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二十四品【18】

 轻风无意 2016-06-14

文/李敬东


  十八、琅邪台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功颂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刻石有极为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琅邪台刻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然而遗憾的是,秦始皇生前并未亲眼看到琅邪台刻石作为一代丰碑的正式树立。

  琅邪台刻石为琅邪山摩崖,是天然的石柱,也是现今仅存的原石。据史籍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前209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年间,铁束散,石碎,后知县毛澄筑亭覆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1921至1922年,王培祜前后两次到琅邪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到山东博物馆,1959年又重新移置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


篆书二十四品【18】 - 林夕逸尘 - 夕林阁

 

  小篆是在西周大篆的基础之上经过改造的书体。由大篆演变为小篆是书法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小篆弱化了书法的象形意味,使得汉字向符号化快速演进,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奠定了基础。

  琅邪台刻石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的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人赵宧光也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一画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妍婧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乘承,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前辈学者对李斯小篆和琅邪台刻石一致交口称赞。

琅邪台刻石文字是典型的秦代小篆书体,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六国文字的影响。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除了出现异形外,还时常有简化的现象,这对后来小篆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文字上的准备。秦始皇实现了“书同文”后,六国文字与秦国文字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由此,小篆的产生统一了文字,停止了文字混乱的局面。今观琅邪台刻石书法,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李斯所说:“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从某种程度而言,研习小篆离不开对琅邪台刻石的时常揣摩和悉心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