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历年考古大发现概览

 RK588 2016-06-18
2016-05-18 郑州文物

郑州市是我国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自中国考古学起步,以荥阳成皋广武区的考古调查和《河南石器时代之着色陶器》的出版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郭宝钧为代表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对荥阳青台、巩义塌坡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关于郑州考古的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自1990年新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郑州已经获得13项,同时还有4项入选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老奶奶庙遗址揭示了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李家沟遗址,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及家畜骨骼的出现,将中国氏族社会发展史由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上推二千余载;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居住基址分区、分片布局,从社会学角度为探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家庭组织的出现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山古城的横空出世,让人们领略了五千年前中国最早板筑城池的雄浑身姿;历经了四千余年风雨仍磅礴屹立于地面之上的古城寨城池体现了使用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更为人们寻求祝融之墟带来希冀;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面纱的悄悄揭去,引发人们对夏王朝变迁的更多遐思,使人们看到了寻找夏王朝的曙光;大师姑夏代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代的城市发展、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里岗商代遗址的赫然发现为中国殷商文明找到了源头;望京楼遗址更是发现了夏商两重城址和迄今最完整的商代城门,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成为我国较早形制较为完备的瓮城。

    小双桥遗址具有都邑遗址的规模和性质,接郑州商城而繁荣,为仲丁迁隞提供了探寻的轨迹。

    娘娘寨城址为全国发现甚少的西周城址增添了新的资料,是郑州地区乃至整个河南地区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西周文化遗存几近空白的缺憾。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这一次次的发现, 使郑州惊艳,也让中国历史重写。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

    郑州,一方厚重而现代人又十分陌生的文明沃土,她的地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最早文明。


一、中华农业文明之肇始——新郑裴李岗遗址

位于新郑市双洎河北岸河湾北部的裴李岗村。遗址以水渠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以东是居住遗址,以西是墓葬区。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陶器典型器物有鼎、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等。石器以两端磨刃的长条形石铲,带齿刃的弯月形石镰,鞋底形或长方形两端圆弧和底部都有四条对称的圆柱形短足石磨盘为代表。因1977年首先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发现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及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农业生产工具及家畜骨骼的出现,对于探索我国农业、畜牧业和陶器制作起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世王都——登封王城岗城址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北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面积近1 万平方米的两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小型城址。城址内发现有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 

    2004~200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城岗遗址的年代、布局及周围地区的聚落形态”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原来发现的小城以西,发现一座面积约在35万平方米,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城内发现大面积的夯土遗迹和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白陶器等重要遗存。 

    王城岗城址是迄今河南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史书记载“禹都阳城”,联系到历史上夏鲧、禹、启的传说多集中在这一带、遗址附近有战国时期的“阳城”遗址,这一系列的证据链,锁定郑州王城岗即为夏代大禹开国立都之阳城,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


三、亳都“大邑商”——郑州商城  

位于郑州市老城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郑州商城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郑州商城内城的东北部一带,略呈东西长方形,面积总计约40万平方米,约占郑州商城1/6左右。宫城内遗存有各类夯土台基,夯士基面上保存有柱洞、柱基槽和石柱础。内城近似长方形,城墙四周共发现11个缺口,有的缺口可能与商代城门有关。城墙采取板筑法分段分层夯筑而成,有“主城墙”和“护城坡”。墙内侧比外侧坡缓。外郭城位于今郑州商城城墙外600~1100米处,形制大致呈圆形。郑州商城外城的发现,为研究郑州商城防御体系及其自身的范围、形状、结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郑州商城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是商王汤所建的“亳都”。商城的布局,体现的是中国古城址布局中最常见的城郭之制。


四、千年沧桑郑韩都——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位于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

   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五、郑州人最早的家——郑州老奶奶庙遗址

    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在5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遗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出土了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对于建立郑州地区旧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及古人类学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歧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六、一个期待已久的发现——新密李家沟遗址

    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溱水河上游东岸阶地上。发现距今10500~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上部出土含绳纹及刻划纹等装饰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旧石器阶段主要收获是在发现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的同时,也有反映相对稳定栖居形态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运石块的出现。新石器阶段主要发现是较成熟的制陶技术的突然出现,以及细石器技术的明显变化。

李家沟遗址的重要意义是发现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叠压关系的地层剖面,填补了本地区对于过渡阶段地层堆积特点认识的空白,为继续发现这类遗址提供了地层学方面的参照。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认识该地区及我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七、八千年前第一村——新郑唐户遗址

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与九龙河两河交汇的夹角台地上。遗址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遗址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2006和2008年的发掘,发现裴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65座,灰坑或窖穴206个,墓葬2座,灰沟5条。房址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和圆角长方形。分为单间式和多间式。房屋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而且已经作为生产工具的加工场所。居住基址分区、分片布局,具有规划意识,中心区域依自然地势建造排水设施,基址外围建有防护设施,从整个聚落的布局分析,居址已具有环壕防御性质和凝聚式向心布局的特征。 

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的发现,对深入研究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家庭、社会组织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八、中华第一城——郑州西山古城

    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城址平面形制呈圆形,面积约34500平方米。城墙采取夯打、版筑和挖槽等多种建造方法。发现城门2座,窖穴与灰坑2000余座。城内建筑基址有奠基坑,用瓮棺葬埋葬儿童。城址外有壕沟环绕,近年又发现外围壕沟,形成三重防御体系。

    西山城址距今约5300~4800年,时代跨越了仰韶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是迄今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形制结构无疑对中国古代城址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及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九、屹立风雨四千年——新密古城寨城址 

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周围,溱水东岸的河旁台地上。城址为东西长方形,面积17.65万平方米, 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个城门缺口,最高处达16米,最宽处达40余米。周围环绕护城河,宽34至90米不等。古城寨城址内不仅建有廊庑建筑的大型宫殿基址,而且房基的方向与城墙一致,专家推断其事先应该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尤其是城墙的修筑,因城内原始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并不平坦。为了把城址筑成长方形,东城墙就只能修筑到宽广的洼地中。所以,修建城墙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东南部低洼地进行夯打,南城墙东半部的基宽约60米,而东墙基宽则约100米,墙体再修筑在这一基础的中部。仅东、南城墙的基础部分,夯土用量就达12万立方米。其工程量之大,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非常罕见。

    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全中国城墙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城建规划、夯筑技术和土木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城址拥有者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表现出极为强烈的防御观念;其宫殿式建筑发发现,开二里头文化中的大型宫殿和廊庑式建筑的先河;根据遗迹地层关系,发掘者认为该城址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座城址,距今约4000多年。从始建、使用到废弃大约经历了一百年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〇、夏都东屏——荥阳大师姑城址

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级台地上。城址形状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面积约51万平方米。城垣修筑方法为平地起建,倾斜堆筑,水平夯打。城壕位于夯土城垣外侧,形状为斜壁平底或圜底。城内发现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城址中部发现有成片倒塌的夯土墙体和大量的陶制排水管道,显示在城址内部存在有规格较高的大型建筑。城址内还发现有早商时期的大型环壕,说明这里在早商时期仍是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   

大师姑城址是最先发现的一座二里头文化城址,有可能是夏王朝的东方军事重镇或者是方国的都邑。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夏代的城市发展、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一系列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具有十分重要价值。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一、千古奇观城套城——新郑望京楼城址

位于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及周边区域。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2010年对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和二里岗文化早期两座城址,并发现了外廓城,城址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

    二里头文化晚期城址位于商代城址外侧,紧邻商城外护城河,发现该城址的东城墙及东南、东北城墙转角及其护城河,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内遗迹有房基、道路、窖穴、水井、墓葬等。

    二里岗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面积约37万平方米。主城墙内侧有“护墙墩”,城墙外侧有护城河。城址每面城墙上有两座城门,与城内的4条道路对应形成“井”字形布局。城门呈“凹”字形,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城址中南部发现大型回廊式夯土建筑基址一处。

    望京楼夏代城址推测其可能为夏之某一方国都邑;商代城址是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为我国较早形制较为完备的瓮城。望京楼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于同一地点,为国内首次发现,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二、郑州又一商王都——郑州小双桥遗址 

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镇小双桥、岳岗、于庄三个自然村之间,平面呈椭圆形。遗址发现于1989年。发现有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大型祭祀场、奠基坑、与冶铜有关文化遗存,以及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金箔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缸表面朱书文字等遗物。

    2009年底至2012年初,对小双桥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和勘探,在遗址南部发现一条东西长1700多米、宽12~14米的商代道路。道路的南部和东南部,发现有白家庄期商代文化层及陶窑等重要遗迹。村东北约300米,经勘探确认为一处古湖泊,可能是古荥泽。经过此次调查和勘探,初步推断小双桥遗址面积有达400~500万平方米。 

    小双桥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唯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对于探寻商代仲丁隞都以及郑州商城的性质等重要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三、檀山脚下三家村——荥阳关帝庙遗址 

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西南部。遗址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普查时发现。2006~2008年,对遗址进行了连续的发掘,发现以殷墟二期为主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文化遗存分布在一条环状围沟之内,发现有居住基址、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遗迹。 

    关帝庙遗址是黄河以南地区首次大面积揭露的商代晚期聚落,发掘所见居址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址布局清晰,表明聚落功能齐全,并经一定的规划。该遗址反映的是最基层的聚落单位特点,对探讨商代晚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四、西周古城耀中原——荥阳娘娘寨城址

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调查时发现。遗址发掘面积1.5万平方米,发现一处西周晚期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城址由内城和外郭城两部分组成。西周时期城垣夯筑方法为棍夯,东周时期修补城墙使用圜底平夯。城垣四面各设有一城门,分别与城内“十”字形主干交通道路相接。内城中部发现有两周时期的夯土基址,东北部有陶窑作坊区。外城平面为长方形,面积102万平方米。外有城壕 。 

    娘娘寨城址是一处两周时期重要城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有可能与西周晚期郑国东迁首居之处有关,是研究西周晚期郑国及郑与虢、桧等国关系材料的新发现。为全国发现甚少的西周城址增添了新的资料。是郑州地区乃至整个河南地区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原地区西周文化遗存几近空白的缺憾。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五、春秋流行乐的回响——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郑国祭祀遗址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面,总面积2万平方米,遗址清理出土春秋时期郑国青铜礼乐器坑17座,殉马坑44座、夯土墙基1道,商周灰坑791座,水井98眼,战国烘范窑3座,小型墓葬80座,瓮棺葬28座,两周及汉代灶坑9座,还有一批战国牛肋骨墨书文字。发现了以348件郑国公室青铜礼乐器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编钟、编镈138件,多经调音,为实用乐器。乐器坑中一般都有挂钟的木质横梁和放置在左右两端的木质编钟架。

    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迹的发掘为研究对我国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古乐器学、乐律史、音乐史和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战国文字和仓廪管理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六、 始祖山下韩王陵——新郑胡庄墓地    

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关镇。发现春秋时期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中、小型墓葬及两座特大型战国墓。两座大型战国墓为南北向近“中”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室积石积炭,均发现了由整层草泥、椽木、檩木、棚木和夯土组成屋顶形的椁顶结构,葬具均为木质“工”字形双椁双棺,是韩国王侯级大墓棺椁完整形态的首次发现。发现了由3道近长方形环壕、1座曲尺形墓旁建筑、中字形墓冢和冢上建筑组成的陵园形态,填补了韩国陵园空白。

墓葬内出土的90件铜器上发现刻铭,其中有多组“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铭,与“少府”、“左库”等韩国官署名称,可以确定这是一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


十七、一地三城叠罗汉——东赵遗址

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东赵)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处于丘陵与平原的接触地带,分布在檀山东北的台地上,海拔120米以上。 201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开始对东赵遗址进行了连续性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发现有大、中、小三个城址及丰富的文化遗存。

小城为新砦期城址,是目前嵩山以北区域发现的第1座新砦期城址,丰富的遗存使新砦期的分期与文化面貌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界对新砦期遗存及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深入研究。中城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城址,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对于夏文化的区域聚落形态及政治地理结构研究提供翔实的新材料;发现了二里头时期卜骨坑。二里头时期城墙基槽内奠基现象也是同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发现大型“回”字形二里岗期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大城为东周时期城址。发现了丰富的西周、东周时期文化遗存。

东赵遗址三座先秦时期城址集中发现,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为郑州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区域聚落形态与政治地理结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新材料。东赵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长、文化序列连续完整,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有助于解决中原地区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夏商分界、商周分界等学术难题。

东赵遗址包含从龙山到东周多个时代,延续时间长,年代序列非常完整,无论对夏商时期年代谱系抑或区域聚落研究,都可提供新的材料。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