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火盆

 梦泽赤子 2016-06-13
 

消失的火盆_生活随笔_短文学网 可爱的

时间:2016-05-28 11:02:28    来源:新华北网    浏览次数:3    我来说两句(0)字号:TT

以前的我们住着茅草房子。

老人畏寒,必要准备一个火盆。用黄泥做胚,阴干,再匝上一圈铁丝即可。

靠火盆的那面墙往往会被熏得乌黑,像是顽皮的孩童在泛黄纸张上的涂鸦。烧红的木炭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红宝石,内藏着炙热的精灵,让人有忍不住捧在手心亲吻的冲动。轻烟袅袅,细嗅有香,编织出宛如梦境的安恬和沉醉。火舌缱绻,轻吟出一屋子的春天。

这一屋子的春天往往会招来一村子的孩子。他们在火盆旁团团坐定,将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在火苗上烘烤,便从指尖暖到心里。有的孩子还脱掉鞋袜,高抬着脚丫去凑一份温暖。这时老人就会拿出掖在枕头底下的一包花生和藏在褥子里才没有被冻坏的红薯。

孩子们将红薯埋在炭灰底下,用铁铲细细地拍严实。他们将花生撒在火盆里,人人拿着一根小木棍轻轻地拨弄着。待花生 啪 的裂出那一声清脆,十几双小手齐齐去抢。抢到了,当即烫红了手心,却舍不得扔掉,从右手颠到左手,再从左手颠到右手。稍冷后剥开扔进嘴里,一缕幽香在舌尖辗转。

过了一些时候,烤红薯的香味从炭灰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勾起馋意在舌尖和齿缝间肆意涌动。孩子们赶忙将红薯扒出来,包在纸里,扳开,是融化了的柔软,像孕育着一颗糖心蛋黄。你一口我一口,吃了一口红薯吃进了半口灰。这拌了灰的红薯便是孩子的世界里最美味的食物,滋养了那美好却短暂的童真岁月。

老人倚着墙,眯着眼,微微笑着,像是在咀嚼着如烟如梦的年华。火光映红了他的脸,如融化了的夕阳。

但诗意的日子太清瘦,承载不了小小的火盆。

一排排茅草房子倒下了,一片片水泥森林矗起来了。雪白的墙壁亮得刺眼,空调 呼啦啦 地转着,火盆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溶在雨水里,变成了泥土;飘在风里,变成了尘埃。

老人身下铺着电热毯,身是热的,心却是冷的。他的枕边放着一包奶糖,不过从来没有打开过。

孩子窝在空调房里,抱着电脑,玩着无趣的游戏,吃着一堆说不出什么味儿的零食。

火盆活在老人的梦里,死在孩子的记忆里。
http://www./news/junshi/djyw/98397.html
 

妈妈的火盆

时间:2014-03-04 20:39来源:网络 作者:王相民

说起火盆,自然想到我的妈妈。那时的火盆都是自己用黄泥做的,做火盆也是个技术,不是人人都会做,都做得好。妈妈是做火盆的高手,每到秋季,就有人找妈妈帮着做火盆,准备过冬用。要做好火盆,先要到黄土坑挑选最好的黄土,再拌上马粪,精心和泥,和好的泥要放几天才能用。做的时候先在木板上堆一堆火盆大小的土,拍的非常圆非常实,做火盆的楦子,再苫上草隔离,再把醒好了的黄泥往上摸,厚度要适中,太厚了笨重,太薄了不结实,抹好了再做好盆底和盆沿,完成之后就放在背阴处阴干。等到干了之后,外面还要用稀泥抹光。做好的火盆既结实耐用,又朴素大方,非常好看。

我们家的火盆不但是妈妈亲手做的,平时也主要靠妈妈经管。冬季一般两顿饭,烧两次火,火盆也就换两次火。早晨妈妈起得最早,烧火做饭,煳猪食。等这一切做好之后,灶膛里就积了很多火烬,于是就掏出来放到火盆里,还要踩了又踩,实实成成装了一火盆。等到做晚饭的时候,这一盆火就都变成灰了,热度大减,于是再把灰倒掉,再装上做晚饭留下的新火,到第二天早晨再周而复始,这一冬天,在妈妈的打理下,我们家的火盆就一直有火,为我们散发着热量,驱赶着寒冷。

火盆放到屋里,全家人都享受着它的温暖,但从火盆中受惠最多的首先是我的爷爷。那时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活动,因此格外怕冷,于是我们家的火盆永远属于爷爷的。每天早上,妈妈装了一火盆火,放到爷爷跟前,再用火盆把爷爷的衣服烤热乎。在我的印象中,在漫长的冬季,爷爷就是坐在炕头上,围着被子,守着火盆,度过他的晚年时光。火盆除了取暖,也给爷爷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逢年过节有时爷爷要喝两口酒,于是就把酒壶坐在火盆里,烫热了再喝。有时爷爷想吃辣椒,那时没有油用来炸辣椒,就拿来几个干辣椒放在火盆里烧,烧辣椒不能放在火盆里不动,那就烧着了,要来回快速的拉动,一会辣椒就鼓起来,再一会外面就烤焦了,这时辣椒就烧好了,赶紧拿出来。烧辣椒的辣味非常香,我们忍不住诱惑就学着大人吃一口,煳香煳香的,就是辣味受不了。在那困难年代,爷爷活到八十岁,熬过了一个个寒冷漫长的冬季,其中火盆为他提供的能量功不可没。

除了爷爷之外,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从火盆中得到好处最多的了。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就出去和村子里的小伙伴玩耍,那时候小孩子特别多,一凑就是一小帮,打爬犁,抽冰尜,藏猫猫,分伙打架等等,玩的东西非常多。其中有一项游戏,其原理和现在的打保龄球一样,叫打穿。这种游戏是赢秫秸梢的,在十米开外的地方画一个方框,里面每人放几根秫秸梢,然后用一根粗秫秸打,打出多少就是你的,有时赢了一抱秫秸梢,拿回家里穿盖帘用。等我们玩够了回家,肚子里就着咸菜条子吃的大■子饭早就消化没了,于是我们就到火盆里找东西吃,里面总有妈妈给我们烧好的土豆子。扒出来,外焦里面,格外好吃。烧土豆是个慢功夫,有时我们自己烧,就总是着急,一会就拨拉一下,妈妈就告诉我们,别总是拨拉,等它放屁了就熟了,还教我们说,土豆土豆你姓刘,放个屁,你就熟。过一会土豆还真的放了一个长屁,把灰都呲起来了,这时就熟了。其实土豆放屁,是在熟了的时候,放出的一股热气。除了烧土豆,我们还在里面烧爆米花。就是把苞米一粒粒放到火盆里,过一会,就一个个的蹦了出来,爆出了很大的花,非常好吃。除了烧之外,还可以在火盆上烤东西吃。那得在火刚扒出来,火很旺的时候,妈妈就在上面架上铁丝网,烤父亲夏季打来的晒干了的小鱼,烤冻豆包,那是我们最好吃的零食了。火盆让我们体验了最早的烧烤的快乐。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爷爷早就去世了,父亲也离开了我们,我们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当年做火盆,经管火盆,用火盆给爷爷取暖,给我们烧烤的老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耳朵忒背,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但偶尔和她提起火盆的事,她还记忆犹新,给我们讲出很多和火盆有关的故事。http://www./a/qinggan/35128.html


东北泥火盆(组图)

浏览 58次      评论0条     字体:       

  

  泥火盆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我家乡冬日里的寻常物。 
  我老家在松辽平原一个叫程家坨子的小村庄,四下望去,几十里一马平川没边没沿,当时连电还没通,村里人过着简单而知足的生活。 
  东北的屯子靠火炕取暖,往往炕烧得滚热,屋里还是冷得慌,火盆自然成了冬日里农家不可缺少的物件。火盆有铁制的,更考究一点是铜制的,只是价格昂贵,一般人家置办不起,泥火盆由于保暖性好、发热持久而备受青睐。  
  十冬腊月,习惯于冬的村民走东家、串西家,围着泥火盆谈天说地,自得其乐,这是一年中最消闲的日子。那时别说电视,就是戏匣子(收音机)也稀罕,外面冻得拿不出,只要没有必须办的事儿,人们都待在屋里。欻嘎拉哈成了普及性最高的游戏,更是姑娘们的最爱。  
  那时家家自己打泥火盆,我二舅就是打泥火盆的好把式。泥是就地取材,最好是富有黏性的黄泥,把乱麻旧绳拆细剁碎掺进泥里加水搅匀乎了,和好的泥要经过反复摔打,达到可以任意拿捏的程度才行。

 

  农家打泥火盆一般用大小适中的瓦盆扣在平地上作模子,表面要敷一层草木灰,然后把泥均匀地贴在瓦盆上,直到把瓦盆都包严实了,再用玻璃瓶子来回滚压,把表面弄平整了,放在阴凉处二三天,就成了半成品;讲究一点的,还在盆沿和盆体上刻画一些吉祥的图案,放起阴干十天半个月,泥火盆就成了。  
  冬日里,清晨或晌午烧好饭后,就把灶坑里的余火扒出来填到火盆里,端到炕沿上,屋里很快就热乎起来了。填火盆需要硬火,这样发热才能持久,我家那地方缺烧柴,柳树毛子、榆树枝子、蒿梗子算是最硬的柴禾了,苞米瓤子、豆吻子到是随处都有,也算是上好的烧柴了。  
  泥火盆还得有样必备的工具——烙铁,那是一个带有长把的厚三角铁,火扒到盆里之后,要用烙铁压实了,把不断烬化的灰拨了开。这东西既可到供销社里买,也可到铁匠铺打,那时农家都是自己动手裁衣服缝裤子,顺便就用这烧热的烙铁烫熨,很是实用。 
  火盆旁,自然也常常有讲故事、猜闷儿的场面,有时晚上不点灯,几个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一边烤火一边唠嗑儿。这冬夜里最寻常的场面,宛若一幅版画。  
  泥火盆里烧的土豆最讨小孩子喜爱。把土豆埋在火盆里,小孩子就守在一旁等着,嘴里还有一套嗑儿:“土豆土豆你姓刘,放个你就熟!”土豆熟的时候,里面的热气会把浮灰吹出个小洞,孩子们以为土豆真的放屁了,赶紧扒出来,果真熟了,吃起来那个香啊!有时淘小子会摸一把黄豆,或抓一把苞米粒子放到泥火盆里,不大一会儿,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一颗颗苞米粒子变成了苞米花,这就算是平日里孩子们最好的点了。http://www./mjxs/show/135857398776/

黄泥火盆

 (2008-12-12 11:02:23)

黄泥火盆                                文/耕读人家

三九天,天寒地冻。
    从外面回到家里,直奔暖气,把几乎僵硬的手放在暖气片上,享受着热能的“关怀”。温暖自指尖缓缓流入心田,眼前这情形,无意间让我想起当年乡下的烤火盆。
  记忆深处的黄泥火盆是农家小屋冬天里的“春天”。
  老家是名副其实的北大荒。滴水成冰是故乡冬天的真实写照。严寒相逼,却童心难锁。我们这些淘气鬼依然要玩耍。打雪仗、抽冰嘎,滑冰车、踢毽子,打片几,其乐无穷。玩够了跑回家,妈妈就会用小铁铲扒开火盆里的火炭,让我烤手,一边听着她嗔怪的数落。
  我家的黄泥火盆是妈妈的“杰作”。做火盆是个费劲的活。选用粘性好的黄土,拣来山上的干牛马粪,掺上少量的线麻头作原料。上山拣牛马粪是我的任务,所要的牛马粪必须是新粪时被蚂蚁、虫类倒过风干之后呈散沫状的,这样的牛马粪细沫与黄泥容易揉和,好擀不粘,并且受热后无异味。中秋节后,是打制泥火盆的好时机。妈妈按比例把黄土、牛马粪和线麻头拌好,然后用热水闷好。待水渗透土性醒开之后,开始揉搓。揉泥巴很累,常让妈妈流汗。直到泥巴不粘手,像面团似的才满意,然后选块平地,撒上一些柴灰,找来做模具的盆扣在灰地上,开始往盆上一块块糊泥巴。一边糊一边用手拍打,使其粘贴均匀实成,完后放在那里阴干。过几天阴干大半时,用玻璃瓶子擀光,到表面出现光泽为止,再捏上盆沿和盆底,等干透了,泥火盆就成功了。
  那些年月,火盆除了取暖还有饭桌的作用。妈妈用小铁盆盛上酸菜肉带粉条,放在火盆中间,全家人围坐一圈,在暖烘烘的气氛里围盆吃饭。别俱一番风情,那味道不错,气氛温馨,如今在城里饭店吃的杀猪菜,徒有其名,怎么吃不出当年的心境与味道来。
  那时北大荒家家有火盆,火盆成了人们冬天里惟一的取暖工具,伴随我们送走一个又一个冬天。邻居老贾在公社供销社工作,从齐齐哈尔买回一只铁火盆。如今已很少有人用泥火盆取暖了,一些老年人还是舍不下。冬闲没事,邻居们凑到一起。围盆而坐嗑瓜子,拉家常,悠然自得,一盆火,暖洋洋,和气气,有如一幅乡村风情画。
  那年回故乡,晚秋时节,在村子里遇见一位大婶正在揉泥巴,准备打制泥火盆,引我驻足良久,有触景生情之感。记忆的荧光屏上现出妈妈当年专心致志打制黄泥火盆的那一招一式的样子来。
  啊,温暖的黄泥火盆,带着母亲的爱,曾消融了我生命里的多少个“冬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fcf600100c3cd.html
 
名人堂
黄泥火盆和童年岁月(图)
王忠范
  插图 单君

  东北乡间老家圆圆墩墩的黄泥火盆,我怎么也无法忘记,它曾给我的童年镀上一层暖色。

  小时候,老爷岭下红旗社那地方很冷很穷,好像没几户人家能买起铁火盆。过了六月六,叔叔伯伯们拿起亮瓦瓦的尖锹上双龙岗挖黏黏的黄泥,用担子颤颤悠悠地挑回到自家的小院里准备做黄泥火盆。打制泥火盆可是件细活,先用柳树条编个盆状的模子,上粗下细,顶端卷出个大散檐儿,远看像个鸡笼子。这时把和好的黄泥分里外两层糊到模子上,厚度相同,匀称见圆。稍稍干爽,再抹一层薄泥,用泥板轻轻慢擀,直到面光沿平,最后均匀洒水,显出润滑。黄泥火盆打好了,放置阴凉处风干,十余日彻底干透,结实坚硬,手掰不破,脚踢不碎。

  第一场雪纷纷扬扬飘来时,小村每一家的土炕上便都摆上了黄泥火盆,给屋子里带来了缕缕暧意。我家的火盆是祖母打制的,盆面还刻了几朵泥花,漂亮极了。晚饭时,锅灶里的火炭全都掏进火盆,把菜钵子放在火盆里的铁撑子上,四面散檐摆着咸菜、大酱、葱、蒜,全家人围着火盆吃饭,有一种亲近而又热热乎乎的滋味。爷爷说,有黄泥火盆屋子就热和,家自然温暖了。

  吃饱了,身热了,我和小伙伴们就结伙去玩冰雪,都穿着灵巧好看的靰鞡鞋。那时有个谜语:“老头老头你别笑,破个闷儿你不知道,什么解下它不走,绳子一绑它就跑。”谜底就是靰鞡鞋。这靰鞡鞋皮底皮帮薄薄的,后跟是皮耳朵,上面有护脚背的皮舌头。絮满靰鞡草,系上绳带就可欢跑,既轻快又暖和。我们喊叫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比滑雪的小冰车,没多一会儿就跑得满头是汗,脚则像湿漉漉的泥鳅,直打滑。回到家里,掏出靰鞡草放在黄泥火盆旁,烘烘晾晾,再烤烤鞋底鞋帮,很快就干爽了。围着火盆坐下,蘸着白糖吃几个山楂,留下甜甜酸酸嚼冬的记忆。天渐渐地黑了下来,祖母点亮了煤油灯,弟弟就跳进地窖里掏出几个土豆埋进火盆里,我们一边烤火,一边在微弱的灯光里写作业。土豆熟了,剥去黑糊糊的外皮,便露出黄焦焦的嘎巴肉嘟嘟的白瓤,咬一口蛮香呢。祖母开始给我们讲故事,我们早早钻进被窝,听着听着便睡着了。

  如今,故乡的黄泥火盆早被火墙、暖气或电暖风代替了,可说起古朴的黄泥火盆谁都不能平静,因为它是贫穷日子的一个缩影,它在酷寒中把仅有的温暖全都散发给我们,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最近我回老家探亲,发现只有堂弟忠成家还有黄泥火盆,他说他家的黄泥火盆比他的岁数还大,舍不得扔掉呀。我望着黄泥火盆,想着童年的那截岁月。

http://epaper./mrxb/mrxb/2015-03/27/content_7262325.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