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韵遗风-甘博藏魏晋壁画砖

 RK588 2016-06-14
2016-05-18 古玩收藏联盟


 
魏晋壁画墓5号墓 墓道及墓门


     嘉峪关,新城镇南有一片广阔的戈壁滩,散布着一座座古墓群。这千余座墓穴,是一处珍贵的“地下画廊”。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参与挖掘清理了5、6、7、8号墓,并将5号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复原、陈列。墓葬当中的壁画砖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这些魏晋时期的壁画砖通过简练的构图、写实的形象、传神的彩绘,直观的展示了当时河西地区的世俗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请您欣赏这些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的画作吧!


     魏晋壁画墓5号墓用砖砌筑,墓门上砖叠的高大而复杂的门楼,有内外两个墓室,墓室四壁均有彩绘,绘于立砌的砖面上,一砖一画,或由同壁相邻的几块砖组成一幅画。砖面上先施一层白衣,周边勾绘土红色边栏,然后绘画图案。内容有农桑、畜牧、林园、酿造、驿传、营垒、狩猎、坞壁、穹庐以及族属、庖厨、宴饮、宴乐、六博、墓门楼砖造型绘画和棺柩画等。前室左右壁砌出半开小门,这些墓形制与中原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墓葬前室


     魏晋墓葬墓道均坐南向北,斜坡式、长而深,墓道以方砖铺地,方砖约34厘米见方,厚5厘米。砖面有云纹和“四灵”花纹。还有几何纹、植物纹的方砖。



墓道地砖


     魏晋墓的墓门上都有高大的门楼,也叫照墙。是模拟生前住宅的门楼建筑。砖面绘有云纹和“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花纹。门楼最下层是拱形墓门,上有矩形门洞,左右各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像,大概与当时驱恶辟邪的习俗有关,此外还有雷公图像、“四灵”、飞廉、麒麟等图案。



门楼上方图案


对虎

门楼图案


     墓分前、后室,墓室一般仿照当时世家豪族宅邸的构造,墓室内的装修是非常讲究的。墓室内由方砖铺地,砖面为莲花图案,墓壁四周挑出似房檐结构的条砖,条砖层面施以土红色彩绘,四角嵌有驮梁兽。墓室壁用干砖相叠,不用粘合剂,在竖的三五块砖之间嵌一彩绘画砖,壁画砖内容位置安排有一定的规律性,画幅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采桑



守卫

     壁画墓前室一侧表现墓主人宴居生活为主的壁画,如宴饮、庖厨、汲水、奏乐等,杀猪宰羊过春节的场景今天只能在农村看得到,这些壁画砖让我们看到魏晋时期的人们的炊事场景。炊事活动是魏晋壁画墓中最常见的内容,当时河西肥沃的千里牧场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动物肉食,宰杀各种动物的画面很多,也有烧火、取食、摆食、擦拭圆盘的女婢等。墓葬中重量众多、规模宏大、真实且不厌其烦地表现家庭宴饮的场景,饮食的主人既有高冠博带的官员,又有衣着华丽的贵妇人;既有正襟危坐的客人,也有衣着简朴的女婢。这些内容是墓主人生前活动的真实反映。



庖丁切肉



宴饮


宴饮


进食


进食


进食


庖厨


烫鸡


杀牛


     壁画墓前室另一侧壁画是有关墓主人庄园经济生活,如农桑、畜牧、酿造等;正对墓门的南壁两侧画有男、女墓主人宴宾待客的画面,说明壁画以正对墓门的南壁为中心向其余三壁展开。


     蚕桑文化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今天,中国华北和河西走廊地区已不种桑养蚕,但新疆的和田还广泛的种桑养蚕。古代,种桑养蚕由内陆传至西域,具体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很清楚,魏晋壁画墓所描绘的有关桑园、采桑、缫丝的大量画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桑蚕之盛况。河西走廊地区桑蚕业的发展为桑蚕的进一步向西传播提供了条件。



采桑


采桑



采桑


犁地


扬场


畜牧


畜牧


畜牧


     古代河西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经营畜牧业,间或有从事农业、商业,这些民族有羌族、氐族、鲜卑族、羯等等,在上面多幅的采桑图、畜牧图等壁画砖上能看到他们的形象,羌族披发,垂于项背,不结髻编辫;氐人喜穿青绛色衣服,将发辫编成若干条辫,垂于项背;鲜卑人髡发,就是剃去周边发,把顶发结辫垂于脑后;羯为小月氏后裔,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羯人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

     狩猎是古代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除了戈壁沙漠外,还有丰富的森林、河流、湖泊、山脉,多种地貌中有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动物,如野马、野牛、野鹿、野羊、兔、狐、狼等动物,为当时的狩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维护豪强地主们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他们筑坞自守,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于是,他们把狩猎作为训练“家兵”骑射技术手段之一。狩猎形式也有不同,如骑射、放鹰猎取等。



狩猎


狩猎


狩猎


露车


露车出行



露车





看门狗



守卫果园



养猪护坞


出巡图


     出巡图具有明显的写意风格,出巡的阵容庞大、浩浩荡荡,气势雄壮,奔马四蹄好像要腾空而飞,尾巴平直如箭,头高扬奋进,步履敏捷。对于这幅画,参观者都要仔细观察,特别是最后两排画,马头和骑士都是4个,马尾却是5个。这是画匠独具匠心,采用“藏头露尾”的这一富有情趣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万马奔腾,只见马尾动,不见马头扬,使人眼花缭乱的情景。



驿使图


     墓中有一件在中国邮政史上承上启下的珍贵文物——《驿使图》壁画砖。《驿使图》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面为一骑马疾驰的信使。他头戴黑帻,身穿宽松长袍,一手紧握缰绳,一手举示传符,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和信使业务的熟练,特别是图中驿使的五官唯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师对马的刻画最为精彩,此马粗颈肥臀,细腿小蹄,显然是一匹善于奔跑的良马。尤其是对马尾的处理,浓墨飞白,一挥而就,高速驰骋的雄姿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此画同大多数墓画砖一样,使用了勾填法。勾填法关键是轮廓勾勒,要求画师先有意象在胸,操作一笔到位,达到流畅洗练,形神相融。魏晋壁画所崇尚的这种艺术风格,在这幅驿使图中得到了高度体现。我们的祖先在相当长的时间使用烽火传递信息,但这种方式有许多的的局限,因此,真正信息的传递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驿使图》的出现是对当时驿传制度最为珍贵的历史写照。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为纪念这一集邮界的盛事,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为邮票图案,票图古朴典雅,一面世就受到广大集邮者的喜爱。自此,《驿使图》便悄然成为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后室


      后室只有在后壁(南壁)作画,内容为绢帛、丝束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等。绢是厚而疏的丝织物,帛是以丝麻织成的织物为布帛,绢帛多画于后室后壁,这些丝束与绢帛并非一般装饰图案,而是作为财富的象征随葬(画)于墓中。在魏晋时绢帛、丝束兼有货币的职能。在河西地区,自西晋一代,就一直不用钱币,仍用绢帛。



绢帛2匹


圆盒与蚕茧




壁上的挂物:左为麈尾,右为便面



丝3束


     魏晋墓葬壁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画卷,这些壁画规模宏大、分布广泛、保存完整、代表性强。它们内容丰富,写实性特别强,线条手法熟练,突出以形写神,形象生动感人,夸张合理,色彩明快。魏晋墓壁画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关注【古玩收藏联盟】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共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