極圈中混迹三十餘年,卻再也沒看到有人演繹如此精彩的技擊示範,可惜當時我們沒有攝像機和照相機。當時,美籍華人張先生用攝影機拍攝了此場景,可惜他將拍錄的影像帶往美國了,我們後來沒有眼福再見吳大師當時技擊之風采。
  憶往昔,那時尚春寒料峭,人們還沒有脫去厚重的冬裝,吳圖南大師上身穿呢質短大衣,下身穿棉褲,足蹬駱駝鞍式棉鞋,頭戴文革流行帽。大師兩腳好像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輕放於地,似羽毛如片葉,神定氣閑,正是太極高層次功夫——“腳下雙輕”。拳照上的吳老面帶微笑,表情安祥,渾不像在練拳,又不像在演示太極技擊,而似閑庭信步一般優雅。
  第一幅拳照,對方是向吳大師胸部撲來,大師卻不封不閉,而是敞開胸部,兩臂平伸。當時我在一旁真替吳老爺子著急,就算跟弟子“喂手”,也不當胸前大開,這是技擊的大忌,連拳擊都是雙拳一前一後防護頭胸。可就在對方的手似到未到胸部之時,吳大師以雙輕的站姿移形換影,左腳立變鬆空,右腿撐實,頭頂虛靈,胸腹空無,以左手食指意氣左領,此變只在一瞬,對方刹那間撲空,馬上虛左腿實右腿撐住身形,可是由於猝然生變,其身還是順著大師手指方向空出(見照),使一招轉瞬即逝,十分精彩,使我想起陳鑫拳經上的一句話:“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儘是大雅風範。”好一個幽閒之神的大雅風範,如果是行家,看了這一幀拳照,定然拍案而起,會從心裏發出讚歎聲。現從前面提到的文章中引一段落以解拳照精彩處,這一段記錄著:“當時在場學拳者甚衆,均久聞吳師爺大名,盡皆要求吳老露幾手。盛情難卻之下,師爺隨心所欲地展示了太極拳應敵搏擊術,上場試技的是馬有清老師。他欺身上步,用形意拳中的虎形,雙掌齊出猛擊吳師爺胸部。吳師爺原地未動,用兩腕接住對方雙掌,一提一伸,馬老師便被擊出二丈有餘,只見他雙腳不由自主後退,踏地“噠、噠、噠”,聲音急脆,有如我們兒時放的‘鐵急鞭’爆竹聲響。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馬老師向前進攻,吳師爺竟手足不動,採取不封不閉的打法,任其雙掌按在自己胸上,可是馬老師卻如同斷線風箏,直飛了出去。場內頓時掌聲四起,喝彩之聲不絕於耳。”這段文字所描述的實況,拳照無法留下,即使留下,也無這段文字描述得這麽傳神!而現有的這一幀照片上,吳大師的瀟灑拳姿與上面這段描述又多麽地神似!另一幀拳照上,吳老爺子仍面帶微笑,輕輕鬆鬆將進攻者“拿”了起來。“拿”是太極拳技擊術語,“拿”起之後,放多遠由大師視對方來力大小而定。我們作爲旁觀者,看得目瞪口呆,凝神屏息,身子似釘在地上。進攻方和大師之間並沒有幾個回合的較量,而只是一進一拿。僅僅眨眼之間,吳師爺便完成了太極技擊高層次的“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對方雙腳騰空被大師“拿”了起來,真是恰到好處。太極技擊有一句大師級的名言,即只有大師才明白通達的“太極技擊,有一沒有二”這句話。筆者的理解,跟大師級人物較技,接手進攻爲一也,此一便在立失重心,被發放出去,即“有一無二”。這是不是比“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還要棋高一招!拳照上,吳大師微笑從容,並沒有臨陣較量的嚴謹,反觀對方,身體被輕鬆提起,這一幀拳照顯示出太極技擊藝術的境界。筆者不懂攝影藝術,難以妄加評論,但拳照取景構圖很新穎,三十年前抓拍到瞬間即逝這一精彩動作,沒有一定攝影技術和文化修養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此照將吳圖南大師的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歎爲觀止。
這兩幅拳照已成爲太極技擊經典之絕響。筆者用“絕響”來形容這兩幅拳照,是因爲時代關係,無法得見楊露禪以及而後的全佑、吳鑒泉及楊氏太極後人們的技擊實作身影而言。時下的期刊雜誌拳照很多,但真正能達全身透空、體現鬆柔功夫的技擊性拳照還沒有看到(可能筆者孤陋寡聞),更多的是虎目圓睜,重拳鐵臂,展示健壯的肌肉,看不到大雅幽閒的高層次太極技擊。此照拍攝,往事塵封已三十年,記憶雲散,餘事早已忘卻。多虧《精武》出版“吳式太極拳專輯”,使我打開記憶的閥門,筆者不敢獨享這等經典之照內涵的精妙,即撰此拙文以饗太極拳愛好者,並以此緬懷吳圖南大師逝世十周年,以爲紀念。
  那次拍攝後,筆者到西直門吳大師住所拜訪老人家,提起動物園那次技擊演示,老人家說,他的弟子那天技擊狀態尚佳,進攻、化解很有章法,一般功夫的人也發不出如此水準的招法。問到當時較技,大師說:太極拳較技,有一沒有二,自己按太極拳陰陽學的規範,周身鬆透,以靜制動,站好就是了,以太極“點”等待對方的攻擊。當時筆者年輕,太極造詣不深,但只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明師門下出高徒。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諄諄教導弟子,不要出手大把抓,要在點上下功夫,點越小功夫越高深,對方攻,就讓他進,以點接,方爲上乘。這是“四梢空接手,接手點中走”的藝術運用。從這兩幅拳照看,似乎看不見臂,也看不到手,雙方好像都沒有手,周身空鬆,只有“點”在運動。太極拳技擊術,不是兵法上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不是常人眼中的你推我擋、你進我退,更不是兵對兵,將對將,你打一拳我踢一腳。太極拳講究陰陽、虛實、開合,以靜制動,後發先至,以柔克剛,化中有打,以小勝大,引進落空,舍己從人,用意不用力。筆者仔細揣摩那次較技,當時雙方周身上下都看不到有挂力之處,對方被吳圖南大師拿舉而起,也看不出老拳師肩肘的拙力,而是舉重若輕。當時,吳師爺雙腳踩地如花絮枝梢,從腳到頂上下一線,身形如立柱,一派大家風範,面呈微笑,頭頂虛靈。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拿十斤米也許困難,但一百多斤的對手被吳老爺子輕鬆拿起,這就是太極拳的“耄耋能禦衆”,煞是好看!因此,筆者稱之爲“絕響”,絕無誇張之意。
  太極功夫說到底,是腳下陰陽學說在周身的體現,太極技擊說的根本是點的運用,也是動點和靜點的度化。點越小功夫越深,直至修到神明階段。21世紀初,納米科技成爲科學陣地最前沿的先鋒。納米是研究一米的千萬分之一到10億分之一。“納米”的單位很小,一根頭髮絲的直徑有6萬余納米,小到要用高倍顯微鏡去看它。用納米來形容太極點,是說明其微小運動。但太極拳的“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小到無內,手按在大師身上的某個部位,便有一種空無感,手按空了,腳下失重,從上到下失去控制,進又進不去,逃又逃不掉,只有挨打。
  筆者有幸在20世紀80年代在吳圖南大師身邊,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更不只一次聽過他老人家的勁。聽一手勁,舒服幾天,又接著再聽(勁),正像拳照上展現的風采,腳一失重,周身自難控,真是找不著北。拳照上老拳師的對手雖是他入室弟子,但也是頗有名聲的太極拳家。他在老拳師面前尚似“頑童”,何況一般功夫者。說來說去,太極“點”並不難求,只要吃透太極陰陽學說,循規蹈矩,一招一式地在拳上下番功夫,退身之本(拙)力,從練中得,在練中悟,功夫便不負有心人。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如果練太極與拳理相悖,不問青紅皂白地去練去推,“點”就難以上身,太極功夫只會離得更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